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永忠的母亲已经101岁了,身体还特别硬朗,牙口好、胃口好,腿脚也利索。丰收节过后的一个傍晚,我找到永忠聊了聊,才发现他的人生故事,真不简单。
永忠今年80岁,老伴七年前因病去世。一提起老伴,他眼里就泛着泪光。他说:“满床的儿女,也抵不上半床的夫妻。这五年,她的影子总在我脑子里转。”他用十二个字形容老伴——“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贤惠朴实”,还亲手用毛笔写下,贴在她照片旁边。说起2018年,永忠叹了口气,说那是他家最不平静的一年。
那年四月,他自己因为疝气在司徒卫生院做手术,住了半个多月的院。紧接着六月,93岁的老母亲突发急性阑尾炎,送到三垛中心卫生院开刀。多亏柏林宏医生医术高明,把老太太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可麻烦事还没完,九月,老伴又被查出胃癌。女儿们商量后,决定带妈妈去上海长海医院做手术,希望能治好。从那年的年底到第二年年初,老伴在上海前后化疗九次、住院十六次。可病情实在太重,最后还是没能留住她。老伴的离开,成了永忠心里永远的伤。
永忠这一辈子,走得并不顺。9岁那年,他就失去了亲生母亲。当时他在外婆家附近的周巷桃垛小学读二年级。母亲病危,想见儿子最后一面,父亲赶去学校把他接回家。永忠跪在母亲床前,一声一声地喊她,可母亲已经昏迷,再也不能像往常那样应他了,只有眼角还挂着泪。几个小时后,母亲永远闭上了眼睛,那年她才34岁。
母亲一走,永忠一度不想上学了。外婆知道后,把他接回周巷继续读书。母亲的离世,对外婆和父亲的打击都特别大。母亲是外婆唯一的女儿,外婆生了十五个孩子,最后只剩她一个。永忠说:“我家人丁薄,外婆只有我妈,我妈也只有我。”外婆整天以泪洗面,父亲更是思念成疾,每晚都夹着被子去母亲坟前睡。爷爷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儿媳已经没了,不能再失去儿子。于是他们张罗着给永忠父亲再找一个。
正好邻村有位31岁还没结婚的姑娘。经人介绍,两人相处了几个月,在1955年冬天办了婚事。继母进门后,对永忠视如己出,特别疼他。外婆也叮嘱永忠:“后妈跟你说话,你要好好应声,不能耍脾气。”永忠一直记着这话。第二年,他回到孙同读四年级。永忠记忆力很好,六十几年前的事还记得清清楚楚。他说四年级的班主任是薛挺芳老师,薛老师很喜欢他,让他当班长,后来去柘垛读六年级,还继续推荐他做班长。永忠成绩好、人品也好,老师都很看重他。不过那时条件差,学校没食堂,学生都自己带饭。冬天常吃冷饭冷菜,永忠落下了胃病。爷爷心疼孙子,只好让他小学毕业后就回家干活,没再继续读书。
继母和父亲后来生了三个孩子。可惜1959年,两个儿子相继饿死,1965年又生了个女儿。尽管日子艰难,继母对永忠和妹妹却从不偏心,吃穿用度都尽量公平,逢年过节都给俩孩子做新衣服,好吃的也先紧着他们。永忠和妹妹长大后,相继成家生子。父亲73岁那年病重,临走前对永忠说:“你以后一定要好好孝敬你妈,她是个好人。”永忠重情重义,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
父亲去世后,永忠三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继母。虽然后来他搬到柘垛镇上住,但每天准时送饭回家,雷打不动。2019年老伴去世后,为了更方便照顾,他把母亲接到镇上同住。母亲信佛,烧了一辈子香火。永忠不想改变她的习惯,每天陪她一起烧香。他在门前摆张小桌,放好香炉,恭恭敬敬地点上三炷香。101岁的母亲坐在小凳上,看着香烟袅袅升起,那份刻在骨子里的虔诚和安宁,也仿佛随着香火缓缓升腾。
岁月无痕,孝心有声。永忠用他一生的陪伴,诠释了什么是“你养我小,我陪你老”。孝,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日复一日的守护;不是物质上的回报,而是心灵上的温暖。愿每一位老人都能被温柔以待,愿每一份孝心都能如香火般绵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