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樊泽宝的头像

樊泽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06
分享

民俗节日的特色食品

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人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社会实践,积累探索并不断总结其规律,创立了廿四节气。并在一年的不同时期确立了敬畏自然,感恩、祭拜天地和祖先的传统节日;在敬天地、感恩先人的同时,也犒赏自己,在不同的节日创造出具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及传说,流传至今。

传统节日的灵魂就是其文化内涵,多数传统节日都与古老祭祀仪式有关,比如春节祭神,清明节祭祖,端午节祭屈原等,节日食品献祭形成了众多相关的饮食文化。

饺子就是一种代表北方饮食文化和特色的符号,老家有些俗语,叫做:舒服不过倒着,好吃不过饺子,出门饺子回家面,饺子上桌,喝酒的人一准儿说,饺子就酒,越喝越有,意思是日子越过越好,可见饺子这一传统吃食在人心中的地位。

北方人钟情饺子,现在越来越觉着貌似没有一顿饺子解决不了的事儿,在民间,立春、冬至、祭灶、除夕、破五节、元宵节、立秋、立冬、入伏等节日都吃;遇到喜庆的事吃,来客吃,过生日吃,孩子开学吃,下馆子也吃。如“冬至饺子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入伏的习俗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单饼卷鸡蛋”。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主题与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寄托着中华儿女特有的家国情怀。

立春:立春尽管不是节日,但它是节气之首,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立春这一天,各地都有“咬春”和“尝春”的习惯。“咬春”就是在立春这一天吃生萝卜,并且以脆嫩多水的青萝卜为上品,俗传立春时咬一口生萝卜可使人一年有精神。当地人人争先抢咬萝卜,据说先咬到者能交好运。“尝春”是吃盛在盘子里的五种辛辣生菜,旧时称“五辛盘”,据史料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民间广为流行,又称为“春盘”。现在多吃春卷和饺子、面条等,春卷据传是由五辛盘演变而来的,用薄饼将数种蔬菜卷而食之,故有“春到人间一卷之”的诗句;民间有“迎春饺子打春面”的习俗。

当姥娘的还要给女外甥蒸面春燕、男外甥小面老虎等面食,寓意外甥健康快乐,生长旺祥。

春节:也叫过大年,年夜饭吃水饺、年糕、团圆饼等,种类丰富。北方人家包饺子多为荤馅,或荤素搭配。饺子里面还要包进硬币、花生仁、栗子、大枣、糖块之类的吉祥物,数量为偶数。另外,还有吃年糕和“十全菜”的习俗。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吃十全菜(用10种菜蔬熬制而成的菜)则寓十全十美,万事如意之意。也有的习惯吃素馅水饺,馅用豆腐、粉丝、炒鸡蛋、白菜调制;素馅取素净之意,喻一年无麻烦事。

为过好大年,民间在腊月廿七八开始把面发。开始蒸制各类面食,式样繁多,各有讲究。常见的有半球形,还有元宝、圣鸡、刺猬、圣件、鲤鱼形状及掺有红豆、豌豆等包馅的饽饽、豆包及发年糕,还要包白菜萝卜肉馅和素馅的菜包子。平时食用的饽饽上面有一乳头状凸起,似桃形,含有喜庆之意。祭祀用的则不能有乳头,而是平头。节日用的大饽饽中间有裂口的为吉祥,称为“笑了”,多为精品,用来作礼品。而祭品饽饽则不能开口或开花,如果用开花“笑”的饽饽祭祖是有罪的,用来供神就是对神灵的亵渎。除夕夜祭不同的神用不同形状的饽饽,如祭财神用“元宝”,祭天神用“圣鸡”,祭土地神则用“圣件”,祭谷神用“刺猬”,祭祖先则用大饽饽。

还要做一条圣虫(龙或蛇)、几个小“刺猬”和“枣饽饽”。把圣虫蒸好后初一放在存粮食缸瓮里,据说不仅有吃不完的米面,还可防止生虫子;小刺猬背上驮着个大元宝,是敛财的。摆放刺猬也很讲究,在年三十晚上,把成对的刺猬头向外放在大门口,房门口两边;大年初一早上,再去把刺猬方向调转下,头向内,意思是刺猬一晚上出去敛的财早上背着回来了;“枣饽饽”用于上供和五更头压锅。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又称元宵节,俗称“灯节”。元宵节吃元宵,民间多于此日忙着“滚元宵”,将做好的元宵馅分成指顶大的小丸,蘸水,放于盛有糯米面的簸箕中反复摇滚沾成元宵。煮好的元宵,不仅自己吃,还赠送邻里,互相品尝各自的手艺,充满了融洽祥和的食风乡情。

二月二:农历二月二,俗谓“龙抬头日”。这一天,农家盛行吃炒糖豆、炒面棋子、烙单饼和下面条等。糖豆用黄豆炒制,有的地方还在黄豆上粘糖面炒至香酥脆甜;烙单饼虽是农家常食,但此日食单饼有补天补地之意。所食单饼需新摊制,一般用白面,又圆又大又薄。炒面棋子是用糖水和面,擀成饼后用刀切成指头大的菱形块,放锅内炒熟,和糖豆一起食用;吃面条习俗,面条谓之“龙须面”或“吃龙鳞”,寓意生活长远,多子多孙。

