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富国顺的头像

富国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1
分享

隔代人的迷彩记忆

孙子的录取通知书像片烫金的叶子,落在盘锦市高级中学的红榜上时,我这把老骨头忽然觉得,三十年前操场边的白杨树,又在风里沙沙响了。那所近年在辽宁高中里声名鹊起的名校,如今要接过我孙子的迷彩青春,而我这个从1995年就攥着军训手册的老兵,忽然成了警戒线外最忐忑的看客。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辽河油田第二高中,军训是实打实的"淬火"。我记得那时的操场没有塑胶跑道,盛夏的烈日把煤渣地晒得冒白烟,我们给学生提的十六字方针——"高标准、严要求、大强度、满负荷",每个字都带着汗味。最让学生们既怕又盼的是六十华里拉练,从于楼到兴隆台的公路上,总能看到穿着迷彩服的队伍像条绿龙,有女生哭着抹汗,男生把水壶让来让去,走到终点时,鞋里能倒出半杯沙。后来我们索性把学生拉到鞍山汤岗子的军区教导大队,让战士带着练正步,夜里吹紧急集合哨,谁穿错鞋、叠不好被子,第二天就得在全年级面前站军姿。那时我眼里的孩子,都是块待锻打的铁,得多敲几锤才能成器。

可现在,我对着手机里模糊的军训视频,却总在想:学习好的孙子军训也不怎么样?孩子防晒霜涂够了吗?他从小就怕热,初中军训晒得脱皮,回来愣是没吭声。8月10日报到那天,全家浩浩荡荡送他去学校,他背着比书包站在队伍里回头朝我们摆手,我忽然发现这孩子已经一米八七了,肩膀宽得能扛起事儿了,可心里还是揪着——就像当年看着学生们踏上拉练的路,嘴上说着"别掉队",心里却数着还有多少里地能歇脚。

头两天宝妈说,孩子回家蔫蔫的,饭也吃不多,问他累不累,就说"还行"。学校不让家长靠近训练场,更不许拍照录像,偶尔有老师发点片段到群里,几十张脸挤在一块儿,我瞪着屏幕找半天,也分不清哪个是我孙子。那些年我在训练场上盯着学生,眼睛尖得能看出谁的步幅差两公分,如今隔着屏幕,却连亲孙子的影子都抓不住。直到第五天,群里发了段十五班的队列视频,镜头一晃而过时,我忽然指着屏幕喊:"这不是大宝吗!"他站在头排第二个,腰杆挺得笔直,帽檐下的侧脸晒得黝黑,抬手敬礼的动作干脆利落,一点没含糊。老伴凑过来看,笑着说:"跟他爸小时候一个样,犟脾气。"

这孩子打小就好强。小学当班长,每天最早到教室开窗户;初中进了升旗仪仗队,为了练甩旗的动作,胳膊酸得举不起筷子;篮球场上是主力后卫,崴了脚还想接着打;钢琴过了十级,画画拿过奖,走到哪儿都是亮眼的存在。可这次上高中,问他想不想竞选班长,他却挠挠头说:"先适应适应再说吧。"我倒不意外,这孩子心里有数,就像这次军训,他没站在最显眼的排头兵位置,却把每个动作都做得到位——就像当年那些不声不响却总能跟上队伍的学生,未必站在最前面,却从不会掉队。果不其然,第二天就担任了班级的旗手。

操场上的白杨树又长高了,当年的煤渣地变成了塑胶跑道,可阳光下那些年轻的身影,眼里的光还是一样的。我这把老骨头早就退居二线了,可看着孙子在队伍里迈着正步,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是把当年的"大强度"照搬过来,而是看着新一代的孩子,用他们的方式学着担当。就像当年的拉练是为了让他们懂得坚持,如今的军训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合作,形式变了,可那份让年轻人成长的力量,从来都在。

傍晚的操场该吹收操号了吧?我想象着孙子和同学们排着队走向食堂,军训服的衣角在风里摆动,就像当年那些年轻的身影,在暮色里连成一片流动的绿。他们或许不会再走六十华里的路,不会再在军营里听紧急集合哨,但他们会带着这份晒黑的皮肤、挺直的腰杆,走向更远的地方。而我们这些站在身后的人,能做的,就是看着他们的背影,在心里说一句:去吧,往前走,别回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