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彩云之南的幽谧深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缱绻相拥之地,洱源这颗明珠熠熠生辉。它恰似一幅悠然铺展的水乡画卷,每一道褶皱皆蕴蓄着灵动水韵;又仿若一篇气势磅礴的生态史诗,每一个字符均跃动着蓬勃的生命韵律。
徜徉洱源,仿若踏入水泽庇佑的梦幻国度。此地山岭纵横交错,层峦叠嶂犹如大地巨人雄浑的脊梁,擎起广袤苍穹。山峦环抱间,湖泊如星罗棋布,河流似银练穿梭,它们是大地奔涌的血脉,滔滔不绝,润泽着这片神奇土地。盆地与河谷错落镶嵌,共同绘就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长轴,令人沉醉其中、心驰神往。
洱源,凭借其无可取代的地理位置,成为洱海流域生态的关键枢纽。“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这一理念深深镌刻在每一位洱源人的心底。发源于洱源境内的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仿若三条银白巨龙,呈“川”字形浩浩汤汤注入洱海。多年来,它们的平均入湖水量占据洱海总入湖水量的60% 左右,当之无愧地荣膺 “洱海之源” 的称号,肩负起守护洱海生态天平的重任。
弥苴河水系与西部的黑潓江水系,宛如大地温柔的双臂,环拥着洱源。海西海、茈碧湖、绿玉池、东湖、西湖等湖泊,似画卷中散落的璀璨明珠,散发迷人华彩。东湖,坐落于右所镇东部,承蒙弥苴河与山涧水的滋养,地层复杂多变。往昔,湖泊面积随季节更迭演绎奇幻之变。冬春时节,沼泽袒露,宛如大地赤诚的胸怀;夏秋之际,汪洋恣肆,莲花、蒲草、芦苇连绵成片,随风婆娑,似在低吟古老传说。乾隆年间,疏通永安江尾,东湖水得以独注洱海,干涸出无垠膏腴之地,亦孕育出 “荷花之乡” 的美誉。七八月间,万亩荷花争奇斗艳,田田碧叶如翠色舞裙,粉荷、白荷仪态万方,清香袅袅袭人。采莲姑娘的婉转歌声、打渔小伙的满怀憧憬、村妇划着皮筏的婀娜倩影,交织成一幅鲜活灵动的水乡劳作图,洋溢着浓郁的生活烟火气。
西湖与东湖隔河相望,恰似一位遗世独立的仙子,静谧而优雅。它西接山麓与洪积扇涂,东北毗连平畴沃野,南部为浅湖出口区域,属断陷而成的淡水湖。唐朝中叶以前,它隐匿深闺,后修罗时江直通洱海,方渐露绝世容颜。随着洱海保护 “七大行动” 深入推进,西湖周边环境得到精心整治,生态隔离带绿意葱茏,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鸟”紫水鸡的温馨家园。泛舟湖上,山水相依相融,村岛相连成趣,如诗如画的桃源风光,让尘世喧嚣与纷扰皆消散无形。倾听老大爷弹奏三弦,婉转弦音流淌;聆听老大妈吟唱白族调,悠扬歌声回荡,感受人间烟火深处的爱恨情仇;于栈台静坐,聆听大自然的空灵梵音,任思绪飘向远方。西湖的月夜更是令人心醉,无论月圆月缺,微光洒落,湖面便灿若星河,水天交融,六村七岛如梦似幻,宛如仙境。
沿着弥苴河溯源而上,穿过下山口,洱源坝子豁然呈现眼前。登上棉花山俯瞰,山脚下,海尾河、弥茨河自北向南汹涌奔腾,凤羽河在炼城段的分洪沟从西面汇入,“三水合流”之处,古称 “三江口”。远古之时,洱源坝子饱受水患侵袭,民间流传诸多龙王治水传说,这些传说承载着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与自然顽强抗争的无畏勇气。如今,凤羽河、海尾河及众多湿地,如珍珠般散落大地,在沿河带退耕还湿工程的助力下,正逐渐重现往昔泽国盛景,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弥茨河,源自牛街乡东北长木箐北山西坡的瓜拉坡。它仿若一条灵动绸带,山涧一段自东北向西南蜿蜒流淌,进入坝子与西大河汇合后,以弥茨河之名,由北向南贯穿牛街、三营坝子中西部。沿途,它广纳海西海、三营河、黑石涧等河流与清泉,一路欢歌笑语,至县城东南的三江口汇入海尾河,全长 43.4 千米。人们惯称东大河源为洱海之源,东大河水源于马鞍山深处山涧,清冽甘甜,可徒手掬饮。东大河水自东向西,继而折向南流,与海西海水交汇后,气势磅礴地贯穿整个牛街三营坝子。
