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城》的头像

《吕城》

内刊会员

散文
202507/07
分享

周冕桥轶事

袁小定

吕城向东二公里,过去是一片田地不平,道路弯曲,沟塘交错的洼地。村庄的名称也多数和塘沟相关联,如庄家塘、谭家塘、黄土沟、东焦沟等。据说这里方圆几十里,村名称呼中就有三十六条沟,七十二个塘的村庄,这是宁镇丘陵与太湖洼地在这里交汇的缘故。就在这些称塘叫沟的村庄中,有一个小村庄既不叫沟,也不称塘,叫周冕桥。说起周冕桥村的来历,有一段渊源的历史故事传说。

明朝年间,有一位在朝廷做官叫周冕的人,因年岁已高,体弱多病,打算叶落归根,告老还乡,他的老家是在千年古镇吕城东面一个叫周家塘的小村里,村里人全部姓周,周冕和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同族人。周冕少年苦读圣贤书,年轻时考取官场功名,录取朝廷做官。几十年忙忙碌碌,一辈子清正廉明,从未回来故乡,这次告老还乡,准备在村里建二间平房,置三分闲田,度一份老翁田园的清静闲趣生活。

周家塘村坐落在吕城东三里的永济河东侧,自隋炀帝贯通京杭大运河后,大运河与长江只相隔几十里,如果能有一条河与此贯彻,对整片洼地的改善作用巨大,在乡亲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断断续续开挖,7公里长的永济河终于南达大运河三板桥与之相通,北至浦河贯通,浦河和长江连接,长江和大运河通过浦河、永济河连接相通,永济河为这片洼地抗旱排涝提供了便利,为该地区扩大粮食种植起到了促进作用。

事物一分为二,永济河开挖后,也带来百姓出行难的弊端。住在永济河东的村民,去吕城镇购物办事需要绕行大运河三板桥,绕行5~10里路程,有的村民为图便利,用自家的小木船和木盆在永济河上摆渡,时常出现落水或淹死人的事故。这期间,周冕告老还乡,听到百姓抱怨,又目睹事故现场,他不顾年老体弱,徒步考察了7公里长的永济河,了解到永济河上没有桥是问题的根源,整条永济河需建二座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建桥需要资金,需要材料,需要人工,这可难住了周冕老人家,他想用自己的退养俸禄帮助建桥,但他清官一世,手握少量的退养俸禄,杯水车薪,远远不够建造费用。如果地方集资建桥,这里的百姓长期在洼地上种粮食,能够解决温饱就不错了,根本拿不出余钱来,周冕左思右想,决定用上自己在朝廷做官多年的老脸,去京城游说造桥之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冕通过二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说服朝廷官员,得到了一笔拨款,加上周冕放弃了自家造房置田养老计划,把退养俸禄全部投进造桥之中。永济河畔二座桥同时开建,周冕身先士卒,去南京阳山采购造桥用的花岗岩,安排石匠昼夜施工,周边村庄出人出力。经过二年左右的施工建造,二座单孔拱形花岗岩石桥终于在永济河上建成。通行之日,永济河畔,彩旗飘飘,鼓声震天,两岸百姓,人头济济,通行典礼热闹非凡。周冕亲自书写的对联“南通运河千年水,北达长江万里潮”,镌刻在桥两旁的桥墩上。为了缅怀和颂扬周冕建桥功绩,后人把周家塘村旁的桥取名为周冕桥,并在桥旁建庙塑像,从此周家塘村被称为周冕桥村。

清朝咸丰年间,政府腐朽没落,积贫积弱,国内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攻城拔寨势如破竹,不久就占领了南京城并改名“天京”。随后,太平军沿大运河一路向东,与驻扎丹阳的清军激战东门大运河边。清军战败,死伤无数。太平军沿大运河向吕城进发,吕城是座千年古镇,沿大运河两旁而建,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为免遭古镇被太平军捣毁,全镇及镇周边百姓决心同仇敌忾,保卫古镇,周冕桥村周姓村民一呼百应,头扎黄布,身穿黄衫与众多吕城乡民义勇队在镇西侧的城隍庙前面大运河边挖沟筑壕,阻止太平军进入吕城。经过一天一夜激战,乡亲们的锄头钉耙未能抵挡住太平军的大刀长矛,吕城乡民义勇队和周冕桥的周家子弟,全部战死在大运河旁。“长毛鬼子”恼羞成怒,见人便杀,大火把吕城古镇烧得片甲不留,并且赶到周冕桥村把全村妇孺一个不剩全部诛灭。放火烧了村庄和周冕庙,可怜周冕桥周姓人只留有一个,是刚出生满月随母亲回墅桥娘家坐月子才躲过了兵燹。清朝光绪年间,朝廷拨款在周冕桥重建庙宇,取名烈帝庙。外姓人如祁、庄、费、黄、戴等在周冕桥村原址重建村庄田园,周冕桥的村名一直保留至今。

