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抽空读完马迎春老师的短篇小说集《石桥村》,心情十分沉重。
这是一本赤子写给故乡大地的书,记录了在石桥村发生的平凡故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牵系着石桥村人的经脉魂梦,要了他们的命。
《石桥村》,以村庄的名字命题,用16个故事,建构了一个村庄。《老人、孩子与狗》,老人中年得子,儿子却死于工地,失去了老伴,儿媳妇卷走赔款,后来又带走孙子,家庭支离破碎,失独老人与狗相依为命的故事。《春汛》,因为丈夫外出打工、出轨,厌弃糟糠之妻、多年不归家,不顾父母、孩子,导致家庭残缺破碎,而妻子却不离不弃坚强支撑、担当起生产、生活、育儿养老的重担。《月光下的山野》《暖冬》关于村庄里留守男人、女人相互帮衬、日久生情的现实婚姻故事;《深秋》《娟子》《麦秸垛》《大学弥漫》,关涉农村男女婚恋的现实问题,恋爱与婚姻的问题,贫困、疾病、家庭条件对于恋爱婚姻问题的影响。《桂香》《野山》《猎物》则涉及农村留守儿童、妇女的生存权益保护问题、性侵问题。《深秋》《张篾匠》《一场大雪》则关涉农村留守老人的现实养老问题、生老病死的问题;《遥远的归途》《江上》《愤怒的余小二》则直指现实情境下,城镇和农村的多重生存压力下的生存问题。
这些短篇,既单独成篇,又连缀成一个整体,构成石桥村人的现实生存图景。每一篇文字,都牵动着那蛰伏心灵和镌刻情感的浓浓乡愁。那份乡音、乡情,聊起来都是心痛,可以想见作者在书写之中,要经历怎样的苦痛和喟叹,笔端要倾注怎样的深情,才能顺畅书写啊!
村庄里的老人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从出生开始,意识萌发,认知觉醒,就不断地和世界发生关联。相关联的物件、相关联的人事,逐渐生发情愫、情感,而这情感,竟是支撑人生的支柱,冬日的碳火,暗夜的星光。《老人、孩子、狗》中,在生命的长河中,他失去了生死相依的爱人,儿子又意外离世,儿媳卷了赔偿款她嫁,后来又带走了他唯一的孙子,生命以不同的方式离开,只剩下孤村、老人、黑狗……他与小黑狗相依为命,陪伴,对话,舍命相救,而他的坚守也终将变成离殇,他让小黑狗在他天年之后吃了他,以报答这一世的相守……读来感人至深,震撼人心。没落的村庄,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在现代文明和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离别变成了沉重的话题,沉甸甸的乡愁,变成了不可疗愈的隐疾和伤痛。
关于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作者在《深秋》《张篾匠》里也有所涉及。张篾匠,曾经风光的匠人,在社会变迁进程中,光鲜的留守老人,儿孙在外有大出息,说起来都是荣光,深居大别墅,然而,偌大的空宅院,也只剩下他和一只狗。他的日常生活,养老送终,是一个大问题,儿孙们常年在外,远在他乡。那狗儿与主人的情感胜于现实人间的父母儿女。这个故事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有钱尚好,如张篾匠,活着时可以衣食优渥,只等老死后儿女回家收尸。而如若家境贫寒,则境况更糟。温饱不成问题,但是重病怎么办?长期照护怎么解决?如若无钱,谁在乎?谁来管。在《大学纷飞》里,上吊的母亲,让人无法释怀。
而在《深秋》一文中,又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现实情境下的理想状况和参考借鉴。刘婆婆和老程,居住在竹林湾,贵为邻居,彼此之间发生过许多纠葛过往。但是,当竹林湾留守的人只剩下他俩,所有的纠葛隔膜都消解了,他们相互照应,抱团取暖。他们之间的情感超越性别、伦理道德、那朴素的相互帮扶、照顾、纯粹地活着。虽然已是深秋,人性的光辉足以抵御寒冬。
