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乌延永安的头像

乌延永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8/16
分享

我在这里,看见了你

文字是时间的化石。

当玄武先生的笔触,如一把无声的刻刀,划开十五年的光阴,我看见的,不是一个故事的平铺直叙,而是一片记忆的废墟,以及废墟之上,顽强升起的,一缕名为“宋哥”的炊烟。

这炊烟,和那只叫大头的罗威纳犬的呼吸,缠绕在一起,氤氲了整个东涧河的寻常巷陌。

每一个初来乍到,都会带着不安的试探。作者说,“哪里都空荡荡,心中不安宁。”这不安,是文明人在荒野边缘的原始恐惧,是鲁滨逊初登孤岛时的战栗。于是,枕边有了匕首,那冰冷的金属光泽,是现代人最后亦是最脆弱的图腾。

然而,真正的守护,并非来自钢铁,而是来自有温度的血肉。

大头。

这名字,憨直得如一块未经雕琢的顽石。它不是宠物,它是一个生命图腾的降临。“头大如斗”,“像蛮荒时代的怪兽”,它以最原始、最沉默的力量,填补了作者心中的空旷。它不吠,只用眼神“吓退一切人兽”,这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威慑,是生命对生命最直接的宣告。

人与狗的相遇,是“一见钟情”。这四个字,被作者轻描淡写地掷出,却砸在了人心的柔软处。原来,灵魂的相认,可以跨越物种的藩篱。那一眼,是前世未了的盟约,是宇宙间两颗孤独原子在亿万次擦肩后的终于碰撞。大头,是作者内心的外化,是他那“嚣张又腼腆”的性格里,那个“嚣张”部分的具象。它替他守护,替他凶狠,替他以最不讲道理的方式,热爱着这个世界——比如,对一切美貌女士“躺地打滚翻肚皮”。

这只愣头愣脑的猛犬,成了故事的楔子,撬开了人与人之间最坚硬也最冷漠的壳。

二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夏夜。

一个寻常的夜晚,宋嫂,一个平素“无交道”的美貌邻居,在街上溜达。一辆面包车,像一只潜伏的甲壳虫,突然停下。下来两三个男人。这是都市丛林里最惊心动魄的场景,是文明帷幕下随时可能撕开的暴力裂口。

然后,大头冲了上去。

没有前因,没有训练,没有指令。它只是凭借一种动物最朴素的领地意识和群体认知——“它是识得邻居的”。

这一冲,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是混沌里的一声霹雳。它冲破了邻里间的冷漠,冲破了人与人之间那层看不见的玻璃墙。它用最野性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最高贵的守护。

从此,喂狗,成了一种感恩的仪式。

宋哥宋嫂,那对“讨厌狗的人”,蹲在院门口,喂着这头救了自家女主人的猛兽。那画面,充满了奇妙的张力:人的畏惧与感激,狗的威猛与急切,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素描。作者在二楼窗后那“忍不住的哈哈大笑”,是洞悉了人性幽微处的温暖后,会心的一笑。这笑声里,有释然,有欣慰,有对这出乎意料的缘分的惊喜。

“因狗结缘,可称狗友。”

这缘分,从“喂狗”开始,迅速地、自然地,流淌到了“喂人”。

这是整个故事里,最让我动容的泉眼。当作者一个人装修房子,“每天累到虚脱”,当他“不能连续吃外面的东西,否则就跑肚,甚至呕吐”,当他在四月的风雪里“蜷缩在捣去窗户的房间角落”,生命呈现出它最疲惫、最脆弱的本相。

这时,宋嫂的声音,从院外传来。

“小温(玄武本名温学军),来我家吃饭。”

这声音,不是客套,不是怜悯,而是一种不容分说的、带着朴素力量的邀请。作者“委婉而坚定地拒绝”,这是他“嚣张又腼腆”的性格使然,是成年人固守的自尊与边界。然而,宋嫂的善良,是更强大的力量。她不与你辩论,不听你解释,她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把热气腾腾的饭菜,放在院里的桌上。

那饭菜,是围城中的补给,是寒夜里的篝火。它以最直接的方式,宣告着一种接纳:“你不是一个人。”

最终,作者去了。

“如此在他家吃饭,一吃半年。”

这半年,是多重的一句话。它不是钟表的六次拨动,而是一百八十多个日夜的饭食、一百八十多次的等待与关怀。兄弟姐妹,能做到如此的,亦是寥寥。这其中,蕴藏着中国式邻里关系中最醇厚、最动人的部分——那种不言说的默契,那种“我见你受苦,便不能袖手”的天然责任感。

那个饿极了的下午,作者一口气吃下十七个头茬韭菜包子。一边吃,一边数。这个细节,精准得如同一根针,刺破了所有坚硬的外壳,露出了内里最柔软的窘迫与真实。宋嫂那句“不要数不要数,只管好好吃”,是神来之笔。她看穿了他的窘迫,更看懂了他的不易。这句朴素的话,比任何山珍海味,更能喂养一个疲惫的灵魂。

吃到第十七个,停住。不是因为饱,而是因为“猛觉是太难堪了”。这“难堪”,不是羞耻,而是一种被巨大的、无所求的善意包裹后,突然涌上的、对自我存在的审视。那一刻,他被这日常的、烟火气的恩情,彻底击中。

这篇题为《宋哥》的散文,是一首关于“义气”的诗。

义气,这个词,在现代社会,似乎已有些腐朽,带着江湖草莽的气息。但玄武先生,用他细腻而真实的笔触,为我们还原了它最本真的面貌。

义气,是大头对宋嫂的守护。

义气,是宋哥宋嫂对作者半年的饭食。

义气,也是作者对宋哥的回报。

当宋哥家面临拆迁,他拿着笔,正要在一个或许并不公允的协议上签字时,作者拦住了他。这不是多管闲事,这是“我受你恩,便要为你思量”的自然反应。他查资料,做分析,告诉他如何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去争取最大的权益。

