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付金明的头像

付金明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10/05
分享

夜间的邂逅

商洛这地方,尽管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因有“通达楚与秦”的加持,“蓬莱水浅有人说,商洛山高无客归”早就不是眼前的苟且了。

这里就是“秦楚咽喉”之地并且长年累月得到长江和黄河的浸润、呵护,更有秦岭绿荫终年的滋养。“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地貌,造就了7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的记载,奠定了仓颉在这儿造字的辉煌,商鞅在这儿封邑的功业……

商洛的生活节奏,给人的感觉就是慢悠悠的。有时你走在街上,见谁都要打个招呼,否则,在你的背后就会发出“噫,你看那人,我们非常熟悉呀,他都不看我一眼,是不是最近高升了。”在商洛,见人如果不打招呼,不寒暄几句,否则,“这人不懂规矩”的话,不用多长时间,就是飘到你耳朵里。“城东昨晚发生了事,你知道吗?”,“哪谁家娃明天过满月,你知道吗?”,“那个单位的人,最近矛盾闹的大太太!”

……。

在这里生活,在饭点上想起来了你,就会打电话,“我与谁在一起吃饭,你来吧。”住在一个城里人的,只要面熟,相互之间的乔迁升学,盖房奠基,年龄节点,婚丧嫁娶之类的事,必须要到。想找你办事,三分钟就可以把你身边所有的关系摸的门儿清。只要你是从外地回到这里,吃饭时肯定要请你坐主桌,道道菜上来,你都要先动筷子并且面前盘子里的菜每每就堆起了小山。客人未到筷子的菜,同桌的陪餐人,是绝对不能动的。这也就是商洛饮食文化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商洛与西安之间就隔着一座秦岭。我到西安工作生活后,感觉到两地的生活状态,文化差异,尤其是交流的障碍,人情的淡漠就像横亘在眼前看不透的一堵厚厚的墙。有时我想,这是不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缘故?还是两地文化差异使然?

我在商洛工作时,出商洛的机会是很少的。本世初期,我因工作关系,就来到了古城西安生活了。工作在西安了,也算来到了省城,各种感觉应该是轻松,愉悦的。但我总觉得到处处是“别扭”,事事不“随心” 。

我刚到机关工作时间不长,遇到了跟随机关同志乘坐飞机到江苏南京学习的机会,学习结束后,又乘坐航班在晚上的10点15分降落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今天晚上有车来接咱们,下飞机后直接去坐车回城。”机关的同志告诉我。

“我姓郑,郑成功的郑,非常高兴来接大家!”我们刚上车,他就开始接近我们了。

“我姓付,‘欲将心事付瑶琴’的付。今天真的是缘分呀,姓郑的开车,姓付的坐。”在已经淡化司机职业的当下,我就不能冒然地称他郑师傅。

“我64年的,你是哪一年生的?”姓郑的同志对郑、付两人遇到同坐一台车上,似乎是有点兴趣了。

“我是62年生的,那你就是郑弟了,我也就是你付哥了。”尽管来西安工作时间不长,善于交流也不是我的短板。

“郑、付两姓在一起工作时候,经常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有这样的事吗?”

“郑弟呀,现在回城里的车比较多,又是晚上,你集中精力开车。我先给你说一个发生在我身边有关郑、付姓的趣事。”

“好呀,你说我听着呢!”

我在商洛卫校任校长期间,有一次到安康开会,正准备在会议上阐述“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的时候,学校就把电话打到会务组,说是我们学校发生了重大安全事件,让我立即赶回学校处理。根据会议安排,我还是把我要讲的内容向大会进行了完整报告后连夜就赶回到学校。

“学校发生这么大的事情,你们校长都不到现场,学校的诚意到哪去了?”家属忿忿然。

“快去把你们付校长叫回来,他不来处理这个事情,担心会造成不必要的后果。”上级组织也派人来到了学校。

“你们让付校长来处理?正校长害怕了吧?是不是在糊弄乡下人!”家属听到是让付校长处理,难以平静。

“我是商洛卫校的付校长,事情的过程我已经知道了,请你们心平气和地说说你们的诉求,我们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到学校后,第一时间与家属协商、沟通。

“付校长说话算数吗?我们要见你们的正校长。”

“他就是我们的正校长。”学校办公室的同志向家属解释。

“我们不与付校长说事情,我们要见正校长!”

