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宝新的头像

冯宝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0
分享

渔灯闪耀

——烟台开发区渔灯节的前世今生

一盏渔灯,五百年的守望,在渤海湾的浪涛声中明灭不息。渔灯闪耀,如同跳跃的金色心脏,搏动着胶东半岛五百年的渔民记忆与海洋信仰。

在烟台开发区45公里长的海岸线上,每当农历正月十三或十四,一种独特而浓郁的渔灯节文化气息便会随着海风弥漫开来。

渔灯节是烟台开发区沿海渔村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从元宵节中分化出来的专属渔民的节日,据志书记载,它起源于明代,这个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当地渔民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更是胶东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

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承载着渔民期盼风调雨顺、鱼虾满仓的美好心愿,也是传承渔俗文化、弘扬闯海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这个急速现代化的时代,渔灯节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照亮着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航道。

01 渔灯起源,海洋信仰的明灯

渔灯节诞生的具体年份已烟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其起源与当地渔民的海上生产实践和精神信仰紧密相连。据传,烟台开发区渔灯节最早是从海神崇拜中演化而来。“海神娘娘”为中国沿海地区普遍信仰的海神,起源于福建、广东沿海一带(书面上称“天妃”“天后”,南方称“妈祖”,当地俗称“海神娘娘”)。由于南北习俗冲击交融,在当地渔民中逐渐形成了一部分信奉龙王,一部分信奉海神娘娘,还有一部分同时信奉“两神”的格局。根据当地和外地节日习俗的比较,人们普遍认为,渔灯节源于元宵节,是从元宵节中派生出来的一个专属渔民的节日。山东知名民俗学家山曼先生撰写的《山东蓬莱渔灯节的调查与研究》一文,也支持渔灯节源自元宵节这一观点。

根据蓬莱县志《登州府志》记载,该县的芦洋村(原名芦洋寨,现归属开发区大季家街道)早在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就已建村了;而据另一个建村比较早的大季家街道山后顾家村老渔民口述,该村建村也有550余年历史,“有渔村就有渔灯节”。

这一传统起源于明代,有着动人的历史传说。据山东省名村志《八角村志》记载: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八角村的几户渔民出海捕鱼,突遇大风直到天完全黑了下来船仍然没有回来。心急如焚的渔家妻儿老小提着灯笼、举着火把聚集在海边,期盼亲人归来,跪倒一片叩拜龙王保佑家人平安。渔民家属们的真诚感动了龙王,顿时,只见海面上金光四射,火光、灯光连成一片,分外明亮,时映红了套子湾的上空。漂泊在海上的渔民们看到耀眼的灯光,就朝着光亮的方向拼命地划去,终于在第二天早晨都平安回到了岸边。为报“龙恩”“海神之恩”,渔民们自筹资金,在套子湾南面修建了一座海神庙和一座龙王庙,从此,“海神娘娘和“龙王爷”便成为当地沿海一带渔家供奉的主要神灵。

从此,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八角沿海渔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发从家里抬着祭品,提着渔灯,打着彩旗,放着鞭炮,到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祈求鱼虾丰登,平安发财。

渔灯节的“灯”包含三层寓意:一是取“鱼虾丰登”之吉兆;二是为渔船照亮引路,佑护人船平安归来;三是使神灵认人识船,保佑平安。这种多元融合的信仰体系,折射出胶东海洋文化的包容性与实用性。

02 仪式细节,渔家文化的活化石

渔灯节的仪式流程严谨有序,充满渔家特色。整个节日活动集中在正月十三或十四下午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组织。

节日前夕,渔民们开始在自家的渔船上挂彩旗贴对联。彩旗的挂法是大桅与船头、船尾用彩旗连接。渔民会在船头书写“福”字,在驾驶舱张贴具有海洋特色的对联,如“迎春夏秋冬福,发五湖四海财”(横批“鱼虾满仓”),表达对渔业丰收和平安归航的期盼。

祭品准备是节日的核心环节。渔民会在年前杀猪,准备渔灯节祭祀的猪头;制作八個五斤重的大桃饽饽,盖上喜寿等字样的桃红图章;还有头年捕获的上等品质的野生魚一条(冰冻保鮮),一般有甲吉魚、鲅魚、鲈魚,其中甲吉魚最为珍貴。

下午时分,祭海队伍以渔村为单位,以鞭炮开路,抬着供品向海边进发。各支队伍燃放着鞭炮抵达停满渔船的港湾后,千万条渔船紧紧地靠在一起,每条船上高悬国旗和彩旗,船头上摆放着供品,桅杆缆绳上挂满了鞭炮。

