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作品,不属于读过之后就让人眼睛一亮的那种,而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品味,孙犁的作品便如此。以那篇家喻户晓的《荷花淀》为例,有几人读过之后不被那股淡淡的清香所折服?
孙犁作品选《芸斋英华》出版之际,我们专访了天津市孙犁研究会秘书长刘宗武。
尘埃落定
问:到现在为止,孙犁先生离开我们已经3年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大抵也可以盖棺论定。今天,您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答:孙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被读者所肯定。在鲁迅之后的作家中,他是很突出、很有成就的一位,并且在理论方面也很有建树。虽然他的作品在当前看来,不像有些作家那样拥有很多读者,但是在文学爱好者,尤其是读书人当中,有很多人对孙犁情有独钟。我到外地开会或者出差,经常遇到喜欢孙犁的朋友,把读孙犁作品看成是对自己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一种高尚的享受。我也经常收到一些外地朋友的来信或电话,问从哪里可以买到孙犁的书,由于孙犁的作品印量相对较小,所以在某些小城镇很难买到,难免求到编者或者出版社那里。这就说明,孙犁作品在今天依然有着很多的读者。
问:您怎样评价“荷花淀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它是否也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地域写作”的范畴?
答:首先要澄清的是,对于这个文学流派,孙犁本人并不承认。他之所以这样表态,有谦虚的成分在里面。解放初期,有一批年轻人学习他,写作风格比较接近;粉碎“四人帮”以后,也有一部分青年作家学习他。但由于时代原因,这个文学流派没有发展下去,后来也就不存在了。在这段短短的时间里,由于孙犁本人的影响,“荷花淀派”在新文学史上还是有一定位置的。比如,河北的铁凝等人和孙犁分不开,山西也有一些青年作家和赵树理分不开,这是社会条件造成的。
地域特色和写作风格有一定的联系。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并且相对来说,河北一带山清水秀,有着温和的社会风情;而山西人特别叫真,做事非常仔细,又因为是一个内陆省份,较为闭塞,所以地方特色非常浓厚。文学反映现实,而现实就是作家所扎根的土壤。
文学人生
问: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孙犁先生的社会地位,要远远低于他的社会影响,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硕果仅存的几位现代文学大师之一,他的社会职务也仅仅是天津作协主席和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是哪些原因造成了他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这种“不相称”?
答:不知道你注意没有,中国作家协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立顾问的时候,孙犁是最年轻的一位。孙犁从1938年参加革命事业,1939年开始文学创作,在上世纪40年代才开始在文学界崭露头角;而中国作协的大部分顾问成员都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了,可见在现代作家中,孙犁是一个后起之秀,并且是可以与他的前辈们比肩的一位。另外,他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这种“不相称”,也与毫无功利追求的性格有关。当时他有很多机会,但别人推荐他都不去。比如新中国成立不久,丁玲希望他能到《文艺报》工作,但孙犁说作为一个作家,重要的是拿出作品来,而不是去做社会工作。
孙犁在1956年的时候就病倒了,从1956年~1966年他一直在养病,1966年~1976年又经历了10年“文革”,这20年的时间他都被耽误了,后来开始在《天津日报》当顾问。至于天津作协主席和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他实在不能再推辞,因为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
问:曾经有人这样评价孙犁,说:“他60岁以前的作品,虽比其他解放区作家写得好点但终属一个档次甚至很难超越梁斌……但孙犁的晚年却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从60多岁开始写到80多岁在疾病和衰老的情况下写了10本小书而这10本小书可以说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某些文学史上的既定格局。”您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答:从大的方面来看,孙犁的创作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所写的《风云初记》,依然是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这个阶段,孙犁的成就比其他解放区作家成就要高,但是在政治第一的大背景下,他是不被重视的。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上,孙犁做得很好;而其他大部分解放区作家的作品由于艺术性不足,所以生命力也不会久远。孙犁以写中间人物为主,虽然他的小说中很少出现英雄,但要想了解华北地区的斗争生活,不能不看孙犁的小说。
孙犁在60多岁时,创作又出现了一个高峰。不论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还是来自国统区的作家,当时,从创作数量上说,只有李尔重、周而复两个人在字数上超过了孙犁,但在篇数、品种上都没有超过他,因为孙犁的创作主要以短篇为主。他之所以能够在晚年再创辉煌,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追随鲁迅,把《鲁迅日记》看了两遍,鲁迅所看过的书,十之七八他都有,可以说对鲁迅的学习亦步亦趋,对他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冯雪峰、茅盾等鲁迅身边的人,并且鲁迅没有看过的书他也有;二是善于思考,很多人都是在思想家这个层面上来认识他的。
正是他晚年创作的10本书,使他成为跨越现代、当代两个文学时代的文学大师,否则他的成就不会超过赵树理。当然,能够跨越两个文学时代的还有巴金等人,巴金有国际交流,因此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而孙犁没有,这也可以说是他的不足,但孙犁的古文功底非常深厚,远远超出许多现代作家。
关注后学
问:作为华北作家群里的一代大师,孙犁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写作。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答:孙犁在创作的同时,确实也在不断地培养年轻作家。用他的话说,早些年学徒的店员,要照顾新店员,力所能及地招呼后来的人。他在晋察冀边区做通讯指导工作时,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写七八十封信,还为这些早期的理论指导工作编写了一本《文艺学习》。稍早一点儿的,像徐光耀、张志民等北方作家,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受他的影响;在《天津日报》编副刊的时候,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人,也正是他们构成了“荷花淀派”的主体;“文革”后的青年作家,比如铁凝、贾平凹等人也曾受过他的影响,孙犁曾经一再评论、指导过他们的作品,铁凝就不用说了,贾平凹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是后来的事情;孙犁晚年的时候,对现在还没有取得很高成就的一批也有过关注,比如曾经特招南开大学中文系的河南中学生段华,就是其中之一。
可以说,从上世纪40年代~90年代,孙犁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年轻人的帮助,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过程。
发表于2006年1月《中国国土资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