面对相持不下的窘境,我坐到家属当中,耐心地对家属说:“我姓付,是学校的正校长,处理这个事情,我说了算。”

“原来是姓付,但不是副校长!”

我妥善处理了学校这个棘手事件后,就在我们学校乃至商州城区就给我留下了“商洛卫校的付校长是正校长,正校长是付校长”的浑名。

华夏文字历经数千年,至春秋战国百余年多头散发,其流变传承已经鲜为人知。就其本源说,华夏文字产生的根基是象形,是表意。

郑弟听我说到“方块字在,华夏文明恒在。”后,立即问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他边开车,我边给与他漫漫地聊起了中国字的相关事。

“《道道经》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中的祸与福两个,是富有哲理的。真是‘熟知其极’呀!”

“说来听听。”

“福” 与“祸”两个字,看似截然不同,其中的天机就暗藏在两个字的结构之中。

“福”、“祸”两字左边是‘示’字旁 ,此为祭祀之意,代表敬天法祖。

这两字的最大不同就在其右边的结构中。

“福”字右边是‘畐’字 ,这“一”指天,“田”指地,“口”指人。天地人三才和谐并合一,就是富足、安康、幸福 。

而“祸” 字右边是‘咼’字 ,其本意是弯曲、歪斜、不正。更为奇妙的是‘畐’字如果发生扭曲变形,就变成了‘咼’字了。这也就是古人造字时,早就暗示了福祸相依、相互转化的道理 。

“福与祸,往往只在一念一行之间呀 。”郑弟也不时地发出了感叹声。

快到西安城内了,我接着这个话题说到:“‘畐’字虽然是富足的象征,但当‘口’字张的太大,欲望太重,超越了‘一’和‘田’的承载能力 ,“福”字的结构会发生实质性扭曲,就变成了“祸”了。因此,福与祸的转变,往往只在一念一行之间。”

这两个字义的相互转化,也向我们昭示了“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的精髓!

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也可以转化为祸,但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变化。不具备足够的条件,是不能转化的。

更为重要的是对立面既然互相转化,也就很难确定事物矛盾的主次方面,比如乒乓球比赛,一球之争,胜也胜得飞快,败也败得迅速,一会儿是这方占绝对优势,一会儿是对方被动应付,你很难知道下一秒钟,那个球会打到什么地方去。正因为如此,才有“其无正”与“人之迷,其日固久”名言。

文字结构中的哲理,简单直白,这也告诉我们“在世间所有的力量中,文化最软,又最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付哥知道乒乓球的道理,那你一定会打乒乓球了。”郑弟听到我说到乒乓球的事,就问我。

“我打了多年的乒乓球了,就是打的不好,看起来你也喜欢这项运动?”

“我们小区有个乒乓球馆,你随后到我们这里来,切磋切磋乒乓球技巧。”

“可以呀,我非常喜欢这项运动,届时一定向郑弟多学习乒乓球技术。”

“郑弟好,明天我去你那向你学习打乒乓球行吗?”

“可以呀,欢迎付哥来打球。”

第二天,我如约来到了郑弟所住小区的乒乓球馆。

来到球馆后,我拿起球拍就打起来了。从我打球的站位到持球,从对球的判断到击球的时间把握,与郑弟相比,都相去甚远。直接的表现就是他是自如地站在台边有节奏,有力度,有弧度的击球,而我却是慌张应付,手忙脚乱。打一阵子后,郑弟非常悠闲地享受打乒乓球带来的乐趣,我却是大汗淋漓的样子。

与郑弟第一次在西安这个地方打乒乓球,无论从对球技的掌握还是对乒乓球器材性能的理解,我的表现只能用“无知者无畏”来形容。

“你用的是什么胶皮?那一款底板?你在商洛经常打的训练球还是带星的比赛用球?”打球的休息时,他问我。

“你说的这些,我都不知道。我只是会拿起拍子把球打到对方的球台上。”我显现出了缺乏乒乓球基本知识的无奈。

“《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郑弟就给我讲了乒乓球器材的标准,乒乓球的质量,乒乓球拍的种类及握拍方法,四种乒乓球胶皮的性能等。这也是我打乒乓球以来,第一次全面听到了有关乒乓球及其器材的知识。

“我在商洛工作时,也打了多年的乒乓球,对你讲的这些知识,我根本就不知道。”听了郑弟讲的内容,我频频点头,内心佩服。

“你在商洛是怎样打乒乓球的?”

