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樊海霞的头像

樊海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4
分享

西行漫记—兰州

因着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就像遇到爱情一般,没有理由,只有狂热地想去追寻,尽管对新疆有种种想象出来的恐惧,我还是一个人带着10岁的儿子在暑期贸然前往。

由于从山西太原坐飞机到新疆需要四个半小时,考虑到我五十多岁的身体和儿子不喜欢坐飞机的原因,我决定还是像去年旅行那样,乘火车一路慢行。

靠着仅有的一点地理知识我出发啦!

出发时的心情总是那么好 ,就像在家发霉了一年的心灵终于要去晒一晒了。阳光那么明亮,它和我的心相映成趣。我的心像阳光渐渐透进黑暗的屋子一样,一瞬间的一束光打进来,火车飞速而来的呼啸声从耳边穿透心灵,雀跃的心藏在假装稳重的身体里踏上火车 。

窗外是飞驰而过的崇山峻岭,原野、牛羊还有绿油油的庄稼,以及那些偶然闪现的小河,如玉带一般蜿蜒在翠绿的大地上。

夏天是多么的美好啊!万物生机勃勃,它们以生命最美最旺盛的姿态摇曳在大地上,那么绿那么沁人心脾,那么舒展,让心灵一点点地融化,一点点舒展,就像干涸的小芽遇到春雨的滋润,慢慢长开,分出白色的瓣儿来。

八个小时的车程,在这种慢慢融化中不觉就过去了,并未感到劳累,我们到达了这次西行的第一站——兰州。

 一 兰州

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城市,是一座“两山夹一河,黄河穿城流”的狭长的城市。下了火车就感受到了它特殊的地理形势。在城市,你就能看到山,而且视线并不开阔

来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那必须要看看黄河。

在我印象中兰州不是一座旅游城市, 它只是游人去西北和新疆旅行的中转站,大多人住一两天就走,我们的预算也是这样的。

到达酒店已是晚上,专车司机一般都很友好,会陪聊,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旅游攻略 ,这也是我打专车的原因。每到一个新地方, 从司机那里了解当地的旅游资源,游玩线路是最佳的一手资料。

司机虽然建议我们当晚就去中山大铁桥去看看, 晚上的景是最美的,并且有各种兰州小吃 虽然离住的地方不远,但是我们有点累了,就在酒店门口的小吃店吃了烧烤。

正宗的纯羊肉的味道随着暖热的炭火冒着“滋滋”的声响,那醇香的羊肉味就随着夏日兰州的晚风飘到大街小巷,我们在灯红酒绿的夜色中, 在晚风中,和一桌一桌的吃串的人们 ,看着远处黑黢黢的山色, 吃着纯正的羊肉串,品着人间烟火,旅途的疲乏顿时消除,身体也如绽开的花朵一般, 彻底放松。

饱饱地睡了一觉,我们开始迎着朝阳,去感受西北重镇兰州的魅力。

穿过兰州大学,坐车去看黄河。

 黄河之滨也很美

打车二十几分钟,就到了兰州港,黄河就在眼前。

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是黄土高原上居住的人, 却没有看过黄河。

这里有一个写着“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小桥洞。我想黄河之滨是很美。

黄河不是很宽,但是也足以用壮阔来形容。水 ,真的是黄的,卷着泥沙翻滚着,它不是秀美,而是阳刚之美,巨浪滚滚。

它是黄河母亲,我看到了母亲的背负, 母亲的坚韧,母亲的坦荡。

她坦着她的胸怀,任晨起的阳光如瀑地打在她身上,泛着粼粼波光。生活感觉就美好起来。

河边是花草编织的圆形门,给这粗犷阳刚的黄河添了一份柔美,而河里声声拉长的汽笛声又给这美好的早晨平添了要出海打鱼的壮美情怀。而河边放着的羊皮筏子又在讲述着一些我一知半解的关于羊皮筏子的故事。

在那些鼓鼓的羊皮筏子边有这样几行字:

窜死一只羊,剥下一张皮,

捂掉一身毛,刷生一层油,

暴晒一个月,吹上一口气,

绑成一排排,可赛洋军舰,

漂他几十年,逍遥似神仙。

羊皮筏子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用于在黄河流域搭载人员、运输货物。

它是黄河沿岸(尤其上游甘肃、宁夏等地)先民适应湍急水流和特殊地理环境的智慧产物,

如今更多作为展示黄河文化的旅游体验项目存在。看着这些筏子,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想着办法征服自然,为我所用。

