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庙,是陕西省商南县一个自然村的名称,在“困难时期”,我就生在这个村子里。
这个村子无论从居住人口,自然经济还是历史人文,在目前的网站或字(词)典中,都很难找到对她的确切或者是比较详细的解释(不是妄自菲薄)。但仅凭“秦头楚尾”地理位置,已经足以支撑起这个村子历史文化的雄厚与恢弘了(没有自我炫耀),以其深厚的涵养与博大的胸怀,为新庙的后昆们筑起了自强、自立的剿。
新庙这个地方,也因有像巢的坚固与包容,宽广与坚忍那样,东接天下之中的河南,南连荆楚大地的湖北,天下大乱时是夺取南北政权的此地必争。天下太平时,则是南方通往北方的必经之路。
新庙在建制变化中,与全国其它地方的改名是同步的,这也是新庙唯一可以与其它地方相提并论的事了。说到新庙这个事情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改来改去,起起浮浮。但新庙改名称,只是与建制有关,与名人与避讳什么的都不沾边。因为新庙只有任劳任怨的人,至今还没有一位什么名人,就是在商洛市范围内,也是如此。
上世纪1955年,新庙就是乡政府建制。3年后,新庙就嬗变成了是一个生产大队了,也就是“政社合一”的组织形式。随后,新庙又建起了“新庙乡人民公社”。到了上世纪的1984年,新庙又回到了建国初期的建制,也就是“新庙乡人民政府”。1997年,新庙乡并入青山乡以后,新庙就永别了乡的建制与规格,但新庙作为一个村的地名,至今未改。
新庙这个地方,随着建制的变化,其管辖的范围也从最初的吉亭、马蹄店、洋坪、磨子沟5个村变成了现在的16个村民小组了。
新庙在管理区域的变化中,就文化地理结构而言,也在逐步向巢的形态发展。
新庙这个地名,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是新庙人对向往安康幸福生活的期冀。
在清朝嘉庆帝初年,新庙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桩怪事,也正是这桩事的发生,成就了新庙地名的存在。
那个年代,生活在新庙的老百姓缺粮缺衣缺钱是生活的常态。特别是谁家有人患病了,大多数家庭采取的办法就能拖就拖,能抗就抗,导致很多家庭就把小病拖成了大病。在既没钱请大夫治病,也没有好大夫诊病的窘境下,新庙人为求安康,就在村里的路边修了很多庙宇,过时过节,有事没有的时候,就去这些庙宇烧上几张火纸,燃上几柱香,以求得心里踏实。
也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新庙这个地方就靠父老乡亲出工出力建了一座“太神庙”,供奉着“财神”、“火神”、“娘娘”等神仙。尤其是娘娘庙特别“神灵”,据说当年有多年不孕不育的,或想生儿育女的,只要前来烧香求拜许愿,求女生女,求男生男,非常“灵验”。由此吸引了方圆几百里的河南荆紫关、湖北郧县以及陕西商南富水,湘河等地的香客,纷纷来到新庙,庙中香火十分旺盛。
时间久了,这座庙宇也没有经受住时间和风雨的浸蚀。破烂不堪,香客不来了,“灵气”就慢慢地不在了。南来北往的人们不仅不来供奉,而且也不再把它这叫“太神庙”了。反而叫它作“破庙”了。昔日烟雾缭绕的景象逐步退去了,庙会的热闹氛围烟消云散了。
时代在延续,群众的就医问题更加凸显。当地的人又发出了倡议,在原“太神庙”的旧址上重修此庙。
有一天,人们在砌“太神庙”墙的过程中,怪事就发生了:砌起了庙的东边墙,西边的墙就倒了,砌起了南边的墙,北边的墙就倒了,无论怎么砌,庙宇四面的墙就是砌不起来。
又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了砌庙场地,他仔细观察后,就询问人们在这里干啥?干活的人们就给老人家诉说在砌“太神庙”墙中的怪事。老人听后,哈哈大笑,神秘地对干活的人们说:“你们是不是把这里叫‘破庙’? ”
“ 是呀。”干活的人们一口同声。