周冕桥的建成,给百姓带来了便利。永济河却由于常年疏于疏浚,致使淤泥堆积,河道断流。河道两畔茅草疯长,芦苇摇曳,淤泥里遍布钉螺。1930年春秋和1937年春曾对永济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国民党政权忙于内战,贪官污吏中饱私囊,河道疏浚草草了事。就在这期间,河畔两旁许多村庄的百姓,突然患上脸色黄肿,浑身乏力,肚子鼓胀的毛病。因查不出病因,又无特效药医治,病情如“瘟神”一般不断蔓延,许多年老者因病死亡,青壮年有气无力丧失劳力,致使村庄人员锐减,大片土地抛荒,人们相继外出逃难,“瘟病”把该地区推向“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境地。周冕桥村许多村民因患“瘟病”而死亡,大量村民逃难外村。村民庄敖林当年只有十几岁,父母患上“瘟病”死亡,他成了孤儿,小小年纪只好外出讨饭,给地主放牛、打工,受尽了苦难。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贫下中农代表出席了江苏省代表大会。会后,他把自己这段人生苦难向各学校的学生做忆苦思甜报告,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才知道患脸色黄肿,浑身无力,肚子鼓胀的病称血吸虫病。

党中央毛主席针对华东地区出现大面积血吸虫病情况非常重视。1953年2月,苏南行政公署无锡血吸虫病防治科胡荣坤专家响应中央号召,带领10余人的小分队来到吕城地区检查,小分队驻扎在周冕桥村。53年的冬季特别寒冷,胡荣坤专家和小分队成员进驻周冕桥村第一天,就冒着严寒钻进芦苇丛里,砸开冰冻,在刺骨寒冷的冰水里摸钉螺,查钉螺分布密度,从钉螺中分析血吸虫病卵和血吸虫严重程度,他们沿着永济河以及永济河畔的沟塘村庄,经过10个多月寒来暑往的摸排,终于得出吕城的这片区域是血吸虫病重度感染地区。胡荣坤专家紧急向上级作了书面汇报。根据党中央的安排,1954年3月,中央血吸虫病防疫总队五大队二中队队长张凤麟率队来到吕城,全面展开吸血虫病的治疗和防疫工作。周冕桥再一次作为东道主接待中央防疫总队成员,防疫总队成员进驻周冕桥村不久,就兵分几路开展调查摸底。张凤麟队长根据调查资料果断下达对永济河畔的杂草芦苇进行火烧措施。大火烧后,用石灰洒扑草丛芦苇根部。第二,发动一场全面查灭钉螺的人民战争,组织广大村民、学生和志愿者沿河道、沟塘查钉螺、捡钉螺,捡回的钉螺集中用石灰和药物消杀。第三,把各村患血吸虫患者集中统一治疗。经过几年努力,血吸虫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患病率直线下降。1956年张凤麟回北京后,把在吕城地区治疗血吸虫病并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向国家防疫总队作了汇报,国家防疫总队结合全国血吸虫防疫情况和措施向党中央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看了汇报资料以及《人民日报》登载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报道,欣喜写下诗篇《送瘟神》七律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血吸虫病,这个人类历史上被称为“瘟病”的病种,在毛主席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经过长达二十余年坚持不懈努力,预防加复查,终于被有效控制。周冕桥村民,永济河百姓,终于解脱了血吸虫病的侵蚀。

改革开放后,古老的周冕桥村呈现出生机勃勃新景象,一排排楼房别墅矗立在永济河畔,村民们利用水塘面积多,纷纷承包虾蟹特种水产养殖及承包鱼塘养殖。有的办起了私营企业,大部分年轻后生考上大学深造。村里浇上水泥路,永济河上新架设了水泥平桥,方便汽车通行。古老的单孔拱形周冕桥,作为历史文物遗迹,本可以供后人瞻仰。2008年沪宁城际铁路动工,铁路桥墩与周冕桥重叠,周冕桥被拆除,让位城际高铁建设,完成了几百年的历史使命。如今,周冕桥的原址上来来往往的高速列车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程,正在奋勇向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