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晨跑的缘分,要从退休那天说起。早年我在辽河油田企业办学的学校任职,2005年学校划归地方,干部管理却仍守着油田旧例——科级干部55岁“改具”,即退出领导岗做些具体工作,多数人自此便可居家休息。可我因攥着宣传报道与网站管理的手艺,先被学校留用,后又被当地重点高中返聘,一忙就是十年,直到66岁才真正卸下担子。
刚退休时,我总揣着份不安。比同龄干部多干了十多年,突然从连轴转的节奏里停下来,怕日子空得发慌,更怕精神一松,身体也跟着垮。那年体检报告上,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病列了足足18种,红笔标注的数值像块石头压在心上。好在年轻时有过晨跑的记忆,记得晨光里迈开步子的清爽,记得跑完后一整天的精神抖擞。于是2022年3月1日,退休当天下午,我就直奔体育商场,挑了合身的运动服、软底的跑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明天就开跑,不能让日子“荒”了。
可70岁的年纪,170斤的体重,晨跑哪是“说跑就跑”那么容易。头一个月,我凭着一股韧劲天天练,没成想腿先扛不住了,疼得连路都走不稳,只能躺在床上歇了10天。那10天里,看着窗外的晨光,心里急得发慌,却也摸清了门道:硬拼不行,得顺着身体的节奏来。
后来再晨跑,我慢慢摸出了属于自己的规矩。除了老家姐姐去世那天,实在没心思出门,其余日子从没断过。春天小雨淅沥,就套上雨披,听着雨滴打在布面上的声响,踩着湿润的路面跑;冬天雪下得大,出不了门,就绕着客厅转圈,沙发旁、茶几边,都成了我的“跑道”;平日里去公园,康桥公园每圈1500米的路标,我再熟悉不过;陪老伴儿去旅游,辽宁的海滨、山西的古城、河北的山水间,也都留下过我的脚印——到了陌生地方,晨起找条清静的路跑一圈,比什么都安心。
跑得多了,又总结出“跑一骑一”的模式:今天跑,明天就骑自行车,换着样儿锻炼,膝盖也少受些压力。就算是跑步,也不是全程冲刺,而是跑走结合。起初是跑100步、走100步,累得气喘吁吁;后来改成跑50步、走50步,呼吸渐渐平稳,脚步也越迈越稳。现在去公园,我常跑四圈,路标算着是6公里,智能手表显示7.5公里,刚好跑够一小时;骑自行车就绕着公园骑10圈,15公里的路程,也是一小时。配速不算快,可每次结束,都是满头大汗,衣衫湿透,心率也常飙到140以上,好在跑后歇会儿就能平复,没有半分不适。
如今晨跑已三年多,再翻体检报告,那些曾让我犯愁的老年病,虽没痊愈,却再也没往重里发展——我知道,这离不开按时吃药,更离不开晨光里那一小时的坚持。更难得的是心态变了,从前总盯着报告上的数字担心身体,现在看着晨光里自己的影子,竟敢悄悄定下“活过85岁”的目标。
原来晨跑跑的不只是路,是把退休后的日子,从“怕空虚”跑成了“有盼头”;是把对疾病的担忧,跑成了对生活的信心。每天迎着第一缕晨光迈开步子,风也好,雨也罢,心里都亮堂堂的——这大概就是岁月最好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