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三门峡大坝,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经纬坐标,更是心灵上的精神图腾。
我的老家在三门峡市陕州区莘野塬上,向西偏北翻过一道川,再上一道梁,往下看便是黄河三门峡大坝,直线距离10多公里。
上小学时,著名诗人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那朗朗上口的美妙诗句,始终萦绕耳边,难以忘怀。
关于大坝的最初印象,则来自外公口中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1958年底,修三门峡大坝要堵口子哩!”外公喝了一口水,眼神便亮了起来,“上头一声令下,十里八乡都动起来了。你家的石磨盘,我家的石碾,村口的碌碡,看门的石墩子,凡是又大又沉的石头家伙,都征用上了。好家伙,那石头堆得跟小山似的,成千上万的人用小车、大车,蚂蚁搬家一样往河边运。”
他那高大的身材,总在最激动处站起身来,挥舞着手臂:“堵口子的那天,人山人海,黑压压的好几万人!装满石头的卡车依次排着长长的队伍,只听一声号令,所有卡车依次倾倒,"哗啦一下,石碾子、石磨盘等大石头全滚进了黄河三门中央!那水花‘腾'地蹿起几丈高,真叫人又惊又喜!那场面,一辈子都忘不了!”
外公口中那三四万人大会战的壮阔景象,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了对大坝无尽的向往。
那是1972年秋天,在我五年级那年,村里小学组织野营拉练,去三门峡大坝参观学习,听到消息后,我激动得睡不着觉,临行前一天晚上,奶奶给我准备了最爱吃的烙馍饼,在村里当民办教师的大姐给我塞了一张五元大钞,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明早出发。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两个班近百名学生早早赶到学校集合,带队老师又再次强调了组织纪律后,一声口令队伍立即出发。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伴随着雄壮的歌声,一排三行,旗手举着绣有“南阳村学校”的旗帜,向西沿着通往三门峡市的道路,一路欢声笑语一路前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来到了三门峡湖滨区大安村。在这里乘坐早已安排好的大坝通勤火车,驶向三门峡大坝。
这大概在我们这些农村娃中,多是第一次进三门峡市,第一次看到街道边成排成排的五层楼房,第一次乘坐火车,一切都是新鲜的,所看的一切都是新鲜奇妙的景象。
走下火车,跨上大坝,极目远望,蜿蜒的湖面宽阔幽长,随风荡起层层波浪;北岸濒临山西平陆,“一脚跨两省”的图案,吸引着同学们纷纷登临畅享;南岸偎依着陕州古城,千百年来一直浸润着居民的心芳;往西左岸远方是高耸入云的娘娘山,娘娘山前是连接黄河边起伏的滩涂;再往西更有望朦胧的豫西崇山峻岭。
从此,三门峡大坝成了我多次游览光顾的圣地。陪着父母游览观光,感受母亲河的博大情深;陪着妻女游览风景,领悟大坝刚毅挺拔坚强如钢。每一次登临,都有不同的感悟;每一次瞻仰,都是精神的升华。
三门峡市因建三门峡大坝设市得名,从大视角说,它位于河南省的最西边,北靠黄河与山西隔河相望,南依秦岭山脉,西邻陕西渭南,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是三省交会的地方。
三门峡大坝位于市区东北5公里处,相传是禹劈三门的地方,上接黄河第一瀑壶口瀑布,奔流而下洪流;下行百里连接小浪底河床,荡起轻波细浪。
三门峡大坝,是黄河上建设最早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大坝属混凝土重力坝,大坝截面中央书有“黄河安澜,国泰民安”遒劲大字,北边设计有溢洪道和钢缆吊闸,下方有连排的发电机机房。大坝高106米,坝长713米,水库原设计总库容354亿立方米,后经历多年淤积,库容仅有60多亿立方米。当初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钢铁巨人,如今已服役67年,它像一条盘锁在黄河中央的巨龙,依然昂首挺胸,确保黄河安澜,国泰民安。