寒食节与清明节:寒食节在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两日。在胶东地区有吃煮鸡蛋和“蒸饽饽”的习俗。吃鸡蛋俗谓使人眼睛清明不花。此日的饽饽又叫“春燕”,是用白面制成燕子状蒸而食之。蒸春燕形式多样,有立式,有单飞式,有老燕背雏,有双燕齐飞等,生动形象,栩栩如生。除了吃面燕,还有做单饼的习俗。所谓单饼,就是一张用面做成的薄薄的小饼,上面放些大葱、煮鸡蛋等,卷起来吃。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用糯米或黄米包粽子。各家除包粽子之外,还有煮鸡蛋的习俗。一般是在头天晚上,将包好的粽子与鸡蛋放进锅里用火慢煮,到下半夜停火,端午节早晨从锅里拾出尚热的粽子和鸡蛋,邻里相互赠送品尝,别有一番情趣。

当地还有蒸荷叶的习俗,把白面用发面引子和好,待面饧好发起来后,再次揉成光滑面团,搓成长圆条,捽成一个个均匀的面剂子,揉圆,按扁,稍擀成圆形,然后再刷上一层薄薄的食用油,撒上面粉掺杂的红糖对折起来,用牙签或者干净梳,先对着中间稍许用点力压一刀。 再压两边,借助刮板向里压、有点弧度更加像荷叶,放在锅里蒸熟。早晨吃粽子与鸡蛋,中午吃面荷叶。

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山东各地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也是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有谚曰“夏至当日还”,此后,白昼一天比一天短。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以消夏避伏。俗话说, “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面也叫“入伏面”。此时当年的小麦已收完,人们在这一天用新小麦面粉包水饺,上坟祭祀祖先,叫“吃新麦子包子”。

七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巧节,又叫乞巧节。当地民间在前一日用面粉,鸡蛋和糖发好面,然后塞进各种形状的木模(俗称磕子)里,用锅炒烙而食,叫“巧果”、卡饽花或“巧饽饽”。这种小饼精巧别致,有花卉、虫鸟、鱼兽等图案。常见的有小元宝、金鱼、金蝉、莲子、石榴、寿桃、如意、金鸡、小篓子等。烙熟后,人们用细线间半寸长的麦秆把它们穿成一串串,七月七当日分给儿童,挂在胸前。孩子们得此佳食,高兴地满街串跑,以炫耀自己巧果的漂亮和串之长。许多女孩子舍不得吃,于第二天挂之墙壁,用来玩赏。现在都把七月七当成情人节过了,卡饽花已经成为过去,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忆了。

中元节: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又称为鬼节。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以祭品面食为主,当地人都蒸一些小饽饽也叫“小供仰”,有人为了辟邪而吃 ,有人为了祈福而吃。也有吃鸭子,“鸭”谐音“压”,寓意压住鬼魂,所以有中元节吃鸭子的习俗。鸭子也是非常适合秋天食用的,因为秋天天气非常干燥,而鸭肉好吃滋补不上火,所以是很适合这个时候食用的。

还有中元节吃花馍的习俗,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年年有余。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各地盛行赠送月饼和吃月饼的习俗。月饼从店铺或集市购买,也有许多村民则是自己动手制作的。除了月饼外,当地民间还蒸一种叫“月光”的面食。把发好面塞进一种刻有月宫、兔子和嫦娥的圆形木模(俗称磕子)里压平后磕出,蒸或烙熟。中秋夜赏月举宴,各地均有此俗,而且早餐、午餐也有改善。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盛行吃花糕、饮菊酒的食俗。花糕一般用面做成,上下两层,中间夹有大枣、栗子、瓜仁之类。也有单层的,将枣、栗嵌于面饼上。另有用五彩花纸旗子插饼上者,名曰“花糕旗”,起点缀作用。重阳节酿菊酒、饮菊酒几乎各地都有。

冬至:冬至日,民间盛行吃水饺的习俗,各地皆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有的地区还有饮酒习惯,邻里数人聚而作长夜之饮,谓之消寒会。据说,喝酒是为了暖身体消寒,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故有“冬至吃饺子安耳朵”的说法。这天是“鬼节”,摆供祭祖,吃水饺。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又叫“腊八节”,各地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以糯米、黍米、杂豆、麦、枣、栗等煮粥,以备早餐之用,谓之腊八粥。现在,无论城市、农村,所熬制的腊八粥越来越讲究,除精米之外,还要搭配黑糯、莲子、核桃仁、葡萄干之类滋补佳品,不仅味美醇香,而且更益于身体健康。

祭灶日:腊月二十三为祭灶日,又称过“小年”。旧俗于此日吃糖瓜、年糕、水饺之类,先用食物祭灶,然后分食。当地民间则多于此日晚餐吃水饺,因此日谓之过“小年”,故吃饺子有“交子更年”之意。

十里不同俗,各有各的过法,也各有各的具有节日特色的食俗,不能以偏概全。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是通过民俗活动表现出来的,民俗活动越丰富,越有利于传统节日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俗节日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风貌,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想情怀,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民俗特色食品是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的一种承载形式,此种方式的影响最为深远、更加自信。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承载弘扬。

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告别了苦难,物质不再匮乏,任何物品不再稀奇。过去的很多节庆仪式因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淘汰的,也有因工作繁忙顾不过来的,很多传统饮食也就越来越少了。同时,过去吃的是味道,而今吃的是情调,尤其是当下衣食无忧,人们的味蕾长期处在饱和中,甚至营养过剩。在人们的心目中,已逐渐失去往日的魅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民俗节日的特色食品是一种美好的传承,无论社会多进步,科技多发达,传统民俗是无法替代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