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这个听起来怪癖的名字,是现代著名作家冯文炳使用频率最高的笔名。他取“废名”这个非常之笔名,本意放弃姓名之名和声名之名,用一支平淡而朴素的笔,寂静书写出现代文学史上的汩汩清泉。谁曾料到,最终却因“废名”而声名赫赫。
一、少年时期的“焱儿”。
1901年11月9日(农历清光绪廿七年九月廿九日),废名出生在黄梅县城的东街。因五行缺火,故取名冯文炳,字焱明,号蕴仲,乳名“焱儿”。在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中,“焱儿”“焱哥”这些称谓多次出现有他小时候生活经历的作品里面,人物的原型其实都是他自己。
废名在黄梅的祖籍,是位于苦竹乡徐碾村的冯太乙墩,冯太乙是废名祖上的名字。冯姓自北宋末年从江西九江府迁来黄梅,子孙繁衍分立九户,“太乙”为九户之一,名气最大。冯太乙墩原属后山铺,又名后昌铺,是广济双城驿通往黄梅停前驿的“横山四铺”之一。
废名的祖父冯汝顺是一位篾匠师傅,在县城的“篾匠街”经营篾匠作坊。废名从小就听他祖父讲过,老家在后山铺冯家,从十九世祖搬到县城,城外的马尾山有十九世祖墓,前乎此的祖坟都在后山铺。汝顺公深切感受到从事手工业的不易,将儿子、也就是废名的父亲冯楚池(1869—1943)培育成了一位读书人,民国初年曾任县劝学所的视学。到了废名这一代,兄弟三人更是跳出了农门,相继成了“秀才”。哥哥冯力生(1895—1972),原名文清,是民国时期的知名教育家,曾任武昌完小、黄梅县中校长。弟弟冯经平(1906—1935),原名文玉,曾执教于武昌完小,英年早逝。而排行老二的废名,1922年因成绩优异成为“北大”高材生,进而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
废名从出生到1916年到省城武昌启黄中学读书的这15年时光,都是在家乡黄梅度过的。1907年,废名入著名塾师石昺琳的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私塾的位置在都天庙,现在是黄梅县第一幼儿园的所在地。接着,又在城外的八角亭读了三年高小。废名先生始终对私塾保持着排斥的态度,认为那是地狱般的生活,但对启蒙老师石昺琳却依然保持着应有的尊重。石昺琳先生七十寿辰之际,废名先生特地从北平寄回一幅贺联《贺蔷园老人》:塞外风云天高承露百尺塔;岁寒松柏春余幸草六卷书。
自襁褓时起,废名经常跟随母亲到“外婆家的岳家湾”。岳家湾距离废名的家很近,约“一里半路”,现属城乡社区,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后裔的聚居地之一,村外的“武穆遗枫”,就是废名先生笔下的大枫树。废名的母亲岳还春(1868—1937),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经常带幼小的“焱儿”去五祖寺进香拜佛。受母亲的影响,废名先生也喜欢打坐、论禅,他的现代诗,较多地表现出一种对宇宙、人生的心灵感悟,充满了禅趣和佛理。
1908年,废名父亲、叔父两家人从东街移居到小南街的新家,我们一般称这里为废名先生故居。废名故居的样子,我小时候有点印象,应该就在黄梅县老印刷厂的隔壁,好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县政府修建廉租房的时候拆除的,着实有点可惜。十多年前,市作协的刘民华等领导让我指认过废名故居的遗址。
关于废名先生的故居,他的文章《我的邻舍》是这样描述的:“我家的前门当街,后门对着在城镇里少有的宽阔的空坦。空坦当中,仅有同我家共壁的两间瓦屋,一间姓石,那一间姓李。两家大门互相对着,于大坦中更筑成一块小坦,为我家从后门出进的路”。废名对故居旁的那口老井也是充满感情的,他在《井》这篇文章中写道:“从他家出来,绕一两户人家,是一块坦。就在这坦的一隅,一口井。小林(废名自谓)放学回来,他的姐姐正往井沿洗菜,他连忙跑近去,取水在他是怎样欢喜的事!替姐姐拉绳子。深深的,圆圆的水面,映出姊弟两个,连姐姐的头发也看得清楚。姐姐暂时真在看,而他把吊桶使劲一撞——影子随着水摇个不住了。”
