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星河饮马的头像

星河饮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4
分享

代家寺的川主庙

家乡代家寺就是现在的代寺镇,她是一个“旱码头”,是富顺连通泸州、隆昌的陆路交通枢纽。据传明朝年间,戴姓家族在此地建庙,并刻“戴家寺”于石,后来此地逐渐形成集市,人们也就称其为“戴家寺”。这个说法过于正统,而老一代的人们更多认为“戴家寺”的名字是因为场镇边上“龙眼林”山脚下有个“戴家祠堂”,因此叫“戴家寺”。或许“戴家祠堂”原本就与明朝时戴姓家族所建“戴家寺”是一脉,这两种说法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反正其他诸如“聂家祠堂”“郑家祠堂”之类的本地祠堂最终是没能取得此地的“冠名权”。到后来,因为简化字的推广和行政区划命名等多种原因,“戴家寺”也就简化成了“代家寺”“代寺”。

川主庙是一段历史。她是代家寺重要的古建筑,也承载着无数“代寺人”难以割舍的文化记忆。据说代家寺的川主庙始建于清代,原建有正殿和左右两殿,中间为天井,还筑有戏台,曾为富顺县境规模最大的川主庙宇,庙内塑有高约3米的川主菩萨,两边为其他神明塑像,雕塑精细、传神。后来到了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的时候,大部分建筑及塑像都被拆除了,仅存下了戏楼及左右厢房。在岁月变迁中,她默默见证着代家寺的发展,如一本泛黄的古籍记录着历史发展,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川主庙是一座地标。代家寺有两个地标性建筑,一个是位于“龙眼林”山上的“二七烈士纪念碑”,那是我们缅怀英雄的地方。以前每年清明节,附近的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这里举行庄重的扫墓活动。我们每一名学生都会提前用白纸折成纸花,到扫墓活动时佩戴在手臂上,等到鸣炮、默哀、致辞等一系列流程结束后,所有人员再绕碑一圈,解下自制的小白花找一个位置放下,内心充满了对烈士的崇敬和英雄的向往。而另一个地标则是代家寺历史的见证——川主庙,位于场镇中心“十字口”的旁边,也是代家寺四条街之一。以“十字口”为中心,往西通富顺的是富顺街,往东通泸州的是泸州街,往北通隆昌的是隆昌街,往南则是川主庙街。当年,每一条街又都有一些重要的地方坐落其间,供销社是当年的百货商场,当仁不让的坐落在了黄金地段“十字口”。百年老校代寺镇小学、邮电所在富顺街,区公所、电影院在泸州街,粮站、蚕茧站在隆昌街,川主庙、经营站则在川主庙街。

川主庙是一个迷团。小时候一直不知道川主庙是用来拜哪个菩萨的庙,心里想这个庙比起“新桥”和“绵麻仓库”路边的土地庙要大那么多,这个菩萨的等级一定会高很多。带着不解去问大人,也没有哪个能说出个所以然,只说“川主嘛就是四川的皇帝嘛”,“哪个皇帝嘛?”“叫啥子名字嘛?”“长啥子样子嘛?”“长得凶不凶嘛?”“有没得法术嘛?”一连串的问题冒了出来,大人也被问烦了,最后只能故作高深的样子说,“川主嘛就是川主三,说了你小娃儿家家的也懂不起。”于是,一句“你懂不起”就成了那时得到的对川主解释的最终答案。

后来,年纪大一点,在家族里“走南闯北”“知识丰富”的隔房阿牙(大伯父的称呼)那里听到了岳飞的故事,也听到了张献忠剿四川的故事,他说那个时候张献忠就是“四川的王”,杀了很多的人,人们害怕了,就给他修了“生祠”来拜他,于是就成了“川主庙”。很长时间我都对此深信不疑,以为川主就是指张献忠,后来才知道为张献忠塑像的庙是梓潼县的文昌宫,并非川主庙。再后来,读了《三国演义》,知道了刘备是蜀国皇帝,也被称为川主,所以又认为川主庙是纪念刘备的。再后来又了解到四川许多地方都建有川主庙,也有川主寺,有的供大禹,有的供李冰,有的供赵昱,还有的供“二郞神”……几乎所有除张献忠版本以外的川主都是四川的守护神,各地的传说与风俗不一,也就存在了诸多的“川主版本”。而代家寺的川主庙供奉的那一位也随着当年的“破四旧”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其究竟是哪一个“川主”也不得而知,或许一些残存的史籍中有所记载,但谁是真正的川主其实在人们心中早就不重要了,真正的意义却早被“川主”二字所替代,一种期待护佑川民的本真寄托以川主庙的形式散落在了巴蜀各个乡野村镇。

