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乌延永安的头像

乌延永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6/06
分享

黄昏里的归途

那是一个寻常的午后,阳光斜斜地洒在书桌上。我打开刘亮程的《在这样一个黄昏里》。还未读完第一段,便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底轻轻颤动,像是久违的,又像是远方传来的呼唤。

刘亮程的文字有一种奇异的力量,它不张扬,不喧哗,却能在不经意间,将你从眼前的世界里抽离出来,带到一个更加辽阔、更加深邃的所在。那里有黄沙梁的村庄,有慢慢落下的尘土,有夕阳西下时天地间的苍茫与静默。我仿佛也走进了那个黄昏,站在村口,看着那个“突然出现”的身影,感受着那份茫然与惘然。

时间,在刘亮程的笔下,不再是匆匆流逝的河水,而是可以触摸的尘埃。“一个人早年跺起的尘土,在他回来时开始慢慢往下落,落在脚下和身上。”这句话让我停下来,反复咀嚼。多么奇妙的想象啊!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吗?年少时在故土上奔跑跳跃,扬起满天尘土,然后远走他乡,多年后再回来时,那些尘土还在空中飘荡,等着与我们重逢。

我想起自己离开故乡的那个午后,也是这样的黄昏时分。我走在泥土路上,脚下确实扬起了一路尘土。那时的我,急着奔向远方,急着证明自己,哪里会想到,那些被我踩起的尘土,竟然也有归来的一天。

如今读着刘亮程的文字,我才明白,那些尘土从未散去。它们一直在等待,等待着我们的归来,等着重新落在我们的肩膀上,落在我们的心上。“在这样一个黄昏里,我想一个人回来,和一粒尘土落下,是一样大小的事情。”这句话轻轻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啊,在浩瀚的天地面前,在悠长的时光里,我们的归来与一粒尘土的飘落,又有什么区别呢?

但正是这份微小,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慰。我们不必背负太多的重量,不必承担太多的责任,我们只需要像那粒尘土一样,安静地落下,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刘亮程写到那些搬迁的村庄,“老庄子住旧了又搬到新庄子”,一村人住旧一个庄子便往前移一两里,盖起一个新庄子。这种循环往复的生活方式,起初让我感到困惑。为什么要不断地搬迁?为什么不能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

读着读着,我渐渐理解了。这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房子可以住旧,路可以走坏,井可以喝枯,甚至人也会死去,但生活不会停止。总有一些东西会留下来,留在记忆里,留在那些看似无用的旧物上。那些“木头、土块、车辕、筐子、麻袋及一截皮绳”,它们承载着岁月的温度,承载着无法言说的情感和记忆。

我想起姥姥家的老房子,那间堆满杂物的偏房。小时候的我总觉得那里乱糟糟的,没什么用处。破旧的竹篮、生了锈的铁锨、褪了色的布袋子……姥姥总是舍不得扔,说不定哪天就用得着。现在想来,姥姥保留的不仅仅是这些物件,更是她与这些物件共同度过的时光,是她对过往生活的眷恋和不舍。

那些新来的人家,“只有两把新锨,和一把别人扔掉的破锄头”,锄刃上的豁口与他无关,锄背上的裂缝也不认识他。这句话让我想笑,又让我想哭。锄头怎么会认识人呢?但在刘亮程的笔下,这些工具仿佛都有了生命,有了感情。它们与前主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新主人是无法体会的,也无法延续的。

用旧一样东西,确实需要好几年的时间。那不仅仅是时间的积累,更是情感的投入,是人与物之间微妙关系的建立。我们使用一件东西的时间越长,越能感受到它的脾性,越能在它身上找到自己的痕迹。那些豁口和裂缝,不是缺陷,而是使用者留下的印记,是时光雕刻的年轮。

最让我感动的,是刘亮程对“老根底子”的描写。柴垛底下压着的几十年前的老柴火,羊圈底下几米厚的肥土,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是新生活的根基。“比羊粪还值钱,却从不挖出来,肥肥地放着,除非万不得已。”这份对根基的珍视和敬畏,让我想到了很多。

我们每个人,不都有自己的“老根底子”吗?那些童年的记忆,那些家族的传承,那些看似过时的观念和习俗,它们或许不能直接为我们带来什么,但它们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站稳脚跟的依靠。

现代社会总是在催促我们向前,向前,再向前。我们被教导要与时俱进,要抛弃过去,要拥抱未来。但刘亮程的文字提醒我,有些东西是不能抛弃的,有些根基是不能挖掉的。我们可以盖新房子,可以用新工具,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老根底子”。

“我们接着后父家的茬往下生活,握住他们从黑暗中伸过来的手,接住他们从地底下喘上来的气,从满院子的旧东西中找到自己的新生活。”这句话让我热泪盈眶。这就是传承的意义,这就是根脉的力量。我们不是孤独的个体,我们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环节,是家族血脉的延续。

我们的新生活,其实是“全新的旧日子”。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生活总是在重复中前进,在传承中创新。我们每天面对的问题,我们的祖辈也曾面对过;我们今天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祖辈也曾体验过。但每一次重复都是新的,每一次传承都是创造。

读完刘亮程的文章,我合上书,走到窗前。外面也是黄昏时分,夕阳西下,远山如黛。我忽然想起了故乡的黄昏,想起了母亲做饭时升起的炊烟,想起了父亲从田里归来时身上沾着的泥土。那些泥土,那些炊烟,那些平凡的日常,不正是我生命中的“老根底子”吗?

城市的黄昏与乡村的黄昏不同,这里没有炊烟,没有归来的农人,没有慢慢落下的尘土。但我知道,在我的心里,那些尘土从未散去。它们在等待着我,等待着我回到它们身边,重新感受那份简单而深刻的安宁。

刘亮程的文字教会了我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被各种新奇的事物吸引,总是在追求更新、更快、更好的生活。但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回头看看来时的路,看看那些被我们遗忘在角落里的旧物,看看那些沉淀在心底的记忆。

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那些被时间磨损的物件,那些在记忆深处安静存在的画面,它们才是我们生命的真正财富。它们不会给我们带来金钱和名声,但它们给我们的,是更珍贵的东西:归属感,安全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夜色渐深,我再次读起那句话:“在这样一个黄昏里,我想一个人回来,和一粒尘土落下,是一样大小的事情。”这一次,我读懂了其中的深意。这不是对生命的贬低,而是对生命的理解;不是消极的感叹,而是积极的接纳。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广阔天地间的一粒尘土,微小而渺茫。但正是这份微小,让我们获得了自由;正是这份渺茫,让我们找到了安宁。我们不必承担拯救世界的重任,不必背负改变历史的包袱,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像那粒尘土一样,安静地存在,安静地落下,安静地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在这样一个黄昏里,我想念着故乡,想念着那些被时光浸润的旧物,想念着那些承载记忆的“老根底子”。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也会回到那里,重新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重新感受那些飘在空中的尘土慢慢落下,落在我的肩膀上,落在我的心上。

那时候,我会明白,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那些尘土,那些记忆,那些看似消失的过往,其实从未离开过我们。它们一直在那里等待,等待着我们的归来,等待着与我们重逢。

而我们的归来,就像一粒尘土的落下,是一样大小的事情,也是一样重要的事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