“多要10平米也是七八万啊。”

这背后,不是精于算计,而是真正的设身处地。他将朋友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这种智慧与心力的付出,与那半年的饭食一样,无法用金钱衡量。这是知识与见识上的“反哺”,是精神层面的“喂养”。

然而,生活总有它的荒诞与无奈。即便争取到了更好的结果,宋哥两口子却因此“生了嫌隙”。这又是何其真实的人性。作者夹在中间,两边劝解,这让他与宋哥一家的关系,超越了“恩人”与“受惠者”的简单模式,进入了更复杂的、充满了生活肌理的日常。

文章中,那些看似闲笔的段落,更是让这片记忆的废墟,变得丰满而立体。

爱养花、丢了羊粪会骂娘的周先生。

送了山楂树、后来卖房离去的女邻居。

酗酒僵死在路上的汉子,和他车库里那副未曾用上的寿材。

被作者用“暴力”手段拉回正途的逃学男孩。

这些人和事,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起了东涧河十五年的流光。他们是背景,也是注脚。他们的生老病死,他们的爱憎嗔痴,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灵魂。正因为有了这些无常与沧桑,宋哥一家那持续的、温暖的善意,才显得愈发珍贵,如暗夜中的星辰。

四  

时间,是最无情的作者,它总是在故事的结尾,写下“物是人非”。

大头跑丢了。作者找了三年。在寂静的夜里,开车穿行于一个个小区,喊它的名字,静听狗叫。“我听得出它的狗语。”这句话,蕴含着多深的思念与联结。三年后,死了心。这死心,是与一段生命中最勇猛、最忠诚的记忆,做一场漫长的告别。

宋哥的狗也死了。他半夜听见狗的大吼,跑过去,眼看着它迅速变凉。一个大男人,“眼泪迸出来”。作者听他诉说,自己也“眼泪迸出来”。这泪水,是为了一条狗,更是为了那些共同经历过的、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宋哥学着作者的方法,在大雨里,为狗埋下一只破碗,一个草帽,一根棍子。这近乎巫术的仪式,是两个男人之间一种无需言说的传承。他们相信,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哪怕是转生为“叫花子”,也是一种慈悲的希望。

宋哥一家,也搬走了。

“五六年未见到。”

“我时常想念他们,昨夜以致落泪。”

这泪水,比当年吃包子时的“难堪”,更加滚烫。它来自时间的深处,来自对一份纯粹情谊的珍视与怀恋。作者坦陈,在自己“最难熬的时候”,对宋哥的电话,曾有过冷淡。这冷淡,是猛兽受伤时,独自핥舐伤口的本能。他无法解释,也无需解释。真正的朋友,是即便有过隔阂与误解,那份根植于心的情谊,也永远不会枯萎。

如今,“诸事过去”。

作者想,应该很快能见到他们了。

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期盼。它让所有的离别与思念,都有了温暖的归宿。

文章的结尾,落在一幅即将送出的书法作品上。

这幅字,来自一位仙逝的老者。它承载着老者的风骨,也承载着作者的敬重。作者本想留给女儿,但现在,他决定送给宋哥。

这个决定,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是情感与哲思的升华。

它不是简单的礼尚往来。它是一场灵魂的传递。老者的超然,作者的“不恋物”,宋哥的“爱书法”,三者在这幅字上,达成了完美的和谐。作者相信,老者若有灵,会为这幅字的归宿而“快意”。这是一种跨越生死的、对知己的确认。

一件器物,因承载了人的精神与情谊,而变得有了生命。它不再是“物”,而成了一种信物,一个见证。

五  

读完玄武的散文《宋哥》,我仿佛也在东涧河的那个院落里,住了很久。

我看见一个外表“嚣张”的男人,内心却柔软得可以为邻居落泪。

我看见一对平凡的夫妻,用最朴素的饭食,喂养了一颗孤独的灵魂。

我看见一只叫大头的猛犬,用它的生命,搭建了一座人与人之间最坚固的桥梁。

玄武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不去渲染,不去说教,他只是把那些生活的碎片,那些尘埃里的细节,一一捡拾起来,擦拭干净,呈现在我们面前。然后,我们自己,便被那光芒灼痛了眼睛,温暖了心房。

他告诉儿子臭蛋的那些话,也是告诉我们每一个读者:

“一个人行事有点义气,不坑不骗不拐不抢,有感恩心不忘人好处,真心待人做事,则一生无论在什么时候、到了哪里、在何种处境,也不乏朋友诚心相待和相助。”

这,或许就是这篇散文最终想要抵达的地方。它不是一篇怀旧伤感的文字,它是一篇关于“活着”的信念之书。世界又大又小,人心又远又近。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那些萍水相逢的温暖,最终会汇聚成一条河流,在我们干涸的时候,给我们以滋养。

文章的最后,作者俏皮地猜想,宋哥会不会在网络上看到这些文字。

“如此则煞是有趣。哈哈。”

这声“哈哈”,如一声钟鸣,敲散了所有的感伤。它让这篇深情的文字,有了一个轻盈而明亮的结尾。

我想,宋哥会不会看到,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这些文字,像一粒种子,已经落在了无数读者的心田里。它让我们相信,在这凉薄的人间,总有一些温暖,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去践行。

那尘埃里开出的邻人之花,那因狗而结的世俗之缘,那十七个韭菜包子的恩情,那幅即将送出的书法……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证据,证明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不是索取,不是交换,而是:

我在这里,我看见了你。

你的守护,我记在心里。

你的饥寒,我感同身受。

你的情谊,我将用我最珍视的东西,去回应。

如此,而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