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
盯着空白的文档,搜寻灵感的微光,空白,留白?
“留白”,在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中,这亦是一种艺术,它不是空白,是书画意境的体现与延伸。“留白”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体现“少即是多,无胜于有”的人生智慧。
南宋画家马远、夏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只因他们画画常不画满整幅,只在一角或半边经营物象,留下大片的空濛。观者看山,能感受到云雾的缭绕;看水,能听到远处的潮声。那未画的部分,比画出的部分更引人遐想,意境全出。
书法作品亦提倡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必要的空白,让笔画飘逸舒展,作品气韵贯通,于是,作品便有了节奏和生命。笔墨的浓淡干湿、结构的疏密有致,而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布白”让作品多了一种“气定神闲”。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作品的至高境界亦藏于这份虚实、有无之间,“留白”竟是如此地不可或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家的智慧与“留白”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断舍离”与极简主义,这种物理空间上的留白,譬如简单、洁净的房间、空间,能让人心绪安宁,从而多一份幸福与满足。细细想来,我们真实需要的,远比我们已经拥有的要少得多。
忙忙碌碌中,可否留一个无所事事的午后,让空白的时间与空间成为我们自己充电和再续航的不竭动力。灵感也只会邂逅悠闲安适的你。
在亲密的关系中的适当“留白”也必不可少,给予彼此独立思考和成长的空间,这是任何感情恒常永久的密钥。而这份恰到好处的距离与尊重,更是彼此长久安适的一种最佳状态。
滚滚红尘,喧嚣世界,让我们在心灵的一隅坚守一方净土,放空思绪,放下一切焦虑、欲望和杂念,可以冥想、亦可静坐或独自散步,让心静下来、“空”下来,心空了,方能照见万物,心生欢喜。
“留白”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生命态度:懂得取舍,敢于放手,乐于空寂。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填满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光阴,我们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正如国画中的那片虚空,在“无”中包罗万象,蕴含着无尽的意蕴与生机。
也如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于“留白”处方能体味生活的况味与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