据介绍,大坝始建于1957年,由苏联专家设计,建造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60年建成逐渐蓄水,是一座集防洪、防凌、灌溉和发电、供水的综合水利工程。每年6月至10月,大坝泄洪调水调沙时,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飞溅,彩虹凌空,蔚为壮观。
站在三门峡大坝谷底河床,可饱览“不尽黄河滚滚来”的雄伟壮观景象。在波澜壮阔河床上,定神凝望,那巍然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的巨石,像山一样,就是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中流砥柱”,在滚滚洪水中崭露头角;在淡水季节挺起两丈多高的伟岸身躯,千年不蚀,万年不倒,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三门峡大坝位于大安村,隶属于湖滨区高庙乡。从前这里是一片汪洋,村民们盘居在地势较高的高庙山上。夏朝大禹治水时,路过此地,遇滩石险阻,挥舞神斧,劈开三门,使肆虐的洪水从“人门”“神门”“鬼门”分流而下,从此免受洪水侵袭。
自古有:“九曲黄河,磅礴奔涌,冲关越隘,一泻千里”的传说。黄河冲过壶口势若千钧奔涌而下,又来了个“几”字大转弯,被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拦腰斩断,陡然平静,形成一个数万公顷的一抹平湖。呈现出平水期碧波荡漾,汛期浊浪翻滚泥沙涌动的金色景象。
三门峡大坝建设的发电站,是由苏联专家设计的坝后式发电机组,初装机容量为5台机组,总装机41千瓦时;后由我国自主改造浑水发电,创造了世界浑水发电的奇迹,扩容为7台机组,总装机40千瓦时,实际运行受泥沙影响,年均发电量约10亿千瓦时。
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一直是困扰建设者们的后顾之忧。“九曲黄河万里沙”。因黄河含沙量高,水库建成后泥沙淤积严重,1964年起进行两次大规模改建,探索开辟了“两洞四管”工程,增建泄流排沙设施,在1965至1973年间,打开底孔,降低水位,减少淤积,三门峡水库两岸的沉积泥沙,随着调水排沙的洪流,大片大片撕裂卷流而下,实现排沙比约60%-70%。然而泥沙的持续不断淤积,已成为日后持续不断清淤的永久课题。
从综合效益看,防洪方面,有效地减少了黄河下游百年一遇洪峰流量,确保黄河安澜,使沿岸居民高枕无忧;防凌方面,有效地减少内蒙古、河南段冰凌冲击河坝风险,确保河堤畅通无阻;灌溉供水方面,可支持周边农业及城市用水灌溉抗旱,佑河岸人民生活安康。但是在生态影响方面,也有库区淹没,渭河下游淤积抬升等负面影响。
在移民方面,初期占用淹没耕地约90万亩,大坝处的大安村和下游灵宝的库区居民,共移民约28.7万人,迁往边远的敦煌等地区,他们不辞辛劳背景离乡,为大坝建设贡献出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有成千上万的移民长眠于长途跋涉的迁徙路上或异地他乡。大坝建成后,有不适应新环境难离故土的乡亲,有部分陆续迁回到原址安居。
如今,三门峡天鹅湖景区,建成了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这里湿地面积辽阔,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每年冬春吸引着上万只白天鹅等野生动物在此栖息,为三门峡赢得“天鹅之城”的美誉。
巍峨的三门峡大坝依然静静地矗立,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守护着黄河岁岁安澜。它见证了新中国水利事业的蹒跚起步与辉煌成就。更将继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保驾护航。
大坝无言,矗立的是一座丰碑;黄河不息,奔涌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每当回到家乡,站在这大坝之上,我心中的自豪与敬意便油然而生。它不仅是家乡的坐标,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精神的归宿。守护母亲河,传承大禹与大坝建设者们的精神,让大河之魂在我们血脉中永远奔腾,这便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回答,对未来最庄严的承诺。
写于2025年7月
2025年10月19日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