川主庙是一个文化中心。代家寺的川主庙有个高高的戏楼,左右两边是长长的厢房,戏楼与厢房中间是宽阔的石板平坝,以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就在厢房看戏,老百姓就在下面的平坝上看。川主庙的戏楼下和厢房下都开有茶馆,平时没有戏班时就是人们喝茶聊天的地方,有座堂说书、有江湖杂耍的、有剃头理发的、也有摆摊测卦的,各种信息在这里交汇,从而成为一个文化中心,那时人们的口头禅就是“在川主庙听斗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川主庙的戏楼仍然发挥着唱戏场所的重要作用,那时川戏还是人们娱乐的主要节目。不同的戏班子演的戏种和内容是不一样的,有京剧也有川剧,一般以川剧班为主,每个戏班子都会驻扎个十天半个月,一出戏就如同现在的连续剧一样分成很多集(场),要演很多天才能演完,每次演出前就会用油彩在小黑板上写上曲目、演出时间、主角名字和票价等。戏台中间的舞台位置是演戏用的,两侧柱台则是乐班的位置,有时吸引人们眼球的往往是两侧的乐班,不自觉的会随锣鼓的声音摇头晃脑的敲打起来。在川主庙的戏楼我看了川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铡美案》等,印象最深的还是川剧折子戏《邱元顺打令牌》,让我从小知道了赌博只会让人倾家荡产。也不知道成功躲了几次票,也记不清眼巴巴在台下守了多少戏,具体情节也记不太清,只隐约记得那艳丽的服饰、穿梭的龙套、好听的高腔……那独具魅力的戏曲文化也就在不经意间扎下了根。

川主庙是一个集市。上世纪九十年代,川主庙成为代家寺主要的集市地点,戏楼下、厢房楼下和中间平坝都是买卖东西的地方。平坝后面是宽大的九级大台阶,每三阶一个约一米五左右宽的台阶,到顶是个大的土平台,然后是一圈围墙与通往后面天桥与公路的后大门。平时下场主要卖竹篓、箩筐等各式手工制品,三级九层台阶就成为人们卖鸡蛋、鸭蛋和交易大米、豆类的地方,台阶上场则主要是买卖畜禽的地方,左边是一般是用来交易雏鸡、雏鸭等小禽的地方,右边则主要是交易“笼子猪儿”等牲畜的场所。每逢二五八赶场时候,川主庙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就挤满了人,说话声、敲打东西声、动物叫声等各类声音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川主庙还是一个游乐场。一般下午时刻的川主庙就比较冷清,而广阔的平坝就成了孩子们放学后玩耍的最佳场所。我们往往会先趴在宽大的台阶上写作业,一排小伙伴就跪在石阶边比着谁先完成作业,也会相互听写作业,然后就是快乐的“跑猫”、抓子、踢毽子等等……川主庙的上场也是“马戏团”“猴戏”“动物园”等流动表演观赏团的驻扎地,那时只要一有演出往往都会选择在此地进行,也成为了孩子们探索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让我们乡下孩子看到了海马、蟒蛇、狮子、老虎等各种动物,然后就是相互吹嘘自己看到的与众不同和长久的回味……

如今的川主庙成为了代寺镇中心医院的一部分,戏楼经过保持原貌的修缮后更加光彩。长久以来,川主庙也成为了代家寺一种平安守护的象征,有了川主庙的存在,让人们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寄托。现在她有机的融入了镇中心医院,成为了医院的一部分,而原来的戏楼中间的上下场地也变成了中医部的所在,这是一种从心灵到护卫身体安康的延续,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延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