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昭的头像

冯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5
分享

黎川船屋存忠义

江西东南一角、武夷山脉中段,有一座地图形状如枫叶上扬的千年古县——黎川。

因坐落在黎滩河畔,这里自古就是赣闽两省人员往来、货物交流的重镇;千百年来,沉淀下明清老街、船形古屋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迹。朱熹称其为“一城山色,绿水浮楼”,徐霞客用“闤闠颇盛”形容商贾云集,张恨水则用“梦里江南”描绘他魂牵梦萦的故乡。

史料记载,黎川建县始于三国时期的东吴太平二年;现存于黎川老城区的古城景区,则保留了明清建筑的风貌。贤士街、凌云巷、枫柴巷、花市街等古街巷道交错纵横,一会儿是骑楼街面,一会儿是幽静古巷,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张恨水旧居——这是一幢砖混与木楼结构的清朝中晚期建筑,楼下是生活与接待场所,中间一方天井,楼上设有卧室、学堂和书房。

建筑之外,古城还有各种表演、店铺和特色美食。其中,有着800多年历史的灌芯糖制作,包括培苗、蒸糯米、发酵、熬糖、拉白、做斗、拉糖、灌芯等近十道手工工序,老板通常会站在店门口表演“八戒掸糖”,诙谐生动地随着音乐节奏,展示手工拉糖工序。

为保护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黎川还有意识地支持和鼓励弹棉花铺、打铁铺、剃头铺、织篾器铺、中药铺等“三百六十行”在老街复活,这一创意使黎川古城被誉为“活着的清明上河图”——或许,这也是黎川人留住乡愁的一种方式。

黎川最令人向往的去处,莫过于距离县城40多公里的洲湖村船形古屋。

从山坡望过去,船屋坐西朝东,由船头、船舱、船尾三部分构成,砖石为底,竹木编墙,青砖灰瓦,飞檐翘角。船屋周围,还有中卫厅、高位厅、大夫第、黄东溪公祠等古屋,它们就像簇拥着巨轮的护卫舰,与船屋共同形成独特的古建筑群落。

据《黎川县志》记载,船屋建筑面积约10亩,房屋高6米,一进三厅,每厅三层,共108间,由清代富商黄徽柔耗资两万两白银,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建成。但豪宅竣工后,黄徽柔和他的六个儿子极少居住,而是交由族人居住代管。此后,就没有了黄徽柔家族的相关记录,这座船屋也成为无主之宅,房主及其后人的兴衰去向,连族人也说不清楚。更离奇的是,这座宅院实际只有107间,并且有一些是连门也打不开的密室。第108间究竟在哪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这种造型独特、并不经济且占空间的船屋,究竟有何深义?

江西考古学家陈江研究论证,船屋实际上是在记录有关“洪门”(天地会)重要史实及帮规的“会簿”中,曾多次提到的同舟共济、“反清复明”宗旨的物化形态——“洪船”。

船屋外,沟渠通畅,水流不息,寓意托起洪船前行;船屋内,天井开阔,房屋间间相通,犹如迷宫。在船屋一侧的正堂,木板墙上镂空了一个圆形标志,八把木剑直指圆心,即为天地会的舵形标志,因此,天地会的最高领导被称为“总舵主”。祠堂内的墨线“双龙争鼎”图,是全国仅有的孤版,暗合了天地会“反清复明”、与满清争天下的宗旨。

为对古建筑群落进行保护,当地政府投资对船屋主体结构框架、墙体及破损门窗进行修缮,还利用全国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对老街房屋进行了立面改造和复古元素修复。

随着船屋声名远扬,有着“江湖情结”的游客也在开始逐渐多了起来。

2022年伊始,黎川古城迎来上万名美术生组成的研学团队——这里,也被称为“江西油画之乡”。

黎川创作油画的历史,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到这里上山下乡的年轻人开办了油画培训班,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给油画提供了蓬勃发展的土壤。此后,一批批民间画家走出黎川,前往深圳、厦门、上海等地发展,使黎川油画名声在外。如今,黎川油画协会同仁共同创办的黎川油画一条街,不但推动了油画产业发展,还逐步实现“画师向画商、线下向线上、基地向平台、分散独立向集聚抱团”的转变。

此外,当地政府还通过对油画工作室减免租金、开展贫困户油画创作技能免费培训,稳定画师队伍,建成了黎川油画创意产业园,并积极筹备黎川国际油画节。目前生活在黎川的画家超过400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黎川画家达300多名,作品远销欧美、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张恨水的“梦里江南”、船形古屋的“洪门记忆”,到油画创意产业,游古城、访历史、看美景、学油画的黎川模式逐渐清晰起来。

发表于2022年第3期《中国品牌》杂志,略有删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