饮食男女的沧桑话题
每个家庭的幸福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在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被冲击和改变。石桥村已不能提供四季庄稼之外的其他更多价值。为了更好的生活,乡亲们不得不外出打工,赚取更多的钱来改变生活。各家各户,情况有别,却也是大同小异。男人们出去打工,留下妇孺留守村庄。村里的人口不断减少,人才流失,村庄注定要走向落寞和寂寥。
出去谋生,《老人、孩子、狗》中老人的儿子搭上了性命。按理说,他的抚恤金应该足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老人的养老、妻儿的生活、孩子的长大。然而,遗孀霸占了抚恤金,带走了孩子,背信弃义,留下孤独的老人。终是一了百了。
《春汛》里,她的丈夫出去打工,六年了,一直没回。她信守他的誓言,留守耕种,照顾婆婆孩子,等候丈夫赚钱归来。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同村人一次次捎回男人的口信,如同冰雪风刀绞碎她的心,失落,绝望,那种干重活累活脏活,数着日子盼望男人回家刻骨铭心的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多少个午夜梦回,多少次肝肠寸断,这片土地承载了她的痛苦,融化她的辛酸。她为了婆婆和孩子,为了这个家,艰难支撑,幸好有婆婆理解,孩子是她的希望和慰藉,她在一次次失望中努力坚守。得知被厌弃为“肥婆”之后,开始减肥,经过努力,她也减了肥保持了身材,然而带去减肥后的照片,却换得“太可笑”“要离婚”的结果。太让人绝望了。多年来男人缺席,家庭畸形,生存重压。她的丑,她的胖,不是没有来由的。置身其间,唯有胖,才能抵抗繁重农活的摧折,才能支撑起这个破碎的“家”。一个装睡的人,是唤不醒的。一个人背叛爱情婚姻家庭,想要逃离,距离不是问题,美丑胖瘦不是问题,那些不过是恶俗人心的籍口。读来让人生痛。
后来她放弃了减肥,回归自我。这是她自我意识的觉醒。
她聪明、能干、勤劳、朴实、坚强、隐忍、善良,她独特美丽。她是最美的儿媳,妻子,母亲。她是传统乡村女性的典型代表,是她们挺起了新农村的脊梁,是作者对新时代农村女性的礼赞。是作者为农村女性塑造的一座伟大雕塑。向伟大的留守母亲和妇女致敬。作者在篇末,以梦来结束。此刻,她置身于谷底,需要导师安慰开解、指引方向,需要解放和救赎。婚姻不应该是牢笼,她需要观念转变,对曾经过往的放下,重新思考这个家庭的出路,思考她的人生。她应有属于自己的未来。春天来了,女性该觉醒了,梦也该醒了。
而《月光下的山野》和《暖冬》则是留守男人、女人的现实生存的性爱故事。留守男人和女人的生活,不应该守活寡。在《月光下的山野》,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极大的包容,塑造了留守岁月里发生的爱情。在孤寂的留守岁月里,彼此相互鼓励照顾、扶持帮助,产生了感情。彼此慰藉,应对这孤寂而漫长的岁月。这是当前农村的普遍现状。《月光下的山野》《暖冬》作者为打工男女和留守男女所设置的解决方案和出路。尹洁的自责,对陆竹山的疏离,以及村子里其他的流言蜚语,尹洁病倒……这些是对石桥村传统观念的维护,对尹洁和陆竹山情感的道德审视,最终尹洁病倒了。而陆竹山一如既往地照顾,帮助;尹洁丈夫归来,她直面问题,坦诚告白,取得丈夫谅解。这是社会家庭撕裂的一个口子,一个侧面。留守人口和打工人口都面临着性与爱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关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同时,这也是诸多婚姻悲剧发生的导火索。