接下来,我就给他讲述了我打乒乓球的原因与动机。

我在商洛时,有段时期,因单位事务繁重,工作压力骤然加大,情绪因素经常困扰着我的身心健康。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学校的心理学老师教给我解决工作压力的办法就是打乒乓球。他给我提出的要求是“必须要坚持,否则无益。”

“为什么呀!”我无助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乒乓球运动,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你现在的年龄也比较适合这项运动。一个小小的乒乓球,要打好,其中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对解除压力,释放情绪,提高敏感性,都是有非常好的作用。”学校的老师对乒乓球理论研究的深,可我对乒乓球的皮毛知识都不知道。

郑弟知道了我打球的原因后说:“原来你打打乒乓球的动机是这样的,那我们就从乒乓球的器材,球拍,乒乓球技术等相关知识开始学习。”

“学习乒乓球任何一项技术,都必须做到‘大器免成’,否则你也学习不到,更悟不乒乓球技术的实质要义和技术精髓。”他又向我补充到。

“十分感谢郑弟!”

……。

我们在多次打乒乓球的交流中,郑弟给讲述了很多乒乓球的知识与打球的技术,对打乒乓球,我从此坚信:“求以其道则无不得,为以其时则无不成。”

我们打球的一天上午,商洛一位朋友从专程赶到西安,想对我调到西安工作表示一下庆贺之意。我就对郑弟说:“今天中午与朋友一起聚餐,你对这个地方熟悉,找个有包间的酒馆。”

“没有必要那么的正式吧,随便去一个酒馆,吃个饭就行了。”

“这种安排不行,商洛在饮食方面的讲究非常多。咱们就按商洛的朋友要求办吧。”

这是我第一次在西安由商洛的朋友招待我和西安本地的人。

我们花费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才找了个合适的酒馆,但商洛的朋友还是觉得不满意,最后在一个酒店是否有包间的问题上,又纠结了好长时间。酒馆确定了,又在拉扯谁坐那个座位,点菜要荤蔬搭配,颜色相宜,8凉8热等,为点菜的事,又耽误了不少的时间,真正到了开始吃饭的时候,我和郑弟都已经饿的前心贴到后背了。这次午餐就6位朋友,热菜还没有上桌,就轮流敬酒,然后轮流打通关(商洛习惯的喝酒方法),然后又相互敬酒……。这些程序还没有结束,已经过去了3多多小时了,我和郑弟都已经不知道热菜是什么味道了。

第二次我如约郑弟又在练习乒乓球的间隙,他对上次的聚餐,颇有“微辞。”

“商洛的酒文化,都是这样的吗?”

“我们那天的聚餐,只是商洛饮食习惯的常规习俗,真正到商洛参加朋友的宴席或者比较隆重的招待活动,那复杂的程度并具有当地文化风俗的程序,会让你应接不暇,头晕目眩!”

“如果有机会的话,让我体会体会你们商洛人饮食文化的繁荣与繁琐。”

“你要去体会一下,我当然欢迎,但你的酒量必须足够应付一桌酒席的过程,否则,还是不去的好……。”

商洛这个地方,好客已经成了生活的习惯了,礼尚往来的浓厚情份已经深深根植在了人们的灵魂深处。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时已经越过了好客的“度”了。而饮食习惯的差异只是文化异同的一个方面。要改变这种叫陋习或习惯,并非易事。

从我与郑弟的交谈中,我已经感觉到了关中与商洛之间,尽管只有一座山的阻隔,但文化的撞击还是十分激烈。

我生在商洛,长在商洛,在商洛工作了30多年,深受商洛文化的熏陶。现在来到了西安,让我一时改变商洛的文化习惯,真的是难呀!

我来西安工作已经快一年时间了,但非常不习惯或者说是很难适应这里的风土人情。

究其原因,无非是现在西安城墙的每个垛口都沉静如初,但每块城砖的缝隙里渗出的文化价值,总是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都,已经沉淀起了穿透力超强的文化力了。

“有这么难吗?怎么理解文化的‘度’?”

郑弟给讲了有关文化的知识与概念。

著名管理学家余世维先生在《企业变革与文化》的系列丛书中,描绘了文化的产生与转变:许多许多的历史提炼一些传统,一些传统提炼一点文化。因此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当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到了他的晚年这场文化改革才基本成型,整体历时了10年之久。

“要改变商洛饮食文化,还有那么多的困难与阻力吗?”

