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七一党的生日这一天 ,骄阳如瀑,我在明媚的阳光下巧合般地走进一所神奇的房子。
在喧嚣的大街旁,一个小院陈旧古朴,陈列着辘轳、石磨、石臼等旧时的物件。房子前挂着两面党旗,一幅横幅上写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鲜红的标语。
走进去堂屋的左侧是两台标准牌老式缝纫机, 20世纪70年代的三大件,承载着多少家庭的奋斗史, 两顶红色的大柜,老式座钟和一辆旧式邮政自行车,是旧时光的缩影。
右手进去的房间,老式18寸电视、油灯、马灯、纸瓮,暖壶。满满一屋子的回忆。电视天线在空中矗立,油灯下奶奶的顶针在穿行,爷爷草房子的马灯发出明亮的灯光,妈妈的暖壶倒出冒着热气的开水,在寒冷的冬日暖和一家人的唇齿。
左手走进去的房间更是一个新奇的世界,整齐排开的铁皮柜里放着各种报刊,有几摞叠的整齐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等。而在一侧的铁皮柜下方,我更是惊奇地发现一组小人书,久违的童年的朋友。泛黄的纸张上有怒目圆睁扛枪的战士,桌前打电话的赵一曼,以及接电话的陈毅司令员。另一侧是录音机磁带,和《影视歌声》书籍。《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突然在脑海飘起,磁带迅速转动,一组红色的歌曲也开始轮番响起。环顾四周,铁皮柜上有毛主席头像和开国将帅画像,敬畏之心不觉升起,凝视伟人,曾经的美好时光一幕幕闪过,感激之情油然升起。铁皮柜旁的老式照相机和留声机默默记录着这一切,仿佛要留住一个时代!
这是一所记录红色时代的房子,静静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那些泛黄的报纸,老式的家具,默默无闻却记录着一个热火朝天的时代。我带着欣喜的眼神四下观看,不想错过每一寸地方,《求是》杂志让我想起父亲看报纸的神情,毛主席头像让我想起小时候堂屋的中堂,小人书把我带回放学走在路上顶着烈日看书的时光。照相机让我回忆起小学毕业时走进神秘的照相馆的幸福,电影放映机让我重温夏日的晚上,露天电影院的喧哗,那滴答作响的座钟把我带回童年的睡梦中,那台双卡录音机让我记起第一次买录音机在夏日的院里逗爷爷的欢乐时刻,那些磁带让我想起高中坐在桌前沉浸式听流行歌的情景,这所有的一切,在这个小屋重现,那些火热的流金岁月。带着温度弥漫在我周身。
纸瓮里有奶奶埋的西红柿,辘轳上有爷爷满身茧的手掌印,石磨上有姥姥的黄豆,水瓮里有奶奶泡着的菜瓜,生活的气息被它们带出来。
浸润着前辈鲜血的鲜红的党旗在门前飘舞,这一切的美好回忆都是因为有了红旗飘扬。
而这间屋子的主人马占友,正是一名退伍军人,他站在“最美退伍军人”的证书前,给我神采奕奕地讲解他喜欢的宝贝的声情透着喜悦,精瘦的脸上刻着他收藏的辛苦。从小喜欢红色收藏,长大立志入伍的他,在部队的熏陶中,看见带着红色记忆的老物件就有种说不出的喜欢,常常徘徊在垃圾回收站,收集老物件,为了淘到自己喜欢的物件,不仅常年躬身于废品站,还为了得到喜欢的物件,不惜辗转千里追寻,尝尽世态炎凉,虽满身伤痕却初心不改,只为了留住这即将消逝的红色记忆。这满院子的老物件,记录着他四十年如一日追寻的辛苦。
走出院里,二八大杠推开门,军大衣裹挟着寒冷而入,铡草刀在奶牛场铡出细碎的苜蓿草,犁耙犁出爷爷的脚印。
而我走在太阳下,感受阳光的温暖,从记忆中走出 ,才明白“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如今, 阳光下的一切 ,回忆里的温暖如常,都来自那些红色的记忆。
我记忆最真切的是左边屋子一个铁皮柜前立着的那本书的扉页上,毛主席在八角楼上拨亮的油灯的图案,那盏如豆的油灯, 终成今日普照大地的骄阳。
络绎不绝的人们前来参观,走进这座神奇的房子,记忆被唤醒的同时,思考被唤醒,从这所房子里我们了解我们的前世今生 ,了解我们如何一路走来,那些老物件虽然沉默如碑,却掷地有声地告诉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今天是党的生日,我在阳光下走进这所红色记忆的房子,大门口鲜红的“红色记忆”四个大字提醒着我们,在如今的数字时代,这些老物件如同琥珀,经过时光的洗礼,显得愈发铮亮 ,它们是照见未来的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