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付志国的头像

付志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31
分享

麻阳印象:在乡土深处与文化对话

湘西的山水总是带着几分神秘,麻阳更是如此。这个藏在武陵山脉褶皱里的小城,初看并不惊艳,却像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我来时正值梅雨季节,雾气在山间游走,将吊脚楼、古渡口、盘瓠庙都笼在薄纱里,恍若置身远古神话之中。

锦江水清得能数清河底的卵石,老船公撑竹筏而过,筏尾站着几只鱼鹰。岸边的妇人一边捶打衣物,一边唱着苗歌,歌声被水声揉碎了,散作满河星光。这便是麻阳给我的第一印象——时光在这里似乎流淌得格外缓慢,现代文明的喧嚣被群山过滤,只留下最本真的生活脉动。

盘瓠文化研究会的负责人老张是土生土长的麻阳人,他邀我在临江的茶楼小坐。"别看麻阳地方小,"他指着窗外,"这里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每一个石头都会讲故事。"茶是本地特产的黄金茶,佐茶的是腌制的子姜和柑橘皮,酸甜中带着微辛,像极了麻阳文化的味道。

说起盘瓠传说,老张的眼睛亮了起来:"盘瓠不是简单的图腾崇拜,而是我们苗族人的生命观、宇宙观。你看——"他指向江面,恰见一叶龙舟划过,舟首的盘瓠雕像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在我们看来,盘瓠既是祖先,也是守护神,更是连接天地万物的媒介。"

午后随他走访盘瓠古庙。庙不大,香火却旺得惊人。九十岁的守庙人正在给来访的孩子们讲故事,说的是盘瓠如何教先人识百草、治百病。"盘瓠王最厉害的不是神力,是智慧。"老人颤巍巍地指庙墙上的壁画,"他教会我们顺应自然,与万物共生。"

恰逢"龙舟节",我有幸见识了麻阳最鲜活的一面。这个延续整个五月的节日,实则是盘瓠文化的全景展示。

最震撼的是龙舟赛。与其他地方不同,麻阳的龙舟赛是献给盘瓠的祭典。十二条龙舟在锦江上一字排开,舟首都雕刻着精美的盘瓠像。令我惊讶的是,划桨手中不乏从外地赶回的游子。一位在深圳打工五年的汉子抹着汗水说:"每年这个时候,就像有根绳子拽着我回来。这一桨划下去,心里就踏实了。"

锣鼓震天,呐喊如雷。龙舟破浪前行,水花在阳光下幻化成虹。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什么叫"文化的现场感"——这不是表演,不是作秀,而是一种源自血脉的觉醒,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共振。

作家焦玫的"文学之家"设在百年吊脚楼里。墙上挂满麻阳农民画,色彩奔放得令人心惊:靛蓝的群山,金黄的稻田,绯红的落日,还有哪些面目模糊却肢体语言丰富的人物。"这些画看起来夸张,"焦玫说,"但画的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苗家人看世界,本来就带着神话的色彩。"

他组织的工作坊正在讨论如何书写麻阳。参与者从十六岁的中学生到八十二岁的退休老师,每个人都在用笔捕捉自己眼中的故乡。老教师用毛笔写下:"文化如锦江水,看似平静,底下激流涌动。"中学生记录下祖母的饮食口诀:"春食蕨,夏食菌,秋食果,冬食根。"

最打动我的是一位返乡青年写的《阿婆的茶壶》:"这把锡茶壶煮过民国战火,熬过文革风云,现在每天还在咕嘟咕嘟地响。阿婆说壶里煮的是时光,我说壶里煮的是麻阳人的魂。"

夜幕降临时,我目睹了神秘的"车七姑娘"仪式。傩法师都是七八十岁的长者,他们戴着狰狞的面具,摇着铜铃,吟唱古老的祈词。在现代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这样的场景既珍贵又脆弱,像一场随时会醒的梦。

"很多人说这是迷信,"焦玫轻声说,"但对麻阳人来说,这是与祖先对话的方式。你看那些老人的眼睛,那里有我们看不懂的虔诚。"

他告诉我一个有趣的现象:近十年来,麻阳外出务工的人口比例在湘西最低,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为什么?"我问。她指着远处灯火阑珊的村落:"因为这里有根啊。我们通过文字,通过艺术,让年轻人明白:故乡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另一种可能的生活。"

在县文化馆,我看到了系统的麻阳文化研究。展示了一份跨越三十年的田野调查,显示麻阳文化具有惊人的延续性。"最重要的是文化自觉,"县文化馆原馆长黄军说:"从盘瓠信仰到养生习俗,从饮食体系到社会结构,麻阳人一直在有意识地传承自己的文化。"

他特别提到麻阳的长寿现象。"百岁老人在这里不算稀奇,他们大多终身劳动,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文化,其实就是最好的养生秘方。"

我忽然明白焦玫等作家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记录这些民俗。在麻阳,文化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命之河。每个老人都是一部活着的百科全书,每项习俗都是文化密码的载体。

离开前,我拜访了101岁的龙奶奶。她正在院子里翻晒橘皮,动作缓慢却极有章法。"长寿的秘诀?"她笑着露出仅剩的三颗牙,"就是活着呗。早上看太阳出来,晚上看星星眨眼,天天都有新鲜事。"

她邀我共进晚餐:一小碗荞麦粥,一碟清炒时蔬,几片自制腊肉。餐毕,她唱起古老的苗歌:"盘瓠王啊赐我寿,锦江水啊养我身,青山不老我不老......"歌声苍老却清澈,在吊脚楼间回荡,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麻阳的文化自觉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里,时间不是文化的敌人,而是盟友;传统不是枷锁,而是创新的源泉。

归途经过锦江大桥,见一群老人正在放灯。纸扎的寿灯顺流而下,如星河落九天。放灯的老人说,这是为游子祈福,愿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记得麻阳的根。

江风拂面,带来远山柑橘花的清香。我想起焦玫说过的话:"我们写作,就是为了让文化生生不息。文字就像这些寿灯,顺着时光的河流漂向未来。"

是啊,麻阳人用生命书写着文化的传奇,而作家们用文字传承着生命的智慧。在这里,文化自觉不是口号,而是生活方式;乡土情怀不是感伤,而是面向未来的生存智慧。

车行渐远,麻阳的灯火隐入群山。但我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之歌仍在继续传唱。那些皱纹里的故事,民俗中的智慧,山水间的灵气,正通过文字、通过记忆、通过生生不息的传承,流向更远的远方。

麻阳印象最深之处,在于它让你明白:文化不是外在的装饰,而是内在的呼吸;传统不是过去的遗产,而是未来的种子。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一声苗歌都是文化的脉搏,每一场祭祀都是历史的回响,每一个老人都是一座活的博物馆。

文学何为?在麻阳,我找到了最本真的答案:为文化的生生不息,为乡土的生生不息,为人的生生不息。而这生生不息的奥秘,就藏在每一个麻阳人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藏在锦江的每一朵浪花中,藏在武陵山的每一缕云雾里。

这就是麻阳——一个让文化扎根乡土,让乡土滋养文化的神奇之地。在这里,过去与未来对话,传统与创新共舞,人与自然共生。而这,或许正是现代人一直在寻找的精神家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