老人家说;“以后千万不要再说‘破庙’了,叫成‘新庙’就行了。”说完,老人就走了。建庙的工匠们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都试着改口说是建“新庙”,并且告诉所有人回家以后,都让家人把“新庙”的名字作为口头禅传下去,不许有人再喊“破庙”了。这一改口还果然灵验了。后来庙墙很快就砌起来了,再也没有出现砌东倒西,砌南倒北的事了。
“新庙”建起后,装修一新,重塑了高大的神象,还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从此,这里不仅恢复了往日的喧闹,还固定了每年农历2月19、9月19的“娘娘会”。每逢古庙会的日子,河南、湖北及本地数千人前来赶会做买卖,这一民俗延续至今。
现在的新庙村,“新”字彰显的是美丽宜居筑巢引凤,和美乡村安居乐业。“庙”宇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巢”的担当与安逸。
从新庙这个巢里飞出的一只只小鸟,现在都已经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搭建了新的巢穴,新庙的大巢与后生们搭起的小巢,已经形成了巢中有巢,大巢托小巢,小巢向大巢的靓丽风景,相互撑起了属于自己,属于新庙的一片绿荫。
当然了,我也在这个巢里,养成了的厚重价值观。离开了这个巢,才真正感知到了乡愁的浓烈,再回到这个巢,饱尝到了鬓衰情更浓。
一
新庙周围的三座大山,就恰似“巢”字的三个“爪”组合在一起,共同加持着新庙的风调雨顺,呵护着新庙人的健康、快乐与幸福。
“豆腐尖”处于“爪”的西南偏北的位置,对新庙这个地方来说,是最具力量的一座山。
据当地的长者说,相传有一天,北方之神玄武途经骡马店(现在马蹄店村)时,其胯下的马长嘶一声驮着他腾空而起,落到一块巨石上,留下了碗口大四指深的两个马蹄脚印。这也就成了现在马蹄店村名的由来了。而后真武帝一路上山,来到了一座山上,他刚坐下,其四周的山尖逐渐下陷,四周冒出浮白色的水,真武帝对此奇观非常赞赏,大声叹道:“此乃豆腐也!”从此,这座山也就叫做豆腐尖了。
俯瞰新庙的“豆腐尖”,因形状酷似一块方正的豆腐,这也与古时有一位道长或隐士途经此地,见山岙如刀削,感叹“此山似仙人切豆腐而成”相吻合。另一种说法是,山顶上曾建有古庙,僧人常以豆腐供奉神灵,因而得名。
在“豆腐尖”名称的各种传说中,寓意着地理标识存在的可贵之处,承载着新庙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时刻提醒着新庙人要保护好山上的的原生态资源,山上各种野生中草药,黑猪养殖、茶叶种植等,也正反哺着新庙人的生活,豆腐尖也时时“护佑”着新庙这个巢穴,逐步完善、坚实与强大。
“香炉山”处于“爪”的东北方,对新庙这个地方来说,是最具灵感的一座山。
今年清明节期间,我在老家,约了两位发小去登香炉山,我们三人年龄加起来,已经接近200岁了,尽管在爬山的过程中,步伐有点慢,但步履还非常矫健的。刚准备登山时,年龄长点的发小,就告诉我说:“过去听老人说,这座山叫香炉山,真不是徒有虚名。”
“咱们新庙的山,看起来与其它地方的山,没有什么区别呀?”我不以为然。
“据说,这名称的来历与山中曾有的獐鹿有关。过去山中獐鹿成群,当地老人叫成了‘香鹿’,这种动物的脐带下有香球,是名贵的中药材麝香。后来因战事或自然环境影响,破坏了獐鹿的栖息地爹而逃离殆尽。新庙人为纪念能为人治病的香鹿,就把这座山叫“香鹿山”,曾经还在山顶建有庙宇、置香炉,曾几何时,山上高僧云集,香火袅袅,祈求獐鹿返回,为人消灾去病。随后‘香炉山’的名称就延续至今。”
刚到半山坡,我的一位兄弟对山上的植物,树木就滔滔不绝了。
“这是天麻,这是葛根,这是丹参,这是连翘,这是五味子……”
“你看哥,野菊花、金银花、杜仲满山都是。”
“这味中药,我估计你不认识了?”弟兄手指一珠果实为八字形分叉,果色红艳娇嫩透亮,状似一颗晶莹剔透的“心”的形状,我一看到它,就好像在小时候见过这个非常温馨的野果。但我确实不知道是什么植物了。我看到后,就直摇头。
