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刚过,盘锦的空气里还留着夏末的余温,孙子的高中报到证却已带着油墨香,在我掌心焐出薄薄一层暖意。十六岁的少年站在盘锦市高级中学的红砖墙前,白衬衫领口被风掀起一角,身后是他刚刚告别的初中时光,身前是被769.25分成绩照亮的崭新天地——这个在全市排第16名的分数,像一枚精准的指南针,稳稳指向了这所辽宁名校的统招名单。
报到那天,分班公示栏前攒动着家长们的身影。当在15班的名单上找到孙子的名字时,旁边一位家长笑着说:"15到18班都是奥班呢,孩子们要一起冲刺了。"我望着孙子被阳光晒得微红的脸颊,忽然想起他中考成绩出来那天,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核对分数的模样。语文110.25分,离满分差着不到十分的距离,他却挠着头说文言文翻译还是不够精准;数学118分,错的那道填空题,竟是粗心算错了小数点;倒是历史和地理、生物,清一色的满分,他得意地晃着卷子:"爷爷你看,我就说历史年表没白背吧。"那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夜晚书桌上的台灯,是错题本上密密麻麻的订正,是周末图书馆里悄然流逝的时光。
开学前的日子,家里总弥漫着一种微妙的忙碌。听说辽河油田实验中学考上统招的53个孩子,家长们都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准备陪读,我和老伴也动过心思。可转念想起上小学四年级的孙女,每天放学要背单词、练口算,离不开妈妈在旁指点,最终还是决定由儿子每天早晚接送。清晨五点半,车灯会准时划破小区的寂静;傍晚六点,校门口攒动的人群里,总会有一个身影踮脚张望,等着那个穿校服的少年走出校门。这样的奔波或许辛苦,但看着两个孩子一进家门就凑在一起讨论题目,一个讲函数图像,一个说乘法口诀,倒也成了寻常日子里的甜。
为了衔接高中课程,孙子自己揣着物理课本啃了大半本,遇到卡壳的地方就画个问号,等爸爸下班回家一起琢磨。数学则找了宝妈的老姨夫——那位在辽油一高教了三十年数学的老师,补了十天课。每次补课回来,他都要在小黑板上演算几道新学的例题,粉笔末簌簌落在肩头,像落了层细雪。有回我路过书房,听见老姨夫在电话里跟儿子夸:"这孩子不仅听得懂,还能顺着思路往下想,是块学理科的料。"我悄悄退开,心里像揣了块温玉,又踏实又熨帖。
其实这孩子从来不是只会读书的闷葫芦。初中三年,他是全班第一个入团的同学,班会课上领着同学讨论问题,运动会上替班级搬器材,连教室后墙的黑板报,他都能画出像样的刊头。可一说起高中要不要继续当班干部,他却难得地露出犹豫:"听说高中课程比初中紧多了,我想先把学习稳住。"我们都懂他的心思,这不是退缩,是少年人对前路的审慎。倒也不急,若是老师真觉得他合适,总有担起责任的时刻。
望着操场上正在军训的孙子,忽然想起他那些闪闪发光的侧面。初中篮球队的主力,投篮时跃起的身姿像只轻盈的小鹿;学校仪仗队的升旗手,1.87米的身高站在旗台旁,眼神比国旗还要明亮;钢琴弹得好,国家文化部和中央音乐学院的双十级证书,静静躺在书柜最显眼的位置。有次家庭聚会,他弹了首《致爱丽丝》,指尖在琴键上流淌,连邻居家的小孩都扒着门缝听。这些才艺从来不是负担,而是他给青春添的彩,让成长的画卷多了几笔生动的亮色。
军训的号角在操场响起时,孙子正站在队列里,认真地跟着教官练习转体。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小学六年打下的扎实基础,初中三年积攒的学识与勇气,此刻都成了他脚下的基石。我知道,高中的课堂会有更艰深的知识,成长的路上会有新的挑战,但看着这个既会在书桌前钻研难题,又能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既懂责任担当,又有热爱坚守的少年,便觉得所有的期待都有了依托。
秋风掠过校园的白杨树,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十六岁的新程已经开启,那些过往的成绩与荣光,都成了身后的风景。前方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他用智慧与勤勉去丈量,用热爱与执着去描绘。而我们能做的,便是站在他身后,看着他一步步走向更远的地方,像一棵树苗,在时光里慢慢长成参天的模样。
202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