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管成林的头像

管成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8
分享

新集街,母亲一生牵挂的地方(散文)

1、

母亲姓洪,年轻时起到60多岁,在新集街生活了40多年。

先是在新集缝纫社做师傅,后来缝纫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垮掉,她又自己开门市,做乡工。并在这里把我们兄妹养大,送我们上学念书,帮我们安排工作、成家、带孙子。

她在新集街的大半辈子,构成她人生的主线,也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新集街,她几乎认识周边一代又一代的所有人,这些人同样也没有人不认识她。

之前,由于我大姨妈一家喊她细舅,新集街的一些人也都跟着这样喊她。久

而久之,细舅成为她的专属名称,新集街和周边的许许多多人,一口一声喊她的也是细舅。直到后来她年事渐高,一些人们觉得不妥,才改口喊她洪婆婆或洪师傅。

由此可见,大家对她是尊敬的,她在大家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她年复一年地辛勤忙碌在新集这片土地上,多少年来,她早已成为新集人们心目中一个鲜明的印记。

后来,外来的成品衣服给了本地缝纫业以冲击,她的门市活少了,加之年事渐高,乡工跑不动,在新集安身立命的缝纫生计,难以为继。正好我们兄妹的生活都已安定,不愿她独自待在新集街,她辛苦打拼几十年,该和儿女们在一起,享享晚年的清闲了。

我在与她经过无数次沟通和反复做工作之后,一个周末的日子,由我出面,把她接到离新集街60公里的阳逻,住进我家,然后,兄妹们时不时接她过去住上一段。只是她在谁家都住不了几天,习惯住在我家。这以后,我为她单独安排一个一楼的宽大房间,作为她的安身之所。从此,她一直住在我家,一住20多年。

她在我家,有多个好处。我家门前一天到晚有太阳;门口也宽敞;住在一楼,不用她上楼下楼;我家位于阳逻黄金地段500米中端,集中了阳逻的电信、移动、医院、银行、保险、菜场、肯德基、麦当劳、商业街、休闲广场和各大购物中心,她出门逛街购物都非常方便;我家住的人员不多,孩子们大多都不在家,家里也就是她和我,以及我老婆;我老婆每天都忙,很少在家,对她非常尊敬,同时我老婆还是个豁达的人,什么事由她当家作主,说了算,从来没有和她拌过半句嘴,红过脸,更不用说吵过一句半句;我家前后排有几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婆婆,大家有事没事都可以来我家门前晒太阳、陪她聊家长里短......

以后,每天的日子在过,她似乎安下心来,适应了阳逻这边和我们住在一起的生活。

2、

母亲住在我家,每天帮我们做点家务,上街转转,和邻居婆婆们晒晒太阳,聊聊天,看起来她习惯了在我这里的生活。

可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她的心里始终没有放下新集街。

有时晚上我和老婆都回到家里,和她闲聊时,她总会把话题扯到新集街。说不知道街上某某家的房子盖好了没有?某某家儿子的亲事说成了没有?街坊陶婆婆生病了没有......

我懂得她对于新集街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那里的一草一木,每家每户,都有她无尽的牵挂。

为了给她满足,有时周末有空,我会送她回新集一趟。往往这个时候,她格外开心。

回到新集街,她会第一时间出门,去解解她心里的牵挂,也向街上的人们宣示她已回来。

很快,随着她返回家中,注定有一群人跟了进来。也许大家有些日子没有见到她,也一样想念,希望和她见一见,聊一聊。

母亲想要的可能正是这个效果。等人们坐定,她会眉飞色舞地讲述她在阳逻看到遇到的种种。那个时候,母亲简直像个传教士,讲的很仔细,很认真。有时记不起来,还要问问我,巴不得心里装满的所有事所有心情,连同自己的心都掏給大家。

然后,人们离去,她还会送了又送,一副恋恋不舍的神情。

回过新集街以后,再来到我这里,她的心里似乎才有了一份安静,可以打住几天不念叨新集街。

3、

有一天,母亲告诉我,我家附近小区住着一户新集的人,不是新集街上的,是新集街旁边陈家寨的。她还说,在她之前经常上街的途中,已经遇到好几个新集人,有新集街的,也有新集街附近一些村子的。

言语之中,她有着难言的兴奋。

我知道,她这是身在异乡作异客,遇见故乡人,自然形成的亲切感。说明她尽管住在阳逻,却始终有一种客居的心情,并没有像一些老人,住上一段,很快就融入当前居住的这座城市。新集街,在她心里的分量很重很重,那里有她的家,有一大批亲戚、故人、客户和熟悉的一切,那里才是她真正安放心灵的栖身地。至少,她的一生,永远都放不下新集街的这份情怀。

只是我有些不解,她每次上街,无非就是买菜、购物,都是来去匆匆,何况她还是文盲一个,何以知道阳逻街上有谁是新集人?她是如何认识他们的?