“文化的张力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时是超出你我的想象的。”

管理学给组织的定义为:“组织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为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活动规律结合起来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开放系统。”而“人、共同目标、结构载体和管理”构成了组织的要素。人作为文化的单元,不仅受文化熏陶,而且也依一定的文化秉赋相互感通,相互认同。

格格不入的水泥,沙子和碎石,把这三种物质单独放在地面上,没有任何的关联,也看不出它们有多么神奇的作用,但把这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起来,就会形成坚硬的混凝土,若把混凝土再与一定比例的钢筋混合在一起,那就成了建造高楼大厦、坚固桥梁等高大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了。要让这四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并发生 “化学反应”,其中的重要原因除这四种物质自身性质决定以外,钢筋与混凝土之间良好的“粘结力”就是重要因素了。这个“粘结力”就是通常说的“文化力。”

“文化的作用还有这么的神奇!”我渴求地看着郑弟。

“文化的魅力,还有更精彩的实例。”

同为碳元素同素异形体的金刚石和石墨,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导致金刚石是地球上最坚硬的物质,石墨就成了十分柔软的物质。同一种元素,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就会出现天壤之别的“外在表现”。这个现象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相同的人,不同的组合方式,就会出现差异非常大的效果。这也就是不同地域的人具有不同文化属性的原因。

“因此,要改变商洛人的生活文化,难度很大,非要经过多少人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变革,才有可能实现些许改变。”

“你给我讲的这些道理,既好理解,也具有针对性,你从哪儿得到了这么多的知识?”

“我给你推荐孙浩辉先生写的《大秦帝国》这套丛书,你细细品味书中有关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变迁,其中很多故事,对发现问题,开拓视野,仍然有巨大的裨益。”

“我一定要读读这套书。”

为向郑弟学打乒乓球,竞然还能得到诸多文化属性知识的收获。

我按郑弟的推荐,就购买了一套《大秦帝国》丛书共11本,500多万字。得到这部书后,我是“朝于斯,夕于斯”快速读完了这部大书。

“我已经读完了你推荐的书,明天能否打球,我还有几个想不明白的问题,想在打球的休息时请教您。”我把书看完了,但心里的疑惑还没有解决,就想趁学习打球的机会再次请教。

“欢迎,欢迎。”郑弟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他为人处事的风格是不是与长期打乒乓球有关?

“打乒乓球,无论是搓、拉,还是撕、带,上台率是打球的前提,练好基本功最为关键。这就好比盖大楼打地基,地基打得越深、越坚固,才有可能把楼盖得结实。每次打球上台率高了,基本功扎实了,你的乒乓球技术自然就会提高。同时我们每次都要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去击球,只有球拍击球的瞬间才紧张发力。长期练习,逐渐形成最协调、最舒服的击球方式去发力击球,就会大大提高击球的成功率。”

我按这样的办法,打了几个难度比较大的球,在正确动作,彻底放松的基础上,果然上台率和击球的质量明显的提高了。

“要掌握乒乓球技术,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暂时的提高,切不可沾沾自喜。必须坚持打,才有可能在技术层面出现质的变化,但如果没有上台率这个量的积累,说是打了几年的乒乓球,但大部分球没有上台,那对提高技术也是无济于事的。”

“今天打球就到这里了。我从商洛西安后,总是有不明白的问题萦绕在我的左右。”我每次练球结束后,都要向郑弟问几个我不明白的事。

“什么问题?有那么严重吗?”他欣然地向我点头示意,让我说出心中的块磊。

“商洛那个地方,人情味特别浓厚。来到西安后,突然感觉有点“人情薄似秋云”,有些事情,在商洛就是重大的人情往来,但在这里却被熟视无睹了。”我渴求地看着郑弟。

“西安处于关中大地,也是《大秦帝国》中很多故事的发生地,你在读这书中,没有发现解决你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我没有发现这方面内容。”

就这个问题,郑弟在《大秦帝国》中给我找出了答案。

秦国在取得河西大捷后,商鞅来到了商於治所所在地--商南城。他在这里宣布了在商於的“四不”定策:不收赋税,不建府邸,不行治权,不许商於官民以任何形式为他歌功颂德。

商鞅恪守的信条是“各司其事不相扰”的官民关系。他非常厌恶官扰民,更厌恶民扰官。在商鞅看来,官员法外滋事就是官扰民。民众歌功颂德额外进献法外求助,就是民扰官。官扰民为害一方,民扰官却是为害天下。官民不相扰,才是一个法治成熟的良好状态。这种行为主张在秦国产生了深远大的影响,也为秦国统一六国树立了坚实的法治政风。