待祭海庆典队伍全部来到码头,万船统一号令,鞭炮齐鸣,海浪声、鞭炮声、锣鼓声、呼喊声等交织在一起,整个渔港沸腾起来了。按渔家的说法,谁家的鞭炮声更大、燃放时间更长,谁家当年渔业就越兴旺。

傍晚时分进行送渔灯仪式。渔灯多用萝卜雕刻或豆面捏制而成——一种为旧式,用萝卜切成圆段,于一端旋小窝儿,灌蜡油,插灯芯;另一种为新式,用一支生日蜡烛,插在两片萝卜段上。点亮的渔灯如繁星点点,被送至村内窗台、路口、渔船船舱、船头及海面。

节日当晚,渔民设宴款待亲友,海鱼是必备菜肴,体现“无鱼不成席”的传统。待客礼仪中尤以加吉鱼最尊贵,主人会取鱼眼置于贵客面前,意为“高看一眼”。餐桌上严格遵循海洋禁忌:客人不得翻鱼(避讳“翻船”),需称“翻”为“划一桨”或“正过来”;“帆船”改称“风船”,“升帆”称“撑篷”;饭后不可反扣碗碟,筷子不得置于碗上(象征搁浅)。

这些活动既保持了祭神仪式的神圣性,又融入民间娱乐元素,使渔灯节成为渔民的“狂欢节”,展现其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强化了社区凝聚力与文化认同。

03 时空变迁,渔灯节的发展轨迹

渔灯节传统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十四,而现在有的村子是正月十三,有的村子是正月十四。这种时间分化背后有着历史原因。

据芦洋村祖辈辈打渔的丁义江老人讲述:“听我爷爷讲,山后初旺村村东海湾,是天然渔港,周边渔村的渔船多在此停泊避风。随着海洋捕捞业和海上航运业的发展,从事海上渔业捕捞和海上航运的人越来越多,为解决船主们在渔灯节期间争抢拜祭先后的纠纷,在1938年前后,山后顾家村、山后初旺等村的渔灯节时间改为正月十三,其他村渔灯节时间继续沿袭旧时的正月十四。”

渔灯节从元宵节分化后,逐渐摆脱对农耕文化的依附,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海洋文化特征的渔民专属节日,标志着渔家文化地位的提升。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期间,渔灯节曾一度中断,渔民仅能私下进行简单仪式;改革开放后,渔民思想解放和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再加之政府推动,渔灯节内容进一步丰富,规模更加隆重。

2008年,渔灯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烟台开发区获“中国渔灯文化之乡”称号,成为这一传统节日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04 当代挑战,渔灯传承的现实困境

如今,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渔灯节面临着诸多挑战,最根本的是社会基础的嬗变,传统渔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由于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多元化,渔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传承力量明显不足。年轻一代渔民向城市转移,导致参与渔灯节的主体严重老龄化。据统计,熟知祭祀流程的老渔民平均年龄超过65岁,而40岁以下渔民仅占渔村常住人口的23%。

随着渔业资源减少和产业转型,许多渔民后代转向水产加工、海洋旅游或完全脱离涉海行业。烟台开发区专门从事捕捞的渔村从原来十几个,到现在只剩一个,从事专业捕捞的渔民数量大幅下滑,导致渔灯节的传承主体自然萎缩。

有调研发现,35%的受访渔民家庭已不再独立制作渔灯,改为购买统一制式的塑料灯笼;70%的年轻渔民对祭祀流程的象征意义认知模糊。这种断层不仅体现在技艺传承上,更深刻表现为海洋信仰的弱化。一位芦洋村老渔民感慨:“现在的年轻人放灯是为了热闹,我们当年放灯,是真的相信那盏灯能指引父兄回家。”传统仪式中蕴含的人神契约关系,正被现代娱乐需求所取代。

05 商业化与符号化,文化内涵的稀释

在旅游开发推动下,渔灯节规模逐年扩大,却面临文化内涵稀释的风险。祭海仪式从神圣的信仰实践逐渐演变为观赏性表演。例如,原本由家族长辈主持的船头祭拜,在旅游节庆中常由专业演员替代;传统锣鼓秧歌中加入现代舞蹈元素,虽增强观赏性,却削弱了文化原真性。

渔灯节的核心符号(渔灯、祭品、歌舞)被简化为旅游标识。在过度旅游推广中,“渔灯”被简化为千篇一律的鱼形灯笼,传统豆面灯、萝卜灯的制作技艺面临失传。象征“发血财”的猪头供品因视觉冲击力强被保留,但其承载的渔业风险意识却被剥离。