《暖冬》一文中是情境之一,留守男女相互帮衬、关心体贴、日久生情的故事,与现实婚姻产生矛盾,引发内疚、悔恨等焦灼矛盾心理。在文中,作者采取了一种和解、原谅、宽容的处理方式,为其找到情感出口,避免了现实生活中悲剧的发生。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尹洁勤劳、能干、诚实、淳朴、自爱的形象,陆竹山勤劳能干、乐于助人、多才多艺、善解人意、勇于担当的性格,也塑造了尹洁的丈夫能干、顾家、爱家、宽宏大量包容的品格。多么美好温暖的村庄。作者以一种包容的态度书写,这是对石桥村的态度,是对石桥村人的爱。
关于爱情
石桥村的姑娘和小伙啊,爱着的时候便是爱着,不爱的时候,便是不爱。每一种选择背后,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更有许多不为人知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
人们常言,婚姻是一个人的二季人生。或许对于石桥村的年轻人而言,婚嫁是离开这贫穷落后的石桥村的一个重要途径。
《枫叶红了》《娟子》《麦秸垛》是爱情婚姻题材的短篇。几篇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初恋故事。《枫叶红了》中,程虎和程芳是青梅竹马,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程虎未选择程芳而是另娶妻子结婚,走出了石桥村。而程芳相亲多次未果,在她的内心程虎依然如虎盘踞。然而造化弄人,程虎意外车祸致残,发妻厌弃。程虎残废回村。在程芳悉心照料,逐渐康复。然而他依然不娶程芳。程芳喝毒药,被抢救过来。作者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他们历经重重波折,终于在一起了。然而,他们幸福吗?
强扭的瓜不甜!历经重重波折彼此的心已经千疮百孔,他们还能回到清纯时代的青春年华吗?无需回答,却让人心酸。却忍不住要问,他们,真的爱吗?
《娟子》讲述了娟子和二娃之间的爱情故事。随着彼此的长大,也没有修成正果。娟子选择了他人另嫁,走出了石桥村。离婚后回到故乡,尝试过接受二娃。然而,二人的恋情并未如愿。娟子走出去了,眼界宽了,二娃还是她的优选吗?虽然彼此都说,彼此心中有秘境。其实,爱情也好,婚姻也罢,走过了,错过了,就是永远地错失。哪怕创设情境,重新选择。初恋和婚姻,终究是两码事。这故事让人心痛。初恋还坚守咱原地,而她已经走出去很远很远,经历许多许多。曾经还能回去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初恋属于曾经陪伴相守的青葱岁月,而未来,不可预知的诱惑还在蛊惑着好奇的人心。初恋是珍藏心中的永恒,抹不去。爱情是需要条件承载的。初恋双方需要同步成长,否则,必然是离别,而婚姻,也是如此。
《麦秸垛》讲述建平与秀娟的爱情故事。麦秸垛多么浪漫的地方,承载了建平和秀娟成长过程中多少浪漫情话,陪伴他们度过了多少个浪漫的夜晚。然而,建平的父亲重病,需要重金治疗。贫困,成了他们爱情的致命钢刀。建平有两个选择,上门到城里,娶城里姑娘,她家开厂,有钱,去城里,也可以摆脱这个石桥村;或者放弃一切,甚至父亲的身体健康,选择秀娟,忍受贫困煎熬。贫困夫妻百事哀。建平选择了城里姑娘而未选秀娟。又是一个“爱而不得”的悲剧。最终,被放弃的爱情,都不是真爱。真爱是让人变得勇敢的、予人无穷力量,双向奔赴的。建平郁闷,对秀娟不舍,是因为这城里,这工厂,这位姑娘,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换一种思维呢,这城里姑娘也如秀娟一样有着姣好面容,年轻漂亮,建平还会这样犹豫吗?