从商鞅建立的互不相扰的文化开始,一直传承、滋养着关中大地。关中这个地方不是人情淡漠,实则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文化命题。

郑弟还是为我从历史根源上找到了两地对“礼尚往来”不同理解与态度的文化滥觞了。

“还有一件事,是我到西安工作后,见到的颠覆我对人性认识的一件事。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好多年了,但我一直想不明白其中的原因。”郑弟是我到西安后,认识的最好朋友,心里有啥事,就爱对他说。

“什么事呀?困扰你那么多年?”他也显出了点吃惊的表情。

事情是这样的。

我们机关有位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取得了西安知名高校的硕士学位的同志,具有这样学历的人,是当时省级统战系统中独一无二的。随后她把儿子送到国外读高中、大学,她爱人也随着儿子在国外陪读、工作。2018年5月中旬,她突然患重病住进医院抢救,其爱人得知情况后,在没有到达医院的前提下,即刻通知医院主管医生放弃治疗,其儿子从国外回到西安后,不仅没有在第一时间去医院看望生命垂危的母亲,而且在我们机关为其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带头鼓掌。

“我在商洛,在西安,参加了很多次送亲朋好友的遗体告别仪式,其仪式或简单或复杂,都是程序性的过程。在我参加的这些活动中,大家都是肃穆、哀婉、沉痛。但在关中见到唯一一次在这样的氛围下鼓掌的,并且是她亲生儿子在鼓掌。这是文化的差异还是我对这个事情过于敏感?”我直直地看着郑弟。

“在其母亲遗体告别仪式上鼓掌,我理解他是用非悲伤的礼仪表达对逝者的敬意、感谢或对其一生成就的肯定,核心是‘致敬’而非‘欢庆’,这与传统哭泣哀悼形成情感表达的较大差异而已。”郑弟的这个观点,我从内心是不能苟同的。

他看到我一脸的迷茫,继续说到:“这个孩子长期在国外生活,看问题和处理事情的格局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随着‘生命庆典’、‘ 尊严告别’等现代丧葬观念的逐步兴起,我们用老眼光是无法判断这个事情的对不与对。”

“这与人的格局有什么关系?”

“格局就是高度,我们能站在秦岭的高度上,去洞察事物的本质,这就是格局。这个孩子长期在国外生活,其价值观是不是也发生的变化?!”郑弟就是有文化呀。

“赢政在统一六国后,立即推进‘书同文’的繁重工作,在确定以隶书体全面勘定七国文字后,就要广泛招揽有志之士的加入。当时有人给赢政推荐了一位‘才具赫赫,只是秉性乖张,对秦政多有非议之人’。赢政听后哈哈大笑说,‘只要他愿意为天下做事,朕亲自见他听他骂,又有何妨?’赢政对攻讦之人的胸怀,就是格局呀。”

“人的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生活琐碎中沉沦。”

“商洛人引以骄傲的甪里先生周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这四位老生也参加了秦国统一文字的工作,这在商洛是家喻户晓的事。”郑弟说到秦国统一文字的事,我也就情不自禁地附合着。

“我还想请教你一个问题。”

“不客气,心里有想说的话,我们就共同探讨。”

“我来西安工作后,突然感觉到城市确实是大了,但人与人的沟通的就少了很多, 特别是交到郑弟这样的挚友就更稀缺了,是不是像有句俗语说的那样‘城市越大,交流越少’?”我向郑弟就直接抛出了问题。

“人与人的交往,与城市的大小没有直接关联。任何人的感情交融,都是双向奔赴才能持久并在交往中,双方都感觉到轻松与愉悦,情谊更加笃深。这也就是所谓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道理。一方的单独付出,注定是虚空、乏味的。”他向我娓娓道来这些道理时,显得轻松自如。

“你读《大秦帝国》时,看到李斯与尉缭子之间的故事了吗?”他问我这个故事的情节,我感觉到是看过了,但确实是没有一点印象。

“我给说说李斯与尉缭的不期相遇的故事,你就明白在大城市如何看待朋友关系了。”