“这是杈巴果,味道非常甜,你离开新庙时间长了,我们在饿饭的年代,经常到山上采摘这种棵子吃。”
香炉山,是新庙人早年经常采药的地方,如今森林覆盖率显著恢复,野生动物如野猪、雉鸡随时可见。
那天我几乎以深呼吸的状态爬到香炉山的顶部,到了山顶,怎么也找不到“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感觉。反而是我小时候非常熟悉的山草气息扑面而来。徜徉在这座山上,清新的空气,和昫的阳光,令人足移神留。但此时的脚却被各种葳蕤草地紧紧地粘住了。我的脚被粘在了山顶,眼下看到了却是宽敞的通村大道,密识的高压线路,潺潺的细流。这些基础设施,不仅搭建了巢的骨架,也织密了巢的外延。
“阴北山”,新庙人把它俗称为“老牛坡”。处于“爪”的东南方,对新庙这个地方来说,是最具香火味的一座山。
新庙人经常到这座山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南的豫西山脉和湖北靠近陕西的平川。简单表述就是“下有一条路,直达秦与楚。”“老牛坡”上有100多亩陡中平缓,缓中有坡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茶叶。这也是新庙人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接受茶文化的缘故。我们村上的人从“牛”的背部到腹部,从“牛”头到牛尾都依靠坡上的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的特质,年年都种出了优质茶叶。家乡的茶叶不但成为我招待贵客的饮品,也成为了我炫耀家乡产业的底气。更为重要的是新庙茶叶中富含“牛”的奉献精神,加持着新庙村的文化沃土。“新庙”两个字,也随着茶叶的清香与浓烈,时时漂在了商洛人的眼前,翻越了秦岭,走向了三秦大地。新庙茶叶中的香味,也就成了我难以忘怀的记忆。
如果说新庙的三座山是“巢”形态的三根支柱话,那么新庙的“金鼓包”,就是这个“巢”的核心部分了。
远看“金鼓包”, 山体浑圆,形如大鼓,其顶部平坦,就像一个巨大的金色鼓坐落在群山之中,非常醒目。真可谓“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走近“金鼓包”,山上植被茂密,各种树木花草繁茂生长,这座山长年笼罩在烟岚里。如果遇到“峰上有包,包在峰中,峰在云中”的天气,如果你有足够幸运的话,这个时候还能隐约听到到众人擂鼓时发出咚咚咚的响声,偶而还能听到金子相互撞击的声音。
据《商南编年录》记载,周元王六年(前470),商境大旱,丹水绝。当时因天气久旱不雨导致饿殍遍地,人们纷纷到“老鼠嘴”、“娘娘庙”等地多次求雨未果。突然有一天,新庙的上空出现了“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景象,随后天降甘露,新庙人的燃眉之渴得到了缓解。又过了几天,新庙金家人,也就是当地的耆宿,惊奇地说:“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说是这次下雨是天降金龙帮了新庙人度过难关。并且这条金龙是私自下凡消除人间灾难,就无法再回天宫了,于是就化作一座山,永远守护新庙人的健康与幸福。”新庙人为感谢金龙的善意,就把这座山叫做“金鼓包”。更为神奇的是,现在出新庙村到河南的唯一通道,当年也是被一座山隔着了,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强行把这座山从中间挖断了。新庙金家人经常在村时说:“他们家与天上的金龙本来是一家的,如果这座山不挖断,我们金家将会有格格出现。”这话未必当真,但现在去新庙,还能清晰地看到截断通往河南这座山的断面上还留有红褐色的印记。新庙金家现在的5位小孙女,个个出水芙蓉,亭亭玉立,沉鱼落雁。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新庙人盼望着!
