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登临岳阳楼四十秋四首
《贺新郎·癸卯秋登岳阳楼》
(词林正韵)
独立苍茫处。
唤君山、洞庭波老,荻花飞絮。
犹记当年栏杆外,空负青春几许。
想范相、文章曾著。
一自烟波轻别后,料重楼早换新妆妩。
四十载,竟迟暮。
今来怕读滕王序。
怅平生、江湖夜雨,鬓丝如苎。
人道是巴陵形胜,谁见旧时鸥鹭?
剩多少、残碑断础。
欲把金樽酬皓月,恐清辉冷照霜毛舞。
且醉卧,听蟾鼓。
注:依叶梦得《贺新郎》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前后段各十句六仄韵
“滕王序”反用王勃典,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形成文武对照
“霜毛”化用杜甫“江湖满地一渔翁”意象,
“蟾鼓”既实指洞庭涛声,又暗喻时光流逝。
全篇以“迟暮—皓月”为轴,构建“青春—暮年”的抒情结构,
结句“听蟾鼓”与开篇“苍茫”呼应,完成环形叙事,
此词以顿挫之笔写沉郁之思,将栏杆之憾升华为生命之惑。过片“怕读”二字力透纸背,终以“醉卧”的放达姿态超越时空局限,在洞庭涛声里获得精神的安顿。
《鹧鸪天·癸卯秋忆洞庭旧游》
(词林正韵)
犹记君山芦荻滩,
霜枫似火染层峦。
曾期范相楼头月,
误了湘妃竹上斑。
栏未近,鬓先斑,
烟波一别四十年。
今宵怕对巴陵月,
恐照银丝落玉盘。
注:格律依晏几道《鹧鸪天》正体,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范相”指范仲淹,“湘妃竹”用娥皇女英典,
下片“栏未近”与“鬓先斑”形成时空对照。
结句化用李白“疑是地上霜。”意象,将月光具象为银丝落盘,
“四十年”为实数,1983至2023恰四十载
此词通过“未近/先斑”的强烈对比,将栏杆之憾升华为人生之叹。银丝玉盘的意象既承岳阳楼“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本地风光,又暗合“洞庭秋月。”的经典意境,完成时空交错的抒情结构。
《忆秦娥·癸卯秋怀洞庭旧游》
(词林正韵)
霜枫烈,
君山望断巴陵月。
巴陵月,
曾窥范相,
今照华发。
重修栏楯当年别,
烟波一诺成轻绝。
成轻绝,
四十年后,
芦花如雪。
注:格律依李白《忆秦娥》正体,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
“栏楯”用《史记·袁盎传》“百金之子不骑衡”典,暗指重修护栏,
“一诺”呼应《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人精神。
结句“芦花如雪”既实写洞庭秋色,又暗喻人生暮年。
上下片叠句“巴陵月”“成轻绝”形成时空回环,
“四十年”与“华发”构成数字意象对照。
此词通过“月”的意象勾连古今,用“烈—雪”的韵脚转换完成从炽热青春到澄明晚境的升华。下片“轻绝”二字凝重千钧,将工程护栏转化为生命藩篱,终以“芦花如雪”的澄澈之境超越遗憾。
寻梦岳阳楼(平水韵)
昔辞洞庭四十秋,
浩瀚烟波几日休?
当值琼楼封饰面,
错瞻诗典百年忧。
背景故事:
1983年初夏,在湖南财经学院读大三时,与田地同学二人被安排到岳阳洞庭湖君山岛上,在农行、农村信用社君山所社实习,除徐主任莫齿难忘外,“刘胡兰”更是清新如昨,此乃三名员工刘芬、胡蓓、兰晓明的合称,被兰晓明戏称为“刘胡兰”并津津乐道。
在所社徐主任的带领下,在半个多月的时光里,连日乘船渡江漂泊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乘风破浪穿越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马不停蹄奔波在君山国营农场的各处分场,进行国营农场发展思路及对策调查。
周日一大早,沐浴更衣虔诚至止,快步如织,郑重拜谒仰慕已久的岳阳楼,及岳阳楼上镌刻的众多不朽诗章。临近时,只见宏伟高大的庞然大物却被层层叠叠的竹护板封闭遮挡起来,进行几十年以遇的维修施工,面对近在咫尺的洞庭名楼,面对可遇不可求的天赐良机,挖空心思前寻后觅终不得进入,东观西望仍不得一见。肯求看护场地老者也无及于是,只好就地吟诵《岳阳楼记》,重温诗词名篇,再享洞庭湖胜景,当诵至“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一忧,退一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终于打开了我阴沉眉锁的心扉,今天的封闭维修,不正是为了迎接明天更多的游客吗?我不得先睹为快,与天下大众共睹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别四十周年之际,吟诵四首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