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就再也不用上班了,一天到晚的时间完全属于自己了,门卫东很不适应。房子太静了,静得能听见墙皮剥落的声音。一个看了一辈子门的人,现在门里门外都是他自己,广阔又空无。
他决定去一趟广东。
“去广东?”女儿门湘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把他从三十多年的深水里拽上来一截。她正在厨房里切水果,刀刃磕碰砧板,笃,笃,笃,是生活的声音,是他熟悉又日渐陌生的节拍。“具体哪里?”
“潮州。”
他说出这个名字,舌尖尝到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咸湿,是南海的风,是韩江的水,是三十多年前那个午后,额头上滚落的汗珠的味道。
门湘停下了刀。厨房里只剩下冰箱的低鸣。潮州。一个地图上的名词,从未出现在他们父女的对话里,像个凭空冒出来的亲戚。她走出厨房,围裙还没解,手里拿着一牙切好的苹果,眼神里是那种他熟悉的、属于年轻人的、清澈的审视。“那边有亲戚吗?突然跑过去干什么?”
“看看。”他含糊地说,眼睛避开女儿的目光,落在窗外那棵石榴树上。秋风把它最后一点绿也刮走了,光秃秃的,像他自己。“当年驻地。乡亲们,对我们好。”
一句谎言。半句真话。乡亲们的好是真的,像闷热天气里的一碗凉茶,清冽地滑过喉咙,但那不是全部。那是人生舞台的幕布,幕布后面,藏着一个人的名字,一束光,一匹又一匹印着细碎花朵的棉布。
门湘不信。三十年了,父亲像一本装订牢固的黄历,每一页都写着“单位”、“家庭”、“责任”,从未翻出过什么惊奇的篇章。他是个标准的北方汉子,沉默,坚毅,像营房门口那棵不倒的白杨。当过兵这件事,对门湘而言,只是父亲档案里的一行字,是偶尔翻出的旧照片里,那个瘦削、陌生、眼神里有火的年轻人。那火,早就熄了。或者说,她以为早就熄了。现在,这火星子,突然又要燎原。
事有蹊跷。她想起高二那年,母亲病故,天塌下来。是父亲,这个看门的男人,用他那不算宽厚的肩膀,为她撑起了一扇摇摇欲坠的门。他一边是保卫科长,肩负着单位的安保重任,一边是父亲,笨拙地学着熬粥,炒菜。那些年,他像个上紧了发条的陀螺,不停地转,没有一丝空隙留给自己。后来她上了大学,工作,恋爱,父亲的陀螺慢下来,终于停了。街坊邻居,那些热心的婶子大娘,要把一个个寡居或离异的女人推到他面前,他都摆手,像驱赶一群苍蝇。“有湘湘就够了。”他说。
现在,湘湘马上要嫁人了,很快就要有自己的生活。他这扇老旧的门,终于要彻底关上了。他要去哪里?去找什么?
她替他收拾行李。他的东西不多,几件换洗的素色衣裤,一个药盒,分门别类装着降压药、护心片。他的心脏,也疲惫了,搭了桥,像一座微缩版的湘子桥,维持着生命之河的流通。就在箱子底部,她摸到了一个硬邦邦的帆布疙瘩。一个军绿色的挎包,洗得发白,边角磨损得露出线头。她拉开生锈的铜拉链,一股樟脑和旧时光混合的气味扑面而来。
里面是布。厚厚的一叠。不是什么好料子,就是最普通的印花棉布。月白底子洒着蓝色碎花的,鹅黄底子印着粉红蔷薇的,浅绿底子是细密的白色栀子……色彩在昏暗的箱底静静流淌,像一个被强行压抑了三十多年的春天。
“爸,你拿这些花布干什么?”她举起一匹,那颜色和父亲灰扑扑的世界格格不入。
老门的眼神闪躲了一下,像被烫到似的,伸手把布接过来,胡乱塞回包里。“宾馆的床单、被子不干净,我带着铺上。”他拉上拉链,动作快得近乎粗暴。
一个做了心脏手术的老人,要独自飞行两千多公里,去一个南方城市,包里塞着一堆莫名其妙的旧花布。门湘的心揪了起来。她劝,她讲道理,她甚至搬出医生的嘱咐。没用。他一意孤行,像一头认准了方向的犟牛。他不是在请求,而是在宣告。
没办法,她只能给他订了去揭阳潮汕机场的机票。看着父亲执拗的背影消失在安检口,门湘突然感到一阵心慌。她意识到,她从未真正了解过她的父亲。
飞机穿过云层,巨大的轰鸣隔绝了世界。门卫东闭着眼,但三十多年前的景象却比窗外的阳光更刺眼。
韩江。江水滚滚,带着上游山峦的清流,沉稳而有力。他们的营房在江的这一边,单调,机械,除了训练场上的口号和汗水,就只剩下无尽的蝉鸣。繁华在对岸,要过一座桥。
湘子桥。
他第一次走上那座桥,上面人来人往,说着他听不懂的潮州话,软糯,黏腻,像街边小摊上卖的麦芽糖。他是个文学青年,兜里揣着津贴,要去对岸的东门买书。新华书店,油墨香,阿城、王朔、史铁生、贾平凹等人的作品,那是他精神的食粮。
可后来,食粮变了味道。
东门外,新华书店旁边,有家供销社。门脸不大,里面却别有洞天。他去买麦乳精,想改善一下伙食。然后,他就看见了她。