自从把这座山叫“金鼓包”后,新庙人或外地人,也多次到山上“淘金”,他们是否实现了淘金梦,我就不得所知。但我知道的是,在“金鼓包”的北坡经常有福建、安徽等地的选矿人到此挖金子。最后湖北武汉硚口人徐先生干脆在新庙投下巨资,注册了“商南县鑫阳矿业有限公司”,并且用了三个金灿灿的“金”字作为企业的金字招牌,可令人吊诡的是这家公司在“金鼓包”经过几年开挖后,得到了也就是120万吨的铁矿石,最后逐年加工成20万吨的铁精粉,尽管也形成了铁矿开采、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却挖了一堆铁,与金子无缘。
吉亭河、马蹄店河、新庙河加上“黑子沟”、“东沟”、“魔石沟”等沟沟叉叉的水,汇集在新庙,犹如“渠流燕尾叉。”也就构成了标准的“巛”字,从南北两个方面,汇聚到新庙的“巢”里,这几条河里的水,长年累月哺育着居住在新庙的人们,尽管水的流量不大,但日日夜夜践行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更为重要的是它每天都要经历过陕西,越河南,达湖北的过程。最后在湖北老河口汇入汉江,搭乘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一路北上,成为“一江清水供京津”的组成部分。
新庙河里的水,也承载着厚重的秦楚文化与俭朴的自然禀赋去接受更大舞台的挑战,去施展新庙河水的执着与柔情。
二
新庙这个巢,不是很大,但很丰富,也很有涵养。
新庙这个巢,留住了我的童年,奠定了我的人生。
从这个巢里走出的人,总会携带着对新庙的情感与眷恋。
上世纪1951年6月,在南南县独立11团三营90名战士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抗美援朝前线中,就有新庙人胡松礼。抗美援朝取得胜利后,他毅然决然地回了新庙,随后也就成了我姑夫。那一年姑夫才是20岁的小伙子。他就是第一个把“新庙”两个字带出国门,保家卫国的人。这样说来,“中朝友谊源远长”中,肯定有新庙人的元素,这也是新庙最大的能量输出。
上世纪1970年代,24岁的张根民大夫,商州人,他从原西安医学院临床医疗系毕业(现西安交通大学)来到了新庙卫生院。他是来新庙工作的第一位大学生。他为解决新庙人缺医少药的问题,把8年的青春时光挥洒在新庙的山山峁峁。随后他过“蓝关”,越“秦岭”,来到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在这个更高的平台上,为更多的人奉献着他的医学智慧。他获得的“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是新庙人至高无偿的荣幸。张大夫只要一想起在新庙工作的时光,他总是在“尚怜南秦岭,回首新庙河。”他也经常给广东的朋友介绍自己时,总是说“我是新庙人的张大夫”。
上世纪1978年9月份,我还在新庙读初中时,就远远地看到新庙村1组的张汉才(当年18岁)同志,胸戴大红花,走在欢送入伍的人群中,第二年2月中旬,他就从广西的凭祥赶赴越南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他把新庙人的坚强、刚毅、勇敢的品质在那次战场中挥洒自如。凯旋到地方后,当他讲到“新庙”两个字随着他们在“猫耳洞”里的战斗经历的时,新庙的山水为之动容,新庙人也为有这样的人生标杆而自豪,并且永不慢漶。
我是吃新庙人的饭获得了强壮的身体,是新庙河里的水滋润了我的心田,是在新庙的巢里得到了做人的圭臬。
尽管从10岁开始读小学一年级,如果没有胡祖林老师(已故)给钱卖的《语文》和《算术》,大概率我现在还是一个现代文盲。这两本课本,为我的草昧童年打开了大门。
我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听到程玉华老师(不知现在在何处?)讲的普通话。我们都有同一张嘴巴,程老师怎么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那种声音一直环绕在新庙人的耳畔,震撼着新庙的山村。
到了新庙初中(现在已经是新庙小学了)读书是,数学老师蒋隆茹老师(已故)的一句 “这娃肯定有出息”,成了我人生最大的动力源。
上世纪1982年代,当我成为新庙恢复高考以来的第一位中专生的时候,新庙全村自豪、兴奋、夸奖了好长时间。
当我走出新庙,与新庙挥别时,“日落狐狸眠冢上”的思绪油然涌上心头。
现在从新庙走出的后生们,他们当中有在北上广深安家创业的,有在不同的地方筑巢发展的。
现在只要我回到新庙与老家人聊天,他们不经意间,就向我说到:“1组熊家娃,在乌鲁木齐工作5年多了。5组付家娃,人家可是在广州东莞与俄罗斯人在一起上班,还有一个娃在镇江健力宝集团当高管。贾家的娃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座拥了两家世界500的企业的盛泽镇挣钱。2组的吴家娃还在安哥拉当工程师呢!刘家那个娃在重庆石油公司干的风声水起,那谁家的娃在新疆阿可苏把干果生意做到了极致,咱新庙还有个女娃在西安一口气创办了“陕西同元环境检测有限公司”、“陕西智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陕西秦域维贤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三个环保企业。还有1组程家的娃现在在兰州市军区法院上班,你们房屋后面包家那几个女子,在西安做城市给排水,采供暖,养老事业,早都是新庙的首富了,在整个商南县都知道她们把事情做成了……。现在咱新庙的娃考上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中医药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生,多的是。你当年考个中专,也没有走出陕西,拿到现在,早都不稀罕了。”
