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电影《满江红》的热映,使拍摄地太原古县城成为山西文旅的一个标志性符号,甚至比山西大院更有魅力,因为今天的古城有炊烟、有情义。
据《满江红》编剧陈宇讲述,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是张艺谋让他去山西的一座古宅转一转,看能否以空间为背景发生一个故事。经过二人反复磋商,剧本确定为南宋年间一个小兵与亲兵营副统领机缘巧合,被裹挟进巨大阴谋的故事。
紧张的剧情、精妙的局、三步一个反转的节奏,以及结尾处中国人近千年情感基因里的热血沸腾;不仅让人们感动于小人物的家国情怀,也对古色古香的庭院、阁楼的窗扇、张大受刑、秋凌渡等蕴含山西地理元素的情节产生深刻印象。 随着影片热映,拍摄地太原古县城也迎来打卡热潮和客流新高峰。一条条古韵巷道,在戏里推动剧情走向高潮,在戏外推动古城走进大众视野。
从史实来看,宋金双方的谈判地不在山西,影片之所以将故事选择在山西发生,与太原与宋朝的渊源有关。积淀深厚、强悍守旧、民风淳朴,这里,自古就是汉族农耕社会与北方游牧民族角逐的主要战场。
北宋建立之初,宋廷耗时十几年、经历两代皇帝,才拿下以晋阳(今太原)为都城的北汉,宋太宗赵光义对此极为不满,因此焚毁了晋阳城。 但是,晋阳作为军事重镇可以起到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作用,焚毁晋阳,相当于把自己的腹地暴露出来。北宋末年,金兵正是在攻破太原之后渡过黄河,酿成“靖康之耻”,宋朝疆域由此开始向南大幅收缩。
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的太原古县城,就坐落于晋阳古城遗址上。古城现有历史文化遗存38处,沿用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宛如一只头北尾南振翅高翔的凤凰,因此被称为“凤凰城”。 顺着城墙走在宽敞的十字街上,正中央的“市楼”绮丽壮观。街巷中古楼古庙错落有致,夜间与灯光景观交相辉映,加上各种店铺传来的阵阵吆喝声,别有一番韵味。 太原古县城不仅展示了古晋阳龙凤呈祥的灵气,更承载了古中国传统习俗,体现了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影片中,一群官兵在甬道上匆忙行走,搭配豫剧、电音、山西梆子的紧凑声,剧情在悬念迭出的五进五出院落中展开。 这一取景地,位于太原古县城东北角一处独具特色的山西民居大院。
山西因干燥的气候和土壤环境,让古代建筑得以在这片土地绵延千年。从全国范围来看,约有七成元代以前建筑在山西;现存元明清时期的民居近1300处。在中国民居建筑中,山西大院与皖南民居齐名,向来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闻名,山西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山西大院多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外观封闭,具有极强的防御性,高大的外墙将庭院牢牢封闭,宛如一座座城堡。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
晋中地区人口稠密、用地紧凑。受限于地理环境,晋中商人缩小庭园规模,将方正的四合院改造成竖长的窄院;他们利用积累起来的财富在家乡大规模修建宅院,将多个窄院拼装成豪宅,进而形成大院文化。 以《满江红》拍摄地为例,大院门口有石狮、上马石等石雕装饰,进门有砖雕照壁,屋脊有高大的兽头,房前木廊瓦檐、木雕彩绘,构思独特,寓意深远。 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审美情趣。 山西醋缸与古代刑法 从影片中刑法的发明来看,南宋都城临安(浙江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水资源丰富。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外缘有山脉环绕,属于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介于358-621毫米之间,且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资源较为匮乏,因此在影片中,张大受刑不用水而改用醋,体现了刑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山西醋在南宋时期就已广为人知,就连刑罚都如此“接地气”。 当然,作为古代刑罚的“水刑”,由于过于残酷,如今已被废除。
影片结尾,孙均胁迫秦桧说出岳飞最后的遗嘱,给军队下达暂缓秋凌渡的命令。 作为文艺作品,电影讲述往往与历史、地理实际情况有所出入。实际上,秋凌渡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从影片描述的地理位置来看,不妨理解为黄河古渡口风陵渡。
在风陵渡,渭河牵手北洛河一起奔向黄河,三条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将河床壅高抬升,落差减小,形成黄河上最大的渡口,连接河南、山西、陕西,“鸡鸣一声听三省”,自古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有“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之誉。 西汉初年,风陵渡成为官办渡口;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在这里展开恶战;在金庸笔下,《神雕侠侣》也上演了“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的爱情故事。
如今,1500米的黄河大桥飞跨南北两岸,引黄电灌站吞波吐浪,灌溉着万顷良田。“一城看山西,一街五千年”,将太原古县城的历史感拉了个满弦。
发表于2023年第3期《中国品牌》杂志,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