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婚姻的本质是什么?常常,人为附加了其他许多条件,让婚姻错结了多少孽缘。可恶的贫穷阻断了多少年轻人的美好姻缘。我们祝福那些真爱的青年男女,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农村,重大疾病,是困顿农民的一个大问题。虽然国家新农保能解决一定问题,但是重病大病,依然是导致贫困、影响生活、婚姻家庭、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在《大雪弥漫》中,陈三娃踏实能干勤劳朴实,多好的小伙子,理应找到一个好伴侣。然而,因为母亲瘫痪在床多年,他不得不留在石桥村,照顾母亲,他是一个大孝子,几十年如一日,毫无怨尤。因此蹉跎了青春年华,婚姻没有着落。不得已只能找过婚嫂。而母亲因为自己的存在给陈三娃的婚姻带来绕不开的困扰,她心里亏欠和内疚。不得已,为了成全儿子的婚姻,选择自行了断生命……如果一种获得,须要“舍生”换取,那么这是一种大悲痛。读来多么让人绝望和生痛,天地无语,只有大雪纷飞。
所有的痛苦和绝望都随着这场大雪弥漫。或许是绝望,或许是解脱。自古有瑞雪之说。在《石桥村》的短篇中,多次出现“雪”。那就让石桥村的贫穷、疾病、苦难、一切生命的疼痛都随着一场雪雪藏,雪洗,一场大雪孕育新生。这是天人合一,生于自然,归于自然的终极探寻,况味深远。
孩子的命运
《野山》。野山。野人。野性。山林中的野蛮故事,受难石!原本美好的村庄啊,却发生如此卑劣和龌龊的事。那个屠夫不是人!多么美丽可爱的姑娘啊,一次伤害要怎样才能疗愈啊?对于奶奶那保守年代的人而言,这个伤害是多么重大啊,等于扼杀了莹莹的幸福生活。篇末奶奶的反应,就一句“真不小心哪。”多么轻描淡写啊。这是怎样一种矛盾心理啊?而莹莹心理那句“你的莹莹已被人当猪给杀掉了!”伤害之大,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悲情与绝望啊!那块受难石,成为压在孩子心头永远无法根除的魔障。
近些年来,农村女童遭到性侵的数据,实在让人惊心,对于女孩子的伤害,祸及一生。这个现实问题,让人沉重。这值得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
《猎物》一篇,屠夫垂涎留守妇女李娇美色,伪善包藏祸心,一步步诱骗,李娇放松警惕,最终强奸得逞。短篇中,前面大手笔铺陈,写得很精彩,将夹着尾巴的大尾巴狼那种伪善写得淋漓尽致。这邪恶的恶魔,藏得多深啊。善良的人一不小心就着了他的迷道,跌入陷阱。
《野山》里的屠夫,犯下伤天害理的罪恶,给村庄带来的伤害和阵痛,终于在《猎物》的篇末得到惩罚。法制和正义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对于生活中的诱惑,对于美好的人、事、物、器件,有可为,有可不为。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我们内心有规则,处事有原则,有道德,有底线。我们人类对美,应该持一种正确的态度,保持合适的距离,可以欣赏、可以喜欢、而不可以自私占有。“美不是原罪。”在《猎物》文末,我终于看到法制社会的光辉,看到人性的光辉!自作孽,不可活,屠夫,最终被绳之以法,还给石桥村安宁美好。
《桂香》又是一个残忍的故事,一个妈妈的弃儿,爸爸的弃儿,与奶奶相依为命。在奶奶的拉扯下,长到了八岁。第一次知道了爸爸妈妈不是一个词。长成一个可爱的姑娘,能干、勤劳、体贴。然而,年迈的奶奶总有照看不到的地方,总有疏忽的地方。就在那一瞬间,悲剧发生了。一个小小的生命,尚未发苞。美丽的野水河,可恶的野水河,既喂养了她,也吞噬了她,这是来自自然的伤害,也是来自社会的残害。这出悲剧,在现实生活中甚为普遍。跑了的鱼儿总是最可爱的。那些可爱的幼童,最美的花朵,尚未成年,他们生命的缺失,总有这样那样不可饶恕的原因。
