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时,见桌面上有几个籺立在小蒸锅架里,状若挺着的小乳房,顶端点了抹红,可爱极了。这种籺过去很常见,算来已过三十多年没见,我却还清楚记着它名字,脱口而出:“哪来的石头籺?”母亲笑了:“山口黄家外甥谈婚了,女家回的。”哦,我想起来了——小时候见这籺,总伴着村里喜事。这“籺”,我在《鸡屎藤籺》里提过,本地方言不念he,念ean,近@音。
我问母亲:“这籺该叫尖嘴籺吧?可为啥偏叫石头籺?”母亲说:“不是石头籺,是寿头籺。”我愣住:“啥时候改的名?”母亲笑:“小时候大家都念走音了,你外婆曾认真跟我讲,是寿头籺。”我追问:“哪俩字?”母亲说:“长寿的寿,石头的头吧。”我说:“这俩字搭一块儿怪怪的,不明就里。”妻在旁搭话:“该是桃子的桃吧。”经她这么一提,三人仿佛同时顿悟:“对,对,该是寿桃籺!”本地方言里“寿桃”“石头”发音极近,原是耳朵听岔了。此刻母亲想起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仙桃,妻忆起小时候见过的寿仙公挂图,我则琢磨:既有刍狗(草狗)祭,寿桃(米桃)祭倒也说得通。汉字讲究出处,原该如此。
此前最后一次见寿桃籺,是三十多年前了。那时家里大妹子跟周家谈婚,对方来“谈婚”送礼,外婆特意做了寿桃籺回礼。母亲说,周家人见了外婆的寿桃籺,直咂嘴称奇——可见他们对这本土文化还很陌生。
做寿桃籺,需籼米粉配糯米粉。籼米粘性差易断裂,是大忌;糯米太黏,蒸熟会塌,也不成。籼糯相伴,蒸熟才又亮又挺,样子可人。
说到谈婚论嫁,我特意查了些资料,借机分享:古代婚嫁以周代“六礼”为核心,细节因时代、地域、阶层演变。
“六礼”的流程是:一为纳采:男方请媒人提亲,携雁(象征阴阳顺和)为礼,女方如同意,则婚事初步确立。二为问名:交换庚帖(生辰八字),合婚占卜以避同姓近亲及五行相冲。三为纳吉:卜得吉兆后通知女方,正式订婚,男方送定礼如首饰或雁。四为纳征:男方送聘礼(如束帛、金银),女方回礼,婚约成立。五为请期:男方择吉日并征得女方同意。六为亲迎:新郎黄昏时着礼服迎娶,新娘乘花轿入门,行拜堂、合卺礼(饮交杯酒),后入洞房。
虽然本地婚嫁跟上面“六礼”有了一些差异,但大体上是共通的。所以,我小时候见到“寿桃籺”的时候,大概是到了第四个环节,相当于婚事是八九不离十了,可以准备婚庆喜酒席的海味了,家里养的鸡鸭鹅猪,也要做好计划。
寿桃籺的隐喻意象为何?
于我看,长寿与健康为要。桃形设计直接沾光寿桃文化,代表生命力与长寿,用于祝寿活动,寄托“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望。倡导吉祥与喜庆。红点装饰象征鸿运当头、皆大欢喜,寓意驱邪纳福、家庭兴旺、长长久久。再者是团圆与分享。强调分而食之,体现大团圆与和谐共生,传递的是亲情与祝福。
要交代一下的是,寿桃籺出现在婚嫁第四环节,本地还有“早生贵子”的讲究。故此时籺常“变相”:故意拉长桃体,尖头染红。这“早生贵子”多少带重男轻女的旧俗,可这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不必过于自责。礼回分籺时,总特别交代要先给小男丁吃。各家接到后,无有不遵——先唤小男丁来,再众人分食。小丫头片子也不介意谁先谁后,有得吃便好。等她们长大,倒成了这规矩最忠实的践行者呢。
因这寓意,大家又管它叫“高咪(小男孩生殖器)籺”。所以小时候见它,我第一反应不是乳房,不是桃子,而是男孩子的“高咪”。
吃时,甜汁淌到嘴角,连忙用舌头舔回来,半点也不浪费,很是惬意。这认认真真的吃相,难怪人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