她站在花布柜台后面。不是那种惊心动魄的美,而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好看。穿着一件淡蓝色的确良衬衫,两条乌黑的辫子垂在胸前,皮肤是南方姑娘特有的细腻白皙。她正低头用算盘算账,算盘珠子在她纤细的手指下噼里啪啦地跳跃,像一串悦耳的音符。她算完,抬起头,冲旁边的顾客笑了笑,嘴角边漾开一个小小的梨涡。
那一刻,门卫东觉得整个供销社都亮了。他忘了麦乳精,忘了那些最喜欢的作家们,忘了自己是个站岗执勤的兵。他的心,那颗年轻的、从未被触碰过爱情的心,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撩拨着,神魂颠倒。
从那以后,新华书店变得索然无味。每个周末请假出营房,他的腿像有自己的意志,总是径直奔向供销社。他不敢上前,就在油盐酱醋的柜台前磨蹭,在卖糖果的柜台前张望,用眼角的余光,贪婪地勾勒她的身影。
他必须和她说上话。
他走到了花布柜台前。心脏在胸腔里擂鼓,声音大得把自己吓了一跳。“同志,买布。”他的声音干涩,带着北方的粗犷。
她抬起头,一双眼睛像含着水的黑曜石。“要哪种?”
他胡乱一指,“就,就那个。”
她抽出那匹布,在柜台上一抖,哗啦一声,一片春天在他眼前铺开。他根本没看清那是什么花色,只闻到一股布料和她身上淡淡的雪花膏混合的香气。他买了一米。又去。又买了一米。接二三地去,挎包里的花布越来越多。战友起了疑心,捏着那花花绿绿的布料打趣他:“卫东,你一个大老爷们,倒腾上这些,准备做嫁妆啊?”
他红着脸,编了个谎。“老家亲戚结婚,随份子。我们那儿,送块花布,体面。”
他把布邮寄回家,说是给一个要结婚的堂姐。邮局的戳印盖下去,他心里空了。那不是布,那是他去看她的借口,是他和她之间唯一的、脆弱的联系。
包裹寄走了,他又有了新的借口。他又去了供销社。这一次,他听见别人叫她“林湘”。
林湘。
多好听的名字。像山林里的清风,像湘妃竹上的泪痕。他把这两个字在心里咀嚼了千百遍,每一个笔画都刻进了脑子里。
下一次,他鼓足了毕生的勇气。他把钱和布票递过去的时候,低声说:“我叫门卫东。保卫的卫,东西的东。”
她接过钱的手顿了一下,明显愣住了。那双美丽的眼睛里,第一次有了除了“顾客”之外的情绪。是意外,是惊奇,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涩。
那一愣,成了他之后几十年里,反复回味的盛宴。
那时候,每次经过湘子桥,门卫东就觉得,这桥不仅连接了两岸,也连接了他和林湘。
后来,他退伍了。像所有随波逐流的年轻人一样,回到北方,服从分配,进了单位保卫科。从守营房,到管门卫,他调侃自己是宿命。他这个“门”姓,祖上就是守城的门官,到了他这辈,还是看了一辈子门。只是,他心里有一扇门,再也关不上了。那扇门的背后,是潮州的湘子桥,是供销社里的林湘。
他要结婚,要生子,要过一个正常男人该过的生活。林湘,像天上的月亮,遥不可及。
女儿出生,他给她起名,门湘。
妻子是当地人,不解地问:“湘?湖南的湘?咱们家跟湖南八竿子打不着啊。”
他淡淡地说:“我当兵的地方,有座湘子桥。当个纪念。”
他纪念的,到底是什么?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是那座桥,是那奔流不息的韩江水,更是那个叫林湘的姑娘。他把对她所有的念想,都浓缩在这个名字里,日日夜夜地喊着,仿佛她就在身边。
出租车在潮州老城里穿行。街巷狭窄,电动车擦肩而过。空气是熟悉的潮热,带着食物的香气和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切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他先去了牌坊街。石牌坊一座连着一座,游人如织,举着手机,拍着千篇一律的游客照。这不是他的潮州。他的潮州,在记忆的深处,在东门外,在那家供销社里。
他凭着记忆找过去。心,又开始擂鼓。供销社……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装修新潮的奶茶店,年轻的男男女女排着长队。他站在街角,像一个迷路的孩子。时间是个无情的拆迁队,把他的圣地夷为了平地。
他感到一阵眩晕,扶住了墙。还好,那家新华书店居然还在,像个固执的遗老,在时代的洪流里坚守着。他走进去,书比以前多了,油墨香里混杂了咖啡的气味。他问一个正在整理书籍的年轻店员:“同志,问一下,以前旁边的供销社呢?”
