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富国顺的头像

富国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0
分享

笔底春秋:我的写作人生

儿时与文字的缘分,大抵是从语文课堂上那篇被反复传阅的范文开始的。那时的我,尚不懂何为“文笔”,只记得老师捧着作文本念到我的名字时,窗外的阳光正斜斜落在书页上,字里行间仿佛都镀了层暖光。同学投来的目光里有好奇,有羡慕,而我自己却揣着满心懵懂——这平铺直叙的文字里,究竟藏着怎样的“好”?

这份懵懂,竟一路伴我走过了高考的考场。1978年的夏天,当《谈青年时代》的作文题铺展在眼前,少年心气陡然翻涌,提笔便写下三个排比句:“青年时代,是锻造健康体魄的时代,是积蓄知识力量的时代,是迸发蓬勃朝气的时代。”原想循着这脉络层层铺陈,可写着写着,思绪便如脱缰的野马,从课堂上的琅琅书声,跑到田埂间的追逐嬉戏,最终竟忘了最初的论点。走出考场时,我还在懊恼行文的“跑偏”,未曾想这份随性的文字,竟为我叩开了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大门。

毕业后站上三尺讲台,握着粉笔讲解文章章法时,才慢慢读懂儿时范文里的“好”——那是文字里藏不住的真诚。后来调任企业组织部负责党建工作,再到学校书记岗位分管宣传报道,半生岁月里,“说”与“写”始终是我最亲密的伙伴。从起草工作报告到撰写先进事迹,文字于我,既是工作的工具,更是与世界对话的桥梁。2019年,当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证递到手中时,我忽然明白,那些年在公文里锤炼的字句、在生活中沉淀的感悟,早已为这场“作家”的相遇埋下了伏笔。

我的散文创作,从未脱离“真实”二字。60余载人生长卷,便是我最丰厚的素材库。最初落笔,多是写自己:儿时在老家摸鱼捞虾的欢畅,求学时在煤油灯下苦读的执着,工作后第一次站上讲台的紧张,退休后晨跑时迎着朝阳的舒展……这些亲历、亲为、亲思、亲想,被我一笔一画写入文中,仿佛在为自己的人生立传。

写罢自身,亲情便成了笔下最温暖的底色。先是单独为父母立篇,记父亲在田埂上教我认庄稼的耐心,忆母亲在灶台边熬粥的香气;再写兄弟姐妹,那些年少时争食的趣事、成年后彼此扶持的温情,都在文字里鲜活起来。后来又将妻子的叮嘱、儿子儿媳的孝顺、孙辈绕膝的欢闹一并写入,字里行间都是烟火气里的幸福。待亲情写尽,那些生命里萍水相逢却影响至深的人与事,也渐渐在笔下清晰:曾在工作中提点我的老领导,晨跑时偶遇的同好,旅行中帮我指路的陌生人……他们如点点星光,照亮了我的人生,也丰富了我的篇章。

脚步所至,亦是文字所及。游历祖国山河时,我总爱将眼前风景与心中感悟一并记下:登泰山时被云海震撼的悸动,游西湖时被烟雨浸润的诗意,走在家乡红海滩上被碱蓬草染红的眼底风光,都化作了一篇篇游记。四季更迭里,春的抽芽、夏的蝉鸣、秋的叶落、冬的落雪,皆成笔下景致;风雨雷电中,自然的磅礴与温柔,也被我细细描摹。就连松竹梅的傲骨、梅兰竹菊的清雅,以及春节的团圆、端午的粽香、中秋的月色,这些浸润着文化底蕴的意象,都成了文字里的常客。有时走在路上,见街边老槐树抽了新芽,或是听邻里聊起一段往事,灵感便会突然袭来,赶紧掏出手机记下只言片语,回头再慢慢铺展成篇——这些临时起意的文字,更像是生活写给我的情书。

自加入省作协七年来,我已写下千余篇散文,累计超百万字。其中两百余篇见诸报端,单是《中国作家网》便收录了一百五十余篇,还有作品获奖、编入文集。于我而言,写作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岗时,它是提升业务能力的阶梯;退休后,它是梳理人生的镜子,更是充实老年生活的精神支柱。如今的我,每日晨跑健身,午后伏案写作,傍晚刷着抖音感受人间烟火,这“健身、益脑、润心”的三重滋养,让晚年生活饱满而丰盈。

笔下的文字,记录着我的人生轨迹,也承载着岁月的温度。往后的日子,我仍会握着这支笔,将生活里的点滴感悟、岁月中的缕缕温情,继续写进纸页间,让文字陪着我,慢慢走完这余下的春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