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剑维的头像

高剑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4
分享

歌声飘满车厢

车门开启,晨风裹挟着泥土湿濡的微腥,卷涌而入,拂醒了惺忪睡眼。

2024—2025年长春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项目培训班的学员们,将车厢填得满满当当。不知何处,一缕女声悄然浮起,起初极轻,怯怯地,仿佛怕惊落了叶尖的朝露,只柔柔地在耳畔萦回。

渐渐地,那歌声便如饱蕴春水的溪流,漫过了河床,蜿蜒着、涨溢着,终于浸润了整个车厢——这钢铁躯壳,倏忽化作田野间又一方丰沃的土壤,任由歌声在其间拔节生长。中年大嫂引吭唱起古老的山歌调子,忘情处,声音嘹亮;中青年男女笑意盈盈,以响亮的节拍应和着。歌声、笑语、击掌声、喝彩声,便在车顶与座椅间穿梭、碰撞、蹦跳,恰似一群透明的野蜂,在阳光泼洒的花丛里恣意翻飞,酿着无形的蜜。

当喧嚣升至沸点,我抬眼望向窗外:列车正疾驰于无垠的金色海洋之间。稻粱谦卑地垂下沉甸甸的头颅,风过处,金色的波涛层层叠叠涌起,连绵起伏,浩荡如海——那翻涌的穗浪深处,仿佛也跃动着无数无声的旋律,在粼粼波光里打着旋儿,与车厢内的欢歌遥相唱和。

这满溢车厢的歌声,恰似一股无形的春潮,漫过阡陌纵横的田畴,向着广袤的人间无声浸润。它让我想起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所言:"音乐是灵魂的数学。"这自发的歌唱,不正是生命最本真的几何学吗?每一个音符都是心灵的坐标,每一段旋律都是情感的轨迹,在车厢这个临时的宇宙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联结。

这歌声超越了简单的娱乐,它是存在本身的显现。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而对农民而言,歌声或许比语言更接近存在的本质——它不需要逻辑的框架,不依赖概念的堆砌,直接从土地里生长出来,像麦穗一样自然垂首,像溪流一样自由奔涌。当大嫂唱起山歌时,她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用整个生命回应大地的呼唤;当青年们应和时,他们不是在模仿,而是在延续一种比个体更宏大的生命韵律。

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中写道:"音乐是人类最后的乌托邦。"此刻的车厢里,这个乌托邦正在生成。没有舞台,没有观众,只有生命与生命的共鸣。这歌声消弭了现代性带来的异化,让每个人重新成为完整的、未被分割的"人"。在机械复制的时代里,这样自发的、集体的歌唱,不正是对本真性的最后坚守吗?

大巴车向前,驶向熹微中孕育着无限可能的远方;而那蓬勃的歌声,却仿佛已在每个人的心田深深扎下根须,悄然萌蘖——它本就是泥土酿就的醇浆,在拙朴的陶瓮里,汩汩流出生命的甘泉。这歌声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全部记忆:春种时的期盼,夏耘时的艰辛,秋收时的喜悦,冬藏时的沉思。它是时间的容器,将四季的轮回、生命的更迭都压缩在这短短的车程里。

车窗外,稻田无尽,翻涌着金色韵律的海洋;而车厢之内,这蓬勃回荡的歌声,岂非又是一季沉甸甸的金黄,正在灵魂的田野里,等待收割?这收获不仅是粮食的丰收,更是精神的丰盈。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这样的歌声提醒我们:最珍贵的财富,或许就藏在这看似平常的相聚里,在这无需修饰的歌唱中,在这土地给予的最朴素的馈赠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