“同志?”年轻人皱了皱眉头,“供销社?我来这就没见过。”
心,一点点沉下去。他不死心,声音里带了一丝颤抖:“那……你认识一个叫林湘的人吗?以前在供销社工作。”
“林湘?”年轻人摇摇头,“不认识。”
完了。大海捞针,终究是妄想。三十多年,足以让一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他转身,准备离开。这趟旅程,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一个老糊涂的梦。
“林湘?我知道。”
一个声音从旁边传来。门卫东猛地回头,看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角落里看书。老人推了推老花镜,打量着他。“他们年轻人不知道。你说的是供销社卖花布的林湘吧?她现在开了个民宿。”
门卫东的血液,瞬间重新奔流起来。他冲过去,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对对!是她!您知道她在哪儿?”
“不远。”老人用夹着潮汕口音的普通话说,“你往前走,前面那个巷口右拐,里面有好几家民宿。第二家,挂着红灯笼的,就是她家。”
没想到。真没想到。柳暗花明。他激动得语无伦次,连声道谢。走出书店,阳光灿烂得有些不真实。他一边走,一边盘算着。女儿订的酒店,可以退掉。就住她的民宿。对,就住下。在哪里住不是住呢?他可以慢慢地,慢慢地,把这三十多年的故事讲给她听。
巷子很深,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他看到了那串红灯笼,像一团温暖的火。民宿的门脸古朴雅致,门口摆着几盆盛开的三角梅。他站在门口,深吸了一口气,却怎么也平复不了狂跳的心。那个为他做了搭桥手术的医生警告过,要避免情绪激动。可此刻,他控制不住。
他走了进去。前台坐着一个女人,正在低头看手机。听见脚步声,她抬起头,脸上立刻浮现出职业性的微笑。
“您好,住宿吗?”
她胖了。不再是记忆里那个苗条的姑娘,身材变得福泰,脸上也有了皱纹。但那眉眼,那嘴角的弧度,依稀还是当年的影子。
是她。没错。就是她。
门卫东的喉咙发紧,千言万语堵在胸口。他愣在那里,贪婪地看着她,想把这三十多年的空白一眼望穿。
“先生?”她又问了一遍,笑容依旧标准,“请问住几天?”
“我……我先转转,看看。”他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
“好的。我们有大床房,也有标间。您一个人的话,住大床房比较合适。”她介绍着,熟练,客气,疏离。
他不能再等了。他怕再多一秒,自己鼓起的勇气就会泄掉。
“你是……林湘吧?”
她抬眼,打量着他,眼神里是纯粹的陌生。“是的,您是?”
“我是门卫东。”他说出这个名字,像交出了一份尘封了三十多年的答卷。
“门卫?现在不都叫保安吗?”她重复了一遍,微微蹙眉,在记忆里搜索着,“哪个单位的门卫?不好意思,想不起来了。”
不是的。不是这样的。他想象过重逢的一千种方式,欣喜的,惊讶的,甚至淡漠的,但绝不是这样彻底的遗忘。门卫。她把他当成了一个保安。
“不是门卫!”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心脏像被针刺了一下,“是门卫东!保卫的卫,东西的东!”
“门卫东……”她念着这个名字,摇了摇头,脸上带着一丝歉意,“实在不好意思,我见过的人太多了,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想不起来了。”
想不起来了。
这几个字,像一把锋利的锥子,扎进门卫东的心里。他三十多年的牵挂,他用半生守护的秘密,他刻在女儿名字里的深情,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片空白。他成了一个笑话。一个自作多情的、可笑的老头。
一股巨大的悲伤和不甘攫住了他。他猛地拉开那个军绿色的旧挎包,把里面那叠花布一股脑地掏了出来,重重地拍在柜台上。布料散开,那些沉睡了三十多年的春天,瞬间在古色古香的前台上炸裂开来。
“你看看!你看看这些!”他语速急促,呼吸困难,指着那些花布,像一个绝望的赌徒亮出最后的底牌。“这些都是!都是从你手里买的!三十多年前,在供销社!”
林湘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她看着眼前这个情绪激动的老人,又低头看了看柜台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花色。她拿起一匹鹅黄底子印着粉红蔷薇的布料,在指尖捻了捻。那的确是当年流行的样式。她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困惑,一丝努力的回想,但最终,还是一片茫然。
她抬起头,看着门卫东涨红的脸,和那双充满期盼与痛苦的眼睛。她似乎想起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想起。最后,她脸上那种职业性的、礼貌的微笑又浮现了出来。
“哦……原来是您啊。”她说,语气轻松得像在谈论天气,“那些年,我卖出去的花布太多了。这么多年了,您还留着呢?”
她顿了顿,看着他,满脸疑惑:
“您这是……要退货?”
2019年12月初稿
2025年10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