废名先生还有许多关于描写黄梅本地的五祖寺、乱石塔、万寿宫、八丈亭、停前驿、土桥铺景致,以及七月半“烧包袱”、三月三“看鬼火”、清明节上坟、“送牛”“送路灯(叫茶)”、过桥、放猖等习俗,在他的文学作品《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中均有所呈现。
1916年,15岁的废名到省城武昌继续求学。
1921年,年满20岁的废名先生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在武昌任教,期间回乡与表姐岳瑞仁(1900—1978)完婚。岳瑞仁的父亲,是废名母亲岳还春的弟弟。冯、岳两代联姻,先生对于岳家湾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其小说《桥》中“史家庄”的原型,即岳家湾。
1922年9月,废名先生到北京大学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废名在京期间,夫人岳瑞仁多半住在黄梅老家,30年代中期一度到北京,住了一年多以后又回了老家。
二、回乡任教的“冯二先生”
1937年10月26日,废名先生的母亲岳老夫人去世,享年70岁。仍在北京大学国文系担任讲师的废名先生,为奔母丧和躲避日寇的侵害,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绕道回到黄梅,开始在家乡长达9年的执教生涯。
在黄梅的9年,废名先生主要生活在黄梅农村,和文学界几乎完全隔绝,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他为人亲和友善,和农民朋友们打成一片,他的学生和接触过的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冯二先生”(他的哥哥冯力生被称为“冯大先生”)。
由于时局的动荡,黄梅县中学辗转于城北山区,先是在停古乡的金家寨金家祠堂,接着先后迁往五祖寺、停前界岭大发塆、李家祠堂、南北山和李家庙,直到抗战胜利后迁回县城东街天后宫。此时的废名先生也居无定所,先后寄居过城南的苗竹林、五祖山脚的水磨冲、三渠铺的龙锡桥,苦竹乡什村庙旁的冯氏祠堂。
苗竹林曾经是冯家的避难地,古称屯头咀,距县城约4公里。那里也是黄梅石姓的始居地,明代诞生过石金、石昆玉等朝廷要员。据废名先生之子冯思纯回忆:“1938年8月,日军入侵黄梅县城。被占领前我们跑到离城不足十里的苗竹林,那里有一大片松林,有一座尼姑庙深藏在林里,庙也就成了我们的家了。”
龙锡桥是停前镇三渠铺村的一个居民点,古属东山镇,以主持修建者陈龙锡命名。废名先生在金家寨任教期间,曾借居于龙锡桥本家顶四户的冯顺一处两间半的民宅。屋前有一条小溪,应该就是龙锡河,流水清澈见底,附近居民常年在溪边淘米、洗菜。
水磨冲在五祖寺的后山。日寇炮轰五祖寺的时候,废名携眷躲到水磨冲一户人家的牛棚里暂住,地下潮湿,满屋子的牛粪味道。此时家庭生活相当困难,夫人岳瑞仁经常要向农家借米做饭,而安贫乐道的废名先生却认为“这地方真算得桃花源,并不是说它的风景,在乱世是没有人想到风景的了,是说它的安全性,它与外面隔绝,四边是山,它落在山之底,五祖山做了它的一面峭壁,与五祖寺距离虽近,路险而僻,人知有五祖寺不知有水磨冲了”。
废名先生在南北山的南山寺教书期间,家里已搬回徐碾村冯洪墩的仕贵户冯氏祠堂,这里距离冯太乙墩只有半里许。从南山寺到冯氏祠堂有20多公里路程,先走南山古道,再走横山公路。横山公路有4米多宽,是连接双城驿、停前驿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行人很多。1944年后,废名先生辞去教职,在冯氏祠堂办起了一个学馆,吸引周边农家子弟前来求学。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废名又将学馆迁到马尾山麓的鸡鸣寺,教学方式都是采取新式教育。