战国时的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其父其兄相继离开了他。他母亲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仍然要求聪明好学的李斯必须掌握识文断字的本领。他在悟到“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处耳。”的道理后,就拜在旬子门下,开始钻研“帝王之术。”四年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他在回到阔别四年上蔡的过程中,李斯在驿站的茅厕里擦洗时,发现地方有一堆“书卷”,他就在译站里一直等到来人领取。随后才知道这堆“书卷”就是卷册的《尉缭子》。10后,已经是秦国长史的李斯在咸阳又见到从魏国来的尉缭和经过了尉氏四代人编成的《尉缭子》,从此两人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勠力同心。尉缭还为秦国制定了“将一天下,文武并重”的八字方略,从而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框架。

朋友之间的交往,靠一步步发现起来的,真正能建立起深厚友谊的,是相互之间的人格异同、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

“我们不仅是练习打乒乓球,还要在打球的过程中,探寻打乒乓球中的人生哲理与乒乓文化。这样我们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认知水平。”

“打乒乓球不就是一项体育活动,里面还有这么深奥的道理。”

“这就取决于你对能否在简单事物里面看到本质。唐代六祖惠能高僧,三岁丧父,家境艰贫,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竞然能悟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至理名言。”

我们经常在打球时,把下旋球搓成上旋球后一击制胜的战术,就是非常好的例证。怎么改变思路,获得人生的价值,在打球的过程中,应该是能体会到了。

高洁者独行,人俗者合众。

打乒乓球还有获得知识与做人做事的道理,你这个郑弟呀,不简单。

“打乒乓球的技术非常多,你的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了,自然而然就会实现打球的自身价值。”郑弟又给讲打球与未知的道理。

“如何才能实现在技术提高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他直截了当向我讲到。

“乒乓球有其独到的理论,需要去认真的研读。只有把这些知识真正的悟到了并且在实战中,能够自如地应有,那才是你的技术。”这就是打乒乓球的圭臬呀。

我一直用北大首任校长严复说的话,时时在提醒自己。“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人生没有白读的书,你走过的路,你读过的书,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认知,悄悄帮你擦去脸上的无知和肤浅。书便宜,但知识不廉价,读书不一定功成名就,不一定让你锦绣前程,但它能让你:说话有德,做事有余,出言有尺,嬉闹有度!”

“我从内心已经接受了你这位好朋友了。”对郑的学识与远见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打乒乓球,看似你来我往,一推一挡之间,都包含着非常深的情谊。特别是要尊重对方,尊重球技,真实打球,”

“人常说两人能够长期交往的关键是‘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这是不是人与人交往的密码。”我问他。

“你说的这句话,流行很广。但我认为,两人交往中,真诚与守住,最为重要。”

“阿?”

郑弟看到了我的不解,又给讲故事,阐述已见。

有一天的晚上,赵雍在梦中梦见了一位漂亮的草源姑娘叫吴娃,随后也就成了他第二任夫人。吴娃从草源来到赵国时还带了一位侍女,在赵雍困在沙丘宫的时候,身边的人都走了,同时宫内的人也只许出不能进。在这种情况下,这位侍女不弃不离,赵雍问她为啥不起,她说我已经答应吴娃了,任何时候不能离开您。并说到我们“牧人就是这样,说一无句算一句,刻在心里。不像王室刻在竹片上了。”赵雍说到;“王室们有竹片儿,怕人说话不算数,要刻在竹片上。到头来,该忘的都忘了。牧人们没有竹片儿,只有刻在心里了,当忘之时,却是念念不忘。”

“这就是做人交朋友的最底原则。切忌‘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我是在黑夜里遇到的郑弟,但他却是我迷惑中的一束亮光。

我俩打乒乓球时每次的哲学对话,都是对我敏感心灵的疗愈,更是我得到了从商洛到关中的精神突围。

写到此时,我突然就想起了,明年上半年西十高铁就要开通了,届时,商洛到西安的时间只需要半个小时,两地的距离没有变,但通达两地的时间大大缩短。这样,我完全相信商洛文化绝对不再是一条僵直的黑线,肯定会在所有的文化生活中,注入关中文化的因素,得到关中文化的营养。让秦岭深处的这片土地,重新呈现丰富的“生活”。

我有郑弟的相助,球技定会提高,心胸更开阔,我遇郑弟,人生足矣。

(2025年10月5日于西安南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