回不去了
如果说《桂香》是为祭童而歌,是作者饱含深情为野水河写下的挽歌。那么《江上》,则把野水河里发生悲剧时,将河渡里的打捞者放到了道德仁心的火炉上进行炙烤。打捞者坐地起价,落井下石,面临困境的村民束手无策无助,谁来帮扶,谁来解困?也反映了野水河边勤劳淳朴老实的村民现实处境的艰难。或者,他可以选择报警。或许可以求助政府,基层工作者,在多方帮助下,以最公平的经济报酬来打捞尸体。哎,纯朴无知的村民,面对困境常常是束手无策。这个美好的村庄,也在发生令人意外的变化。
《愤怒的于小二》又一出悲剧。外出谋生的人们,他们的出路在哪里?走出去谋生的,在他乡的现实生活处境也是十分艰难。罪恶不过贪婪、算计的险恶人心。当于小二遭遇毁约、变故之后,怎样来解决,才能将损失减损到最小。他做过努力,通过协商,寻求律师,然而并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之法。或许,他可以去请教一下政府、街道工作者的有效帮助,或许有效。然后他也算是努力过,情非得已,他愤怒了,冲动了,一怒之下,采取非常之法。然而对卢老虎何损?对于他的小家,却是灭顶之灾,雪上加霜。他才是解脱了,一死了之,留下那么多债务给一个小妻子,孩子还那么小。于小二,不就是我们身边的张三、李四吗?读来让人糟心啊!
《遥远的归途》是关于石桥村通过考学出去的天之骄子的现实生活篇。本文向读者展示农村娃娃读书考学进城工作的生活艰辛,住房、婚姻、待遇等问题挤压之下,不堪重负、焦虑,逃离回乡,向曾经生养自己的温暖家园寻求疗愈之法的故事。人在低谷时,总是想哭,想念妈妈,想回家,和亲爱的家人说说话,吃个饭。哪里知道,却被现实打了一个大嘴巴子。
石桥村,在离开的这些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交通、人居环境、人口结构、人均收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也跟着发生了巨变。而变化也带来伤害,给留守家里的亲人带来伤害。人们对金钱财富的渴望,对生存现状改变的渴望,对先富起来的赞赏艳羡,给父辈带来焦虑和压力。父母与“他”的对话,尤其是刘三与他对话,看似关心人的闲聊,其实是有意无意的炫耀显摆,着实伤人。这些压力与焦虑又一并转嫁给进城的孩子。曾经梦想回家疗愈城市之殇,重回农村的梦想破碎。归途何在?有归途吗?如何在现实的城市和农村找到出路?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未解之谜。曾经考学的天之骄子,光耀门楣让人艳羡。无论学识还是能力,“他”不应该不如刘三等人。从篇末主人公的提前返程,说明“他”对未来发展应该有所启迪。相信“他”一定会找到方向,找到力量,变得果断、勇敢,直面未来的斗兽场。一定会越来越更好。
曾经,这片土地,只要人勤地不懒,农业生产基本可以对付生活的一切所需,而现在不能了。文中对石桥村那些美丽的乡景书写,田园风光,泥土芬芳,松照明月,桥卧野水河,竹林山湾,野人坡下……是一个不可磨灭的美好原乡,是对美丽石桥村的最后凭吊,是留存心底最美的乡村牧歌。那是释放乡愁的最后一块净土。
野水河,源源不断地流淌,向远方,向大海,把村里的讯息带给游子。只要山不倒,便水不枯。那条村道,源源不断地有人来车往,只要人还在,便永不停息。那河和那道,构成了村庄的两条大动脉,连接着石桥村的子民。石桥村,终将随着人口锐减,人才流失,走向沉寂。石桥村,终将在记忆里变得模糊。故乡是他乡,他乡作故乡,村庄终将沉寂。青青之野,寂于野草杂树,寂于一场大雪。
(2025.4.29 )
(发表于《贡嘎山》2025年第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