母亲听完我的疑惑,马上说,新集的人,我基本都认识,即使多少年没见面,影子还在那里,我一看就能认出来。另外,有些小伢人大十八变,我认不出来,可他们认识我,在街上看到我,都主动跟我打招呼,我就也认识了他们。

母亲这么一说,我明白了。是啊,母亲几十年在新集走乡串户做乡工,像梳子篦子一样无数次走进新集千家万户,她在新集人们心目中扎下根,是情理之中的事。何况,她还是新集出名的大善人,出手帮助过不少人、不少家庭,他们及其子孙,记得她,更是种进了他们心里的感恩。

关于母亲在新集所做的一些善事,我曾经写过一个帖子,被武汉市新洲区收录进《漫话新洲》一书。

4、

这个帖子的题目是:50年前,母亲的善举。

原文如下:

"近日去乡下,在一太婆家闲聊。当她得知我的身份后,马上喊来她10多岁的孙子,一定要给我行叩拜之礼。我不明原委,连忙趋避。

太婆执意将我拦住,硬是要我接受她孙子的叩拜。

原来,50年前,我母亲的一段善举,救助了她的全家。这份恩情,她至今感念不忘。

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天,我做裁缝的母亲,去她所在村子出乡工。她特地赶去雇主家,找到我母亲。

她眼泪汪汪地坐在母亲跟前:“细舅啊!”

母亲是随她大姐来新集街做裁缝,大姐一家都喊母亲为细舅,不知为何,以后全新集街、周边乡村、所有认识母亲的人,都称呼母亲为细舅。此刻她也这样来喊。

她接着说:“今天你看到我,下次你来就再看我不到了。”

母亲一惊:“为什么?”

她一声哀叹:“家里已经两天没米了,一家五口人都饿的不得了。湾里差不多天天有人饿死,大概再过两三天,我一家人也是死路一条。家里人除我还在地上,他们都倒在床上了。”

母亲赶紧停下手中的活:“不能找人借点米吗?”

“哪里有米能借啊?各家都差不多。”她眼中露出绝望神情。

“那怎么办呢?哎,返乡粮都吃完了?”母亲关切地询问。

“返乡粮买了一点,还有600多斤没钱买。”

“借啊,借钱去买唦。”

“我家这样穷,人都快要死,谁还肯借钱给我们?只有等死算了。”

母亲急了:“那怎么行。这样吧,我手里有1块多钱,你赶快先拿去买点米回来,应应急。然后,明天到我家里去,我家里还有十几块钱,另外我再帮你借些钱,你去把米都买回。一家人的命要紧啊。”

她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语音哽咽:“细舅啊,你真是活菩萨,是我一家的救命恩人!”说罢,对着母亲,倒身接连磕头。

母亲连忙扶起她:“快别这样,你这是要救命的事,我有一分钱就该帮你,没钱也该一起想办法。”

“我和你平时没打什么交道,我认识你,你可能和我只是面熟。你这么肯救我一家,我一家人一生都会记住你的大恩大德的。”

母亲把身上仅有的1.7元钱都塞给她,叫她赶紧去买米。并说:“明天一定去我家把钱拿上,把米都买回来。不过,买回的米一下吃不完,如果有人找你借,你应该也借点给别人。大家都难,互相帮一帮,难,就好了。”

第二天,她真的去我家从母亲手里拿走几十元钱,把600多斤米都买回,也前前后后借出200多斤米给湾里人。她一家人得救了,湾里几家人也沾了她家的光。

她对我说:“后来,你母亲的钱,我都还了。但她当时的那份大恩大德,我一直欠着的,这一生,我都还不尽。没有你母亲,我这一家早就家破人亡,断子绝孙。你说我还得完你母亲的情吗?”

她停了停接着又说:“今天