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昭的头像

冯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6
分享

在扎尖眺望黄河

青海东南部的尖扎县,地貌犹如一只“鸭掌”:这片不足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存在河谷、高山、林莽、草原等不同类型的自然风光,海拔从1960米的谷地向到4614米的山峦急剧攀升,黄河从保持完好的生态系统纵贯南北,哺育了以藏族同胞为主的多民族居民。

扎尖为藏语音译,意为野兽出没的地方。时至今日,扎尖现在仍有马鹿、梅花鹿、狮子、雪豹、猞猁、藏雪鸡、蓝石鸡等各类野生动物百余种,冬虫夏草、雪莲、羌活、甘草、刺五加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近千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吸引着国内外的旅游爱好者。

藏于崇山峻岭中的德乾村,由于交通不便,多年来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发展。近年来,尖扎县与村集体共同建设的自驾游营地改变了这一状况,随着游客增多,一些村民开始将自家住房改建成民宿,提供藏式饺子、煮肉、糌粑、酸奶等特色美食。但由于距离厕所远、垃圾多等问题,游客体验不佳,自驾游营地和自建民宿始终不能尽如人意。

于是,村民们在村子西南的高地上搭建起了既有民族特色,又现代舒适的帐篷民宿。站在这里,可以将白雪覆盖的山峰、成片的墨绿色冷杉林、悠闲吃草的牛羊、若隐若现的雾气一览无余。帐篷内,木地板、电暖器、休闲沙发一应俱全。为保持原生态,桌椅板凳全部用木头制作。

2021年7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旅游扶贫公益项目百美村宿在这里举办了中国公益乡村音乐会。 草原做舞台,蓝天山谷做幕布,云霞夕阳做灯光,白绿相间的气球系挂在天幕帐篷的边沿,余晖给草地涂上一层淡淡的金黄,悠扬的歌声伴着小朋友的欢笑在山谷中回荡。乡村音乐会的举办,使德乾村初步具备了网红打卡地的潜质。

一个月后,云边漫步帐篷家悬崖牧场度假公园开始试营业,在广阔的草地上搭起30座帐篷客房,试营业第一周就接待了3000多名游客。考虑到帐篷民宿对原有民宿的影响,德乾村将计划建设的100顶帐篷民宿分三期完成,后两期与村民的自建民宿同步发展,如果帐篷预约房满,就推荐游客入住原有民宿,推荐他们购买村里的牛羊肉、酸奶,用客流量带动消费。

位于昂拉乡河东地区的来玉村,原本是一处“悬”在山腰、“嵌”在山坳的村落,严重缺水、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后来,99户藏族农牧民整体搬迁至黄河岸边的低洼、平坦处,过上了依山傍水的生活,开始依托黄河风景、气候、海拔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99栋藏族风情院落沿着河岸的缓坡错落有致,广场上的提示牌醒目地印着“黄河民宿第一村”。

冷措吉家的民宿为实木结构,院落一角的货架上摆满了饮料和小吃。即便村里的民宿还未正式开业,依然有不少游客到村里来玩。栉比相连的院落、河岸宽阔的沙滩、极具特色的民宿,在黄河臂弯里浑然一体,成为尖扎“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成功案例。

河湾另一侧,是以风光秀美著称的德吉村。2017年,尖扎在这里建好251套住房,让来自30个村的贫困户搬进了新居,白色的藏式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生态画卷。第二年,德吉村就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由于海拔较低、气候宜人,院落错落有致,碧清的黄河蜿蜒而过,河滩、码头、木栈道整洁别致,亭台楼阁风光秀美,还具备游乐码头、黄河垂钓、亲水广场、农家乐等基础旅游设施,每年5-10月,都会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统一规划的农家乐,每户院落前都立着一块木牌,写着主人名字、可提供多少床位、餐饮收费标准。

“村里人旅游旺季忙着开民宿,淡季外出务工,不再担心没有事情做了。”德吉村原住民达巴说,他经营的民宿,是村子里数一数二的“明星店”,游客们到德吉村,多半会尝尝达他们亲手做的家常饺子和自制卤肉,现在不但能喝到酥油茶,还能喝到咖啡。

高端民宿和餐饮的欠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德吉村发展。好在,尖扎县政府铺设了一条连接来玉与德吉的景观大道,让游客玩儿在德吉、住在来玉,打通了完整的旅游服务链。河水在德吉村、来玉村之间淙淙流淌,绘成黄河上游拐弯处一幅宁静悠远的藏族风情画;当地居民懂得,守护好生长于斯的蓝天碧水,就是在守护他们共同的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