我想坐羊皮筏子游览黄河,由于来得太早,并未找到管理羊皮筏子的工作人员,反而正赶上汽笛声声的游轮,于是买票乘坐。

由于乘坐的人较多,在排队间隙,喝了一碗三炮台茶。

三炮台茶是兰州最具特色的茶饮,以下关春尖茶为基底,辅以红枣、桂圆、荔枝、葡萄、菊花、杏仁、冰糖等温厚滋补之物 。

茶水冲开之际红色的,白色的,绿色的植物在热气袅袅的水中慢慢舒展旋转,漂浮,如我绽开的心灵,颜色的多样性也让品茶者对品茶产生兴趣。

用碗盖轻轻拨开茶碗中飘浮的茶叶,细呷一口,既有清澈的茶香,又有微甜的果香。看着滚滚东逝的黄河水,沐着清晨的阳光,感受西北风情。

船来了 ,我们上船,坐在船舱里,靠着白色栏杆,近距离观看在船螺旋桨打动下的黄河水 ,卷着水花,拍打着船体,泥沙俱下,黄色浓稠。我理解了黄河。河中间一眼望去一片黄色,是裹挟了多少沿途的泥沙,才能让清清的雪山水变得如此浑浊。却也显示了黄河母亲的包容与厚重。

两岸高楼林立,兰州,不是我想象中的西北荒凉。白塔山上寺庙建筑层层叠叠,又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就这样在阳光的抚摸下,感受悠远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时空交错。只有风是吹过千年,记得黄河的历史,兰州的变迁。

两长声汽笛声打破我的思绪,我问驾驶员为什么每次汽笛声不一样,这次是长长的两声?

他说:“两声是我要靠泊。”

原来已经穿过中山桥了,游船要靠岸了。

靠岸后,我们步行去了黄母亲雕像处。

 黄河母亲雕像

黄河母亲雕像是一个著名景点,也是兰州的标志性雕塑,她位于黄河之滨。

黄色的母亲雕像慈祥地躺在水波纹的雕塑底座上,微笑地低垂眼眸看着在波浪里徜徉游泳的小孩,小孩头发卷曲,单眼皮,塌鼻梁。

单眼皮,厚嘴唇这是一个代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孩子,因为单眼皮是最初的汉族人,比如兵马俑基本是单眼皮,而卷发又有少数民族的特点。所以, 感慨雕塑者的匠心独具,黄河母亲是各族人民的母亲河。他一路向东,哺育了两岸数辈的华夏子孙。

我看着慈祥的“母亲”,她微胖的身躯,温暖而有力量,她慈爱的眼神,如千万母亲一样。她代表着母亲, 也形象地诠释了黄河在西北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黄河,西北该是多么的荒凉。

有河流的地方是人类最早的聚居地,兰州这座城市是因黄河而建。

这座雕塑拟人化地展现了西北各族人民对黄河的爱和感激!

 中山大桥

我们从黄河母亲雕像步行到附近的一家大商场吃了午饭。选择步行是因为我喜欢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慢慢行走,这样不仅能记住当地的路线,也能感受风土人情,而且我认为旅游就是一场悠闲地漫步,而不是点到点的景区打卡。

中午吃过饭在有空调的商场喝茶休息,躲过了中午的暑热,下午打车去了中山桥。

矗立在白塔山下的中山桥虽是兰州地标性景观,但如果不知道它的历史, 它就是一座不起眼的铁桥。

我到达时,理解不了来看什么?看白塔山?看沿路的小吃?还是就看一座不很壮观的铁桥?

