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燕的头像

董燕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7
分享

梦里昌平情

闲暇时翻阅那本鲜红封面、金黄色中英文题字“热烈庆祝昌平二中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册,总不免思绪万千!说实话,自那年那月黯然离校,五十年近在咫尺,尽管路过、瞟过、想过、梦过,却从未踏进母校。

岁月如歌,时光如水。2017年3月参加席立娜主持的品读昌平历史文脉明史专家胡汉生做客名家讲堂,与昌平二中在校师生及昌平读者分享《明十三陵皇陵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5月参加席立娜主持的清史专家于善浦做客名家讲堂,与昌平二中师生分享《民国盗墓案》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有缘两次踏进母校。一路观光寻踪,一路感慨变迁。

“啊!昌平学府,好气派!”蓝天下的校园,“昌平二中”四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正面教学楼“厚德仁爱勤思敏学”的校训格言,绽放光彩!学府门卫不断开启移动式大门,安检所有进出的人员和车辆。绿树环绕,书香浓郁,成为周边最醒目的地标建筑之一。我与书友姐妹在翠柏的校门前,飞泉的校园中合影留念。

漫步校园让我惊诧,壮观的教学楼、宿舍楼、实验室、会议室、大餐厅及体育馆和足够规模的露天运动场等现代建筑遍布校园。至圣先师孔夫子像,背靠巨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人文景观,吸人眼球。魁星榜、状元红,群星闪耀。蔓藤树下,红凳长廊,身穿蓝白校服的学子,捧着诗书,带着微笑,静思,甜美,让我羡慕赞叹!

说来也巧,第一次到昌平二中浏览校园,两次偶遇校工会张主席,他很热情,主动和我打招呼。一听说我是这个学校的“老三届”,想看看学校印记时,他风趣地指了指大门说:“只有大门口那五棵乔木桧柏了!大殿也拆了,其它的都没有了,都是近五十年新建的校舍。就连孔圣人都是刚从曲阜新请来的!大门口的树有四百多年了!是昌平仅有的几株桧柏,古树很珍贵!”

“啊!听说过,明朝的时候皇上建陵看风水,在松园一带种了很多树。昌平古寺古庙都有这种松柏树!”近几年参加昌平活动,阅看昌平书籍,有些事我也略知一二,跟着聊了几句。

张主席高兴的说:“过去这里是永安城内文庙,是供奉孔子的地方,这几棵古树保留到现在,成为昌平一景!你看就在大门口!东边有三棵、门外有两棵。” 我顺着方向一眼就看到大门口似曾相识的百年古树。

“啊!我有印象,六五年考上昌平高中,那时“北京八十四中”的学校是白色的圆形大门,进校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几棵树,旁边是传达室,梦见过!”我高兴回答,仿佛又回到那年那月“欢迎新同学”的青春时光。第二次与张主席见面时,他把自己珍藏的《热烈庆祝昌平二中建校八十周年》的纪念册送给我,我很高兴视为珍品,特意把带给志工的新书2017年第一期刊有我文章“忆冬菜”的《军都文苑》送给张主席,表示一份谢意!他连说喜欢昌平书!欢迎常来母校!”

翻阅相册北京八十四中校门老照片,“难忘岁月”浮想联翩。那些年我们都是十几岁初来昌平上学的住校生,贫困、艰苦,缺衣少食,却天真乐观,从不叫苦喊累怨天尤人。因为全县仅有的两所高中均在县城,当时办学条件差,住宿铺位紧张,住宿生录取的分数线比走读生高出许多,那时的考高中并不比现在考大学容易,能考到昌平重点中学,这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后来知道那年南口中学考上县高中的有四人,尽管家庭困难,但我选择了上学,也是荣耀,也是向往。

我还记得那时的男女生宿舍,平板床大连铺,十七八个人挤着睡。狭窄的过道,两人侧身才能过。每天清晨住校生都到校门外马路对面的土操场,跑步锻炼,汗水湿透内衣。饭桌上饥肠辘辘喝口菜汤都是香的,尽管时不时的漂浮菜虫或扔出死蝇子,大家都见怪不怪。这里很早就是昌平菜地,长出的小白菜、大萝卜,绿油油、水灵灵,堆满大殿高台,常看到一堆一堆、一绳一绳的白菜晾满大殿。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校园种菜是一大特色,是学生食堂的“菜篮子”。

回想那个史无前例的运动,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走出校门,走向昌平,成为抹不去的记忆!我们搭伴去北山摘酸枣,去大沙坑学游泳,去二毛看露天电影。在空旷的学校操场练骑车,我就是在那时学会了骑自行车。搭伴去十三陵看石人石马,长陵定陵都去过。感觉“昌平真美!”长了不少见识。我们参加游行喊口号、搞串联,跟着队伍参加批判会。晚上搭伴去鼓楼大街看花花绿绿的大字报,听人高谈阔论、逛夜市商店。那时伫立在十字路口的钟鼓楼,是昌平城最亮眼的地标建筑。砖石基座,四面相通,像座城堡。周边没有其他风景,显得高大、壮观。

儿时常听人说昌平鼓楼有名气,老电影“平原游击队”李向阳进城,就是在城门鼓楼拍的。那时曾怀着好奇心看这部老电影,寻觅当年风采。多少年来,依然流连梦中。现在想起真觉可笑!

现在知道:昌平鼓楼为永安城谯楼,是明朝出身于昌平驻军贵族世家、时任守卫明陵的天寿山守备、黄花镇提督廖镛历时一年建造的。谯楼高约6丈,四个门洞相通,每个门洞高6尺。当年南面门洞的上方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的匾额,上书“谯楼”。檐下四面悬挂木匾,其额南曰云天咫尺;北曰皇陵形神;东曰海水一览;西曰华夷雄镇。砖楼分为三层,第二层放置铜壶滴漏,第三层东侧放置悬钟。这既是当时的报时工具,也是报警信号,皆以鸣钟为令。巍峨的昌平谯楼,500多年来成为昌平人的骄傲。此后300年风吹日晒,雨打雹砸,残破不堪。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将谯楼改造成碉堡,成为城中制高点,监视城中百姓。

新中国成立后,鼓楼改做昌平县文化馆。1958年文化馆迁址后,鼓楼就成了昌平县农机局的单身宿舍。1971年夏末,因鼓楼附近接连发生几起交通事故,市里拨款14000元,责成昌平镇房管所将鼓楼拆除。具有513年历史的谯楼从视野中消失了。铜钟现存放在北京大钟寺博物馆内。70年风雨,70年变迁。昔日的昌平鼓楼不见了,留下的是记忆,留下的是它的名字。以鼓楼原址为中心,分为鼓楼南大街、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高楼林立,商厦辉煌,热闹非凡,今非昔比!

可以说那个年代给了我们生活的磨砺,也给了我们走进昌平,亲近昌平,欣赏昌平的机会和空间。文化底蕴浓厚的昌平,无时无刻不在熏陶着我们,秀丽的自然风光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

啊!昌平真美!昌平有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