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红石峡,与云台天瀑核心景区分开,自驾向茱萸峰方向。沿着大路走,从山脚盘旋而上山腰。
子房湖慢慢看不见,车在连续的山洞内以接近360度转折拐弯,向上递进,光影转换,好像车辆在鹞子翻身,这种体验还是第一次,惊险有趣。但是,没有驾驶经验就会阻挡后面的车辆,肯定有不少发怵的自驾游者,前进不得后退不得。这是考验的时刻,只有大胆地往上冲。车到茱萸峰底,还想再上,以为这条山路是到峰顶的,果然路过缆车坪,再转几个险坡和回头弯就到了山顶。此时,万山概在脚底。但这里不是茱萸峰,而是山西的手机信号覆盖。原来这里是一条晋豫古道,对面隐隐约约看见的是晋东南的临川,我们过来的山路由19座山洞相连接,翻越直上近千米,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叠彩洞。
面前醒目的标牌,顺着道路滑下绿色迷离深处,就是一斗水村。你可以从两端进入这个静谧的也修饰得不错的沟底景区。就像打开一个盲盒,不知道这少有介绍的景区。正好是中午,村里大多数人家同是饭店。南方的米饭炒菜,和北方的面条都有充足供应。我们点了山荪炒肉和本地土鸡蛋炒韭菜,谁也没有想到我们到这个高山上,吃了一顿午饭。饭菜不贵。我和老李是意外来到这个景区,许多其他的自驾游客,可是专程寻来,他们把车停在任何方便的地方,以这里为不错的约定终点。
饭后,你可以在这一二十人家的石砌房子中间溜达,有一手的崖柏手工和拐杖。但我们更喜欢寻找自己喜欢的幽静,美妙,新奇,寻找路标和石阶、青苔,和山里的漆树合影。阳光并不强烈,满地的秋果或者柿子,这是只有山里才有的奢侈。高大的石砌院落,笔立契阔,因为过去全家或一族聚居,大多为两层以上,体量堪为巨大。石房子的青石和麻石,就来自这山间,确切地说,就来自不远的沟畔,院内或临街雕琢得平平展展,内山墙或隐秘处则由毛石精心垒筑,石缝镶嵌垫支,巧妙搭接。厚厚的墙体,隔热防凉,屋内生活一应俱全。如此的太行深处,那时候如果没有这样厚实高大的碉楼院落,怎么抵得住山匪、野兽。虽然后来有所修葺,但这些清代石屋在这里,已经成为石艺,成为一部搬不走的实景剧场。
步行的散客并不能走到这里。随行的老李说:“在这里恐怕一辈子也进不了个县城。”他是觉得一斗水太孤独,有隔绝之感。我倒觉得这里才是过去游侠修身、啸聚山林的好地方。
但是,这里有一个石砌清代本地神庙。庙的前面临时停两辆越野车,不知道怎么拐弯开上去,轮胎全垫了后支,否则好像随时就会迎面滑下来。庙的里面约莫记得是西方三圣和其他各方菩萨,背面是戏台,借着地势,巧妙成为两层,两边是舒适的看台,中间为平地。而庙的一侧就是从山中流出,穿村而过的河流。河流已经干涸,居民吃水也早已经换成自来水。但你无法想象,山河陡峭,河流也一定是季节河,如果当年不是因为能够截水聚水,不能在穿河而过的石桥边汲水,没有关于一口水泉的传说,一斗水也许无法想象能这样留住生命,留住繁荣。青石和流水,向阳和土地,应该是当年先人们落居的理由。
这里曾经是晋豫古道,驼队马帮的山中转歇息站,你看碉楼,看庙里的关公像、村角的大马槽就可以明证。“我在云台山想你。”在海拔1300多米的茱萸峰侧后,我在一斗水歇息,这里确实有许多十月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