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痴人说梦”呢吗!哪来的稻地?哪有稻地?我们这里有过像江南水乡那样育青苗、插稻秧、钻水里薅稻地、抓鳝鱼、逮田鸡,打谷场上扬稻糠,家家户户分口粮的秋收场景吗?
我肯定地说,这不是“白日做梦”,是真事,这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在昌平郊区插队落户的亲身经历的实事儿。
当我在美丽的京密饮水渠畔旅游踏青,看到那宽阔的柏油路,高大的绿荫树;欣赏那波光嶙峋玉锦般的河水、车水马龙兴旺发达的建材城,心中不免感慨,沧桑巨变,弹指一挥间!
史载:北京历史上泉眼密布,水量充沛。“万叠燕山万叠泉,飞流千里挂长川”。这些清泉活水,为古老的温榆河流域,平添了无限的灵动与生机。
曾记得那个特殊年代那年那月大地复苏的春日,大柳树下生产队的钟声响了。我们随着各家各户“马拉松”式的社员,到秫秸秆围成的场院,也就是生产队养驴喂马看场的队部聚齐儿开会。别看队长“斗大的字不识半升”可说起话来却条条是道、有板有眼,在场的男女社员都频频点头,赞同队长的春耕计划。
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学生娃靠在角落,一脸茫然听老农讲“天书”,我只记得“北稻地”三个字,让我这个年轻劳力随着有经验的社员,从春到秋,南征北战,四季未闲,忙个不停,痛并快乐。
我们队在村中南,菜地、麦地、玉米地、棉花地都在附近,那年队里所有劳力分两拨,挣二等三等工分的劳力在附近干活儿,我们这些挣头等工分,所谓走得动跑得快的壮劳力,则全部上一线“北稻地”整地、插秧、薅稗子,往返七八里征战。
所谓“北稻地”就是在村的北面,京密引水渠与邻村百泉庄接壤的百亩“祖产”稻地,离我们队有4里地,村里各队都有份,远近差不多。在乍暖还寒的春日,我们随着队里所有壮劳力扛着钉耙,浩浩荡荡,一路观光,有说有笑,艳阳升杆到地里干活儿。
队长派活儿男女搭配,让我们三四个人一组整一格地,就是用手中的四齿钉耙,把这格三四分地的稻茬子翻平整。有经验的男劳力双手握住长柄钉耙,一尺一耙一翻一抖、一耙一尺一翻一拉,轻松自如,稳步向前,带着泥土气息薄厚均匀的泥块,犹如片片鱼鳞整齐排列,又像调皮孩子微笑眨眼!我和伙伴也举耙啄地,一翻一拉一抖学着干,一会儿就觉得身上发热,脸上冒汗,我们脱掉上衣挽起袖子,,直直腰定定神,手上吐口唾沫继续举耙啄地。因为我们不甘示弱,不能比别人差太多。
“啊!这地里昨天还没水,今天怎么都是水呀?”几天后,我站在田埂远望,突然发现像棋盘一样规整的稻地,天水相连,惊诧不已。
“昨天黑夜放的水,今天要整地,明天要插秧。”队长不动声色地说。
啊!整地,怎么整呀?我很纳闷,可当我抬眼望去的时候明白了,原来队里准备的那几双到膝盖的高腰雨鞋大有用处,壮劳力正在“歇人不歇马”,穿着雨鞋轮流在稻地里“手舞足蹈”。快到晌午水升温时,队长带头索性光脚踩地,所到之处,泥水交融成稀糊状,就像麻酱一样黏稠平滑滋润,感觉脚很舒服。
在艳阳高照的插秧季节,我们每天要走十几里,弯腰弓背九十度,插秧的人手里拿着秧苗,每人撅着屁股同时要插四垅秧苗,一撮一撮的把当天起早运去的一捆一捆散在格子里的稻苗插满水田。插秧时表面上是后退,却是一直向前。我没干过这种活儿,但我学的快,安当地人的话说,“不惜力”,我咬紧牙关,手急眼快,从不落后。经常一块白薯、一个贴饼子顶半天,渴了捧口地泉水,不偷懒不歇工,累得天黑就睡觉,第二天还早起,一天工没歇。说实话,太阳晒点、泥水泡着、地蛆钻过我都不在乎,那时年轻感觉睡一宿觉就没事了,我就怕那个黑不溜秋的瞎蚂皮,也叫水蛭、蚂蟥。有一次插秧没注意叮我大腿,觉得疼了才看见,半截在里半截在外,怎么揪都不出来,急得我直喊“救命!”还是有经验的大婶一步上前使劲给拍了两下,蚂蟥怕疼缩成球才滚落下来,至此我多年心有余悸。
七八月正值暑热天气,在一米多高的稻地里除稗子,在清水地里顺便还能逮几只田鸡、捉几条鳝鱼、泥鳅,回家尝个鲜,是家乡村民男女老少最乐的事。
那个年月的稻地水肥地美人勤快,没有污染活物多,就说鳝鱼吧,一窝一窝的在田埂泥里欢蹦乱跳,我亲眼见有社员抓满腰间的小花篓,我很羡慕,,不敢抓也抓不着。后来有经验的社员告诉我窍门:不能大把“抓”鳝鱼,要用三只“夹”鳝鱼,我才学会抓那诱人的“活物”,至今想起仍然觉得有趣!
“春种一粒栗,秋收万粒籽。”那年队里场院特别热闹,并排四台脚踏式打稻机,我们壮劳力抱着整捆稻子,从早到晚光打稻穗打了一个多月,队里稻草如山随便用。有勤快的社员搓稻草绳打稻草帘子,铺炕苫菜盖小棚很实用。
当年我家大哥也给我打了一个又大又厚实的稻草帘子,跟随我十多年参加工作住集体宿舍,安小家租农村老房,见证生活变迁。
那年队里按户按人按劳力给社员分口粮,家家隔三差五捞大米饭、炒白菜片改善生活,连黏糊的米汤都不剩,鸡猪都喜欢,吃得香,鸡多下蛋猪长膘,这是真事,一点也不夸张!
我插过队干过稻地农活儿,偶尔看到《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诗名为《插秧诗》,是五代后梁高僧布袋和尚的杰作。不觉哑然失笑,感觉写得太精彩了!
岁月如歌,往事如梦,那年那月的“北稻地”早已成为烟云,民以食为天,衣食温饱却是百姓生活的永恒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