传统渔灯节是渔民自发的社区仪式,而今政府主导的节庆活动侧重吸引游客。据某报载2023年渔灯节期间,初旺村接待游客2.1万人次,但本地渔民参与率仅41%。一位船主坦言:“现在的渔灯节更像一场演出,我们成了群众演员。”

这种商业化转型虽带来短期经济效益,却可能掏空渔灯节作为海洋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如民俗学者警示:“当祭海仪式变成舞台表演,渔民从文化持有者变为服务提供者,活态传承的根基便被动摇。”

06 生态与经济,渔灯节的双重制约

海洋生态环境变化与渔业经济转型构成渔灯节存续的深层挑战。据海洋渔业局提供数据显示,近海鱼类资源量较20世纪90年代下降约60%,传统捕捞渔业难以为继。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专业渔民数量锐减,2023年蓬莱区海洋捕捞从业者不足1990年的三分之一。

随着烟台开发区蓝色经济圈建设推进,现代海洋产业(港口物流、船舶制造)取代传统捕捞业,导致渔民对海洋的依存模式发生根本改变。开发区原八角等十几个渔村由于扩区变为城市社区,渔民变市民,大多也不从事渔业生产。一位转产至水产加工的中年渔民表示:“父辈祭海是为求生,我们更多是求个念想。”

传统仪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一艘中型渔船置办全套祭品(整猪、大鱼、鞭炮等)需花费3000-5000元,相当于普通渔民半个月收入。高昂成本使部分家庭简化仪式,甚至退出参与。

这些结构性变化使渔灯节面临存续危机:当传统渔业生产方式被替代,依附其上的文化实践便如无根之萍。某民俗研究专家在调研报告中指出:“渔乡文化特色与内涵的挖掘,需建立在渔业社区可持续发展基础上。”

07 创新之路,渔灯节的现代转型

面对挑战,渔灯节也在不断创新求变。近年来,渔灯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增添了“戏曲歌舞晚会”、“彩车巡游”,创新出带有表演特色的“渔灯文化节”、“祭海大典”,制作出“千只渔灯长廊”、“万旗飘红”的特色景观。

一种松散的祭祀祈福的古老形式,演变成一个政府扶持、企业支持、村居组织和渔民们自发参与的当今渔民文化的盛宴,进而成为继承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烟台黄渤海新区第33届渔灯节如约而至。从欢天喜地的文艺演出到产品种类丰富的渔灯大集,从肃穆庄重的祭海大典到极具胶东特色的放渔灯仪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渔灯节,不仅承载着渔民祈盼风调雨顺、鱼虾满仓的美好心愿,更成为了传承渔俗文化、弘扬闯海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盛大节日。

在今年的渔灯节现场,除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外,还开办富有特色的“渔灯大集”。在集市上,不仅有剪纸、糖画等非遗手造,还有花饽饽、草莓等美食和农产品,在满足游客赏民俗、品美食的同时,也为提振消费注入了活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渔灯节已经从一种传统的祭祀活动演变成为兼具传承渔村文化、民俗展示、亲友聚会、特色旅游于一体的盛大节日。

08 未来展望,守护那盏不灭的渔灯

渔灯节的保护与创新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是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重要途径,对探索海洋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走访老渔民、民俗专家、海洋文化研究专家以及政府相关人员,他们对传承渔灯节海洋文化提出很多有益见解。

保护渔灯节文化遗产,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要深入挖掘和整理渔灯节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库。采用数字技术记录老渔民的仪式知识和记忆,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鼓励社区参与和传承人培养,通过非遗进校园、开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年轻一代对渔灯节的认同感和传承意愿。将传统仪式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发具有渔灯节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拓展传播渠道。

探索“非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游客真正体验渔灯节文化内涵,而非仅仅观看表面表演。平衡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本质的伤害。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恢复渔业资源,从根本上保障渔民生计和渔业社区可持续发展。只有海洋生生不息,渔灯节才能继续照亮渔民的归航之路。

2025年2月的渔灯节,八角渔港人声鼎沸。七彩旗帜在数百艘渔船上飘扬,十里海岸线被渔灯、彩旗和欢声笑语点缀得如同盛会。

老渔民陈永福的孙子——一位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正用无人机记录着祭海大典的全过程。他创建的“渔灯记忆”数字博物馆,已收录三百小时的口述史和四千余张老照片。那一刻,陈永福看到萝卜雕琢的传统渔灯与年轻人的电子屏幕同时亮起;听到古老的祭海祷词与直播主持的现代解说交织共鸣。

渔灯节不再只是怀念过去的仪式,它已成为连接代际、沟通传统的文化桥梁,渔灯闪亮继续照耀着渔乡社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