1946年秋,北大自西南迁回北京。在汤用彤、俞平伯、朱光潜等先生的帮助下,废名得以返回北大继续任教,先任副教授,后升教授。向来朴素的废名教授,依然保持着黄梅乡下人的打扮,粗茶单谈,生活简朴。
三、魂归故里的“废名先生”
1967年9月4日,已担任吉林省政协常委、吉林省文联副主席的废名先生在长春逝世,享年66岁。在废名先生短暂的66年人生历程中,共计有24年光阴完全是在家乡度过的。即使是在外求学、任教期间,他的心始终与家乡紧密相连。在他的笔下,绝大部分是以黄梅人、黄梅事、黄梅景,乃至黄梅的的风土人情作为背景,他的人生理想始终浓缩在化不开的黄梅情结之上。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废名先生一生在外乡居多,但他的心总离不了黄梅,这不但永驻于他的小说,也表现在他的遗言“务葬我于黄梅故土”。1994年清明节,冯思纯根据父母亲的生前遗愿,将废名夫妇的骨灰送回黄梅,安葬在先生的祖籍、苦竹乡后山铺的冯家祖茔。那里曾经是一片寂静的小树林,一般人不会轻易察觉到,会有一位文学大咖长眠此地。寂寞的诗人、作家废名先生回乡安葬也是悄无声息的,迎来送往只有他的亲人们。
四、持续升温的“废名研究”
2021年,随着“废名热”的悄然兴起,在黄梅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废名先生的墓地修葺一新。废名夫妇与父母的墓碑并排而立,正南方竖起一块“废名墙”,分为两个部分,左边是黄冈籍国学大师熊十力于1947年5月17日撰写的《黄梅冯府君墓志》手稿影印件及全文,右边是废名先生的遗像和生平传略。近年来,前来凭吊废名先生的本地、外地游客越来越多。
紧挨墓地的横山公路对面,是高大巍峨、镶嵌着“岳飞抗金养马岭”七个鎏金字的大门楼,养马岭曾经是岳飞后代的隐居地,岳飞四子岳霆、五子岳震之墓位于养马岭的老树坡,距离废名墓很近。
文苑春山,竹风滋墨韵;泮池夜月,梅蕊沁诗魂。黄梅人民没有忘记家乡的游子废名先生。近些年,带有“废名”印记的小景观不断涌现。在先生故居小南街的入口处,先后建有废名园、废名亭和文林廊,他心心念念的那口老井,如今被称为“废名井”,先生曾经就读和执教的黄梅一中,校内的文学团体被称为“废名文学社”。
2001年11月9日,黄梅县隆重举行纪念废名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有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废名亲属、学生及相关学者出席座谈会,回忆、研究文章结集出版了《废名先生》。
2010年1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风主编的《废名集》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6卷,250多万字,为废名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保障,同时加快推动了废名研究。
2011年11月3日,“纪念废名诞辰110周年暨首届全国废名学术研讨会”在黄冈师范学院召开,核心议题是“废名与现代汉语写作”;2021年12月4日,“纪念废名先生诞辰 120 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在黄梅太白小镇召开,核心议题是“废名的‘未完成性’与‘未来性’”,主要围绕废名生平、废名文学作品特色、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分别展开讨论。
2024年4月20日,《废名全集》出版座谈会在武汉中心书城举行,该全集共10卷,计约250万字,收录了迄今有确切线索并有文献印证的废名的全部著作,其中有不少作品首次公之于世。翌日,首届黄梅“废名文学奖”全国征文活动在黄梅正式拉开帷幕……
一缕梅风香古驿;三千客路醉流霞。随着“废名研究”的持续升温,本意“废名”的一代文学巨匠,应该会更加“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