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昭的头像

冯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9
分享

以针为笔绣史诗

刺绣又称女红,是用不同色彩、粗细的绣线穿刺运针,在织物上绣出花纹的一种工艺。在2022年大理苗绣展,绣娘们用自己的创意和手艺,展示了这个非遗项目的古朴与时尚。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和口口相传,苗族先民最早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蚩尤为始祖,“三苗”时期迁徙至江汉平原,后来因战争等原因又逐步向西南迁徙。

《苗族古歌》记载,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但先民们为躲避战争,不把民族迁徙的秘密暴露给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以后,文字也随之丢失。于是,苗族人开始以针线为笔墨,将族人的创世神话、迁徙历史和细腻情感镌刻在服饰之上,使刺绣图纹具有了承载文化记忆的功能。

相传,有位叫兰娟的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徙跋涉的路途经历,想出用彩线记事的办法,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从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亲手绣制的盛装,为的是缅怀离去的故土,纪念英勇聪慧的前辈,同时也为了承继前辈流传下的这份美丽,不忘祖业,激励后人。在文献资料中,宋朝已经有了对唐代苗绣的准确描述;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绣娘,用一针一线演绎着苗族坚强的不朽传奇。

颠沛流离中,苗绣始终作为民族纽带及族群识别符号,用气象万千的纹样,彰显着深沉神秘的文化意蕴,激励着苗族人民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因此,苗绣虽然不如京绣富丽堂皇、蜀绣精致细腻、苏绣清雅脱俗,但构图美观、造型独特、技法繁复,一针一线都蕴含着故事,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诗”、中国服饰史上的“活标本”。

绵绵群山中,苗族人始终以包容的心态、美丽的形式,传承着自己的历史与技艺。

为了使苗绣走出深山,不少文化博览工作者、服饰工作者在积极进行传承与推广。20年前,夏华就开始对贵州手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创新、应用,并通过订单培训让绣娘们重拾针线,拉动苗绣产品销售;20年间,黄英峰从台湾到贵州往返上百次,搜集保持了200个苗族支系约1.5万件各个时代的贵州苗族传统民族服饰。此外,还有一些当地苗绣传承人、企业经营者通过摸索实践,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文化和服饰工作者的努力,使苗绣多次登上国际舞台:2003年,在巴黎卢浮宫举办的法国中国文化年开幕式节目“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服饰展演”中,苗绣展示深深吸引了坐在台下的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2018年,贵州织金苗绣登上伦敦时装周的T台,赴英的织金苗绣产品很快被抢购一空。

一次次惊艳亮相,促使苗绣图案成为时尚服装设计师青睐的元素,频繁运用到服饰、鞋包和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当中。松桃苗绣传承人石丽平通过将梵净山特有的第四纪冰川孑遗树种“鸽子花”与苗族文化、时尚元素融合,创作的“鸽子花旋极图”绣品,不仅被外交部选为国礼,更是在国家民族博物馆推荐后,被联合国选为外交礼品。

出生于贵州凯里山村一个苗族家庭的杨春林,外婆是方圆百里著名的绣娘,受家庭影响,他将苗绣技法和图案融入服饰产品,创办了古阿新服饰,每开一家店都会邀请苗族“非遗”绣娘入驻。作为“苗绣推广大使”,杨春林还把太空概念服饰带到了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希望以后把苗绣装进火箭的太空舱,飞向宇宙,无论宇宙如何变迁,在茫茫太空中仍然有我们的符号存在。”杨春林说,古阿新推出的百苗西服、青花卫衣、锦上添花、《神话》衬衣等苗绣服饰均受到消费者青睐;他将古阿新服饰总部设在西安,但手工绣花仍交由贵州凯里的绣娘团队完成,每年会把绣娘团队请到西安培训,并带领她们参加米兰时装周、莫斯科时装周、乌拉巴托“丝绸之路国际时装周”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古时候,苗族姑娘出嫁前会亲手绣作一套嫁妆,从绣作到完成一般要三至五年,每一件绣品都渗透着姑娘的心血,心灵手巧的苗族姑娘也更能博得人们的赞许、爱慕和追求。如今,杨春林会在工作之余同苗族姑娘一起推广苗绣,并计划创立童装品牌,让苗绣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他相信这项文化遗产不仅属于苗族,也属于整个人类文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