老家人不是在有意嗫嚅我,新庙这几年随着乡村振兴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新庙的教育质量、医疗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现在逢年过节回到新庙,后生们在一起聊天时,本科、研究生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了,如何在新业态下,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做好自己,让新庙人高兴,幸福,为新庙的发展多做实事,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这才是现代青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敢鲠言,“一代不好一代”的代际之问,已经被新庙的后生们给出了新时代的精准答案。
不仅如此,在新庙村16组开办的“商南县青山镇新庙村兴沃鑫农牧科技产业园”,计划投资2.6亿元,占地300亩。徜徉在这个养猪的园区里,不仅闻不到更看到不到集繁育、育肥、屠宰、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生猪产业”链上的任何味道,而且从每头猪入园开始,对其生长、发育、喂食,防疫等采取了全程无死角、时时跟踪观察,做到了准备、科学的现代化饲养。只有到了新庙,才能看到“养在秦岭人未豕”的壮观。它们每天吸收着大秦岭里的养分,叠印上“新庙”的丰富营养,已经远销到全国各地。
2016年,在新庙村1组程家娃创建的“商南县霖龙畜禽专业合作社”,全力实施“借犊还牛”帮扶计划,在新庙开展脱贫攻坚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1991年代,新庙村9组的王先生在敏家沟挖出来了重达335公斤,长1.3米,宽0.5米,高0.64米,其内隐约可以看到流动的珠休,非常完整的晶休,多次贴上“新庙”的标签,到全国巡展,这块水晶石,可把新庙人的脸长的比蒲篮还要大呀。
现在只要我回到新庙,早晨起来喝上一杯在新庙采蜜制成的蜂蜜水,中午与老家人一起还可以干上新庙人自己酿造的“五粮液”( 高粱、大米、小麦、豌豆、玉米自制而成),餐桌上杂然前陈的山肴野蔌,全是从新庙的土地里长出来的有机蔬菜。那感觉才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如果在“中秋节”回新庙,还可以品尝到新庙人自制的月饼,享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惬意。
吃在新庙,是乡愁的味道。住在新庙,是童年的记忆。离开新庙,是老家人的嘱托。
三
新庙这个巢,不仅加持了新庙与世界的联系,更为新庙人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三座山的浑厚与三条主要河流的浸润,也使新庙这个地方成为了商南新马秦(新庙、马蹄店,秦吉河)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每次回新庙都会获得特殊的力量,并与这里的山水,难舍难分。
春天的新庙,粉红的桃花,白色的李花,金黄色的连翘花,淡红色的合欢花竞相开放,共同构成新庙春天的美景,并向人们昭示着“春来草自生”的自然规律。
夏天的新庙,四周群山环绕,山上植被茂密,山间潺潺溪流。没有酷热,只有清风。没有喧嚣,仅存清静。在新庙可以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凉爽宜人。在这里是可以得到“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桑垂柳十余家”的舒心。
秋天的新庙,山上的树叶逐渐变色,红的似火,黄的如金,放眼望去就是一幅美丽的秋景图。“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似乎就是以新庙为背景写出来的。
冬天的新庙,有冬季但无严寒。飘落的雪花,是新庙的盛装,房檐下挂着长长的冰棒,是好年景的象征。野兔、松鼠、野鸡时而在山林间穿梭,还有鸟儿在枝头歌唱。新庙这个地方称得上是“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与其中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到不如说“销魂过新庙,柳树最夭斜。”
在新庙这个地方,可以尽情释放你的魅力与光华,也可以在新庙这个巢里同频共振动,共情表达。
(2025年6月24日修改于西安南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