海西海,水域面积虽不算广阔,却是洱源最为独特的湖泊。它位于牛街乡龙门坝,由断陷溶蚀洼地孕育而生,是天然的淡水湖。此地群山环抱,明清时期便已是鹤庆府八大名景之一。1956 年,海西海始建为中型水库,泄水河即为弥茨河。湖泊面积 2.6 平方千米,南北长 3.6 千米,东西最宽处 1.5 千米,湖岸线长 10 千米,平均水深 10 米,最大水深 16 米,平均水温 13℃。海西海的清幽静谧,曾慰藉杨升庵的贬谪愁绪,收容过建文帝的漂泊孤苦。传说建文帝曾于海西海边的石溶洞栖居十载,明代进士李重伦、清代高僧印心皆曾到访,并留下传世诗篇。如今,眠龙洞外湖水依旧清波荡漾,周边村落安宁祥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十八孔长桥横跨水面,默默见证岁月变迁。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的海西海歌会,青年男女齐聚于此,对歌起舞,纪念为造湖而献身的檀哥七兄弟,欢快氛围与山水的宁静相得益彰。
凤羽河,发源于点苍山西北坡的盐井岭东坡,仿若一条灵动银蛇,一路奔腾呼啸,由南向北蜿蜒前行。它沿途汇聚清源洞泉、三爷水、大涧河等众多山地河流与清泉,全长 35 千米,最终注入茈碧湖。沿着凤羽河逆流而上,穿越上下龙门的狭长山谷,仿佛踏入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东边的天马山、西面的罗坪山、南面的苍山,共同守护着这片古朴醇厚的凤羽坝子,新修的沿河湿地,更为这座古镇增添几分灵动之美。白石江,携着帝释山的厚重历史,自西向东流淌于凤羽坝子之中。春日里,两岸蔷薇、刺花竞相绽放,馥郁芬芳弥漫;秋日时,丛丛白茅随风摇曳,诗意悠然。每至三月,金黄的油菜花如汹涌金色浪潮,将整个坝子装点得灿烂夺目。湛蓝天空下,青翠罗坪山顶皑皑白雪与明艳油菜花相互辉映,绘就一幅绝美田园风光画卷。坝子西南的大涧水,亦是凤羽河的重要支流。它汇聚苍山云弄峰西北麓与罗坪山交接处的水流,雨季时水势浩大,蔚为壮观。走进大涧老村,绿篱环绕,古老石墙与光滑青石路上的马蹄印,仿佛在倾诉往昔马帮的辉煌岁月。
东面天马山下草甲村的三爷泉,是凤羽河源的独特支流。其溪水源自山脚自涌清泉,水质优良,水温清凉,即便在炎炎夏日,亦如冰镇般甘冽爽口。清澈见底的泉水汇聚成潭,驻足潭边,无论晨昏冬夏,皆能感受清风拂面,诗意满怀。这里的生态,不仅是大自然慷慨赐予的纯净之泉,更是人们对天地敬畏之心的生动写照。而凤羽河的源头清源洞,堪称茈碧湖之源。作为一处地下溶洞,其深度至今仍是探险爱好者未解之谜。清源洞位于坝子东南山坳,泉水从山脚涌出,形成龙潭,随后沿沟渠缓缓流向坝子,河道渐宽。每年农历六月十三的清源洞会,各地信男善女、莲池会老太太纷至沓来,商贩们也借此商机赶会,热闹非凡。这与七月二十三的茈碧湖河头龙王庙会一样,寄托着人们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与尊崇。在当地人心中,清源洞仿若禁地、圣水,除庙会外,鲜有人涉足。这份源自敬畏的感恩与守护之心,让这片家园得以代代传承。
洱源,这片被水深情眷恋的高原水乡,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水的印记,每一丝空气都弥漫着水的灵秀。这里的山水,不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绝妙杰作,更是生态平衡的坚定守护者。先辈们为守护家园与水和谐共生的智慧与勇气,化作滋养这片土地的精神养分。如今,洱源依然秉持对水的敬畏之心,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人篇章。在岁月的流转中,它宛如一首永恒的生态赞歌,传唱不绝,绽放出愈发迷人的光彩,吸引着无数人奔赴而来,探寻这水乡画卷里的生态华章,沉醉于这份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魅力之中。
(本文首发于《中国自然资源报》2025年3月18日8版(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