人来人往,挤满了铁桥,从铁桥一头穿过去到了另一头也就十几分钟,只是向晚的风很柔,向晚的彩霞渐渐布满天际,有一种美感。黄河水在这晚霞中也被镀上一层红晕,显得柔美起来,如一个娇羞的少女,让我突然诗兴大发,在心里写了一首《向晚的黄河》。

及至夜色慢慢笼罩,花灯四起 ,一片光的世界在夜色中喧嚣起来。白塔山上的寺庙被彩灯勾勒出轮廓,美极了,像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宫;黄河两岸被彩色的灯围拢,河水轻轻拍打岸边,泛起彩色的光;两岸的霓虹灯闪烁在高楼林立间,闪闪烁烁。

这是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

而兰州桥上挂满了红灯笼,与厚重的铁桥呼应,又是一种典雅的美。

人头攒动处,欢笑声和镁光灯并起;摩肩接踵间,记忆被定格在这美好的瞬间。

这里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再回看中山桥的历史才突然对它肃然起敬。

有些风景的美不只在外表,而是它所承载的历史和功能。

现在我们看它就是一座普通的桥,很好建的一座桥。而在曾经这“”欲渡黄河冰塞川” 的地方,建一座这样的桥,实属不易!

在兰州黄河段单靠羊皮筏子并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交通需求,而命名为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便在清朝的洋务运动中诞生了。

中山桥的前身是明朝洪武年间建的镇远浮桥,浮桥有多种木船连接,稳定性差在特殊天气常出现损毁、断航,甚至人员伤亡的状况,无法保证全天候稳定的交通,于是,在清光绪年间,甘肃洋务总局在“自强、求福”思想的推动下,为改善西北交通条件,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也为兰州这座西北重要的军事重镇提高地方军政调度效率,与德国泰丰央行签订包修合同,美国桥梁公司设计,1908年开工,1909年完工。1928年为了纪念孙中山,更名“中山桥”。

再看中山桥,更看出来它别样的美,如今,它已经退出运输的历史舞台,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这桥看的岂止是它的壮美,而更是它曾经担负的责任和承载过的先进思想。

灯火辉煌处,兰州桥洋溢着笑容,与游人同乐。

登上中山宾馆顶楼,在晚风中欣赏夜色里的中山桥,它宛若一个盛装出席宫廷宴会的女子,秀美而金碧辉煌,引人注目。

欣赏着中山桥的夜景,白塔山则显得悠远而沉稳,寺院轮廓在夜色中安静展现 ,现代化的高楼上霓虹灯则是活泼地跳动,这山 、这桥 、这水、 这灯幻化成一个迷离奇美的世界。

怪不得说来中山桥是要观夜景的!

在顶楼圆形白色帐篷里吃上一个煮羊头,一碗拉皮,一盘烤包子,就一个纯生啤酒,夏日的凉爽舒适也便在周身流过了。

 兰州牛肉拉面

来兰州怎能不吃牛肉拉面?

我认为旅行的意义之一就是品尝当地的美食。

美食没有不好吃的,只要是当地正宗的,都是名副其实的美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产出的小麦蛋白质含量高面筋质量指数远超普通面粉,而兰州又是一个回民聚居区,盛产牛羊肉,来西北吃牛羊肉要便宜得多。两天吃的牛羊肉让我的胃已经不舒服了,想吃一碗正宗的清淡的兰州拉面。

我恰好想,他恰好有。

在酒店的早餐里就有现场制作的兰州拉面。

吃面似乎已经变得不是主要的了,一堆人围观厨师做兰州拉面。揉面、拉面,下面,一团厚实的面团在厨师灵巧的双手下如变魔法一般很快变成细细的拉面,下在翻滚的清水里,马上就有了食欲,热气扑鼻的面香味丝丝钻入鼻孔,盛一碗出来,舀上清汤,配上一勺酱汁,两片薄薄的牛肉,撒几粒绿色的葱花,一碗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兰州拉面就做好了。

丝滑的拉面,有嚼头的牛肉,美味的汤汁,一碗沁人心脾的兰州拉面,消除了晨起的慵懒,整个人便精神抖擞起来。

兰州之行,虽是西行的第一站,却已让我触摸到了西北的脉搏。黄河水的浑浊与厚重,中山桥的钢铁与光影,以及那一碗滚烫的拉面,共同编织了我对这片土地最初的认知。我终于明白,那份因一本书而起的、近乎盲目的狂热,所追寻的并非某个具体的地点,而是这样一种陌生的、鲜活的、能让人心灵“绽开”,让认知打开的生命力。

前方的路还很长,可我知道,阿勒泰的召唤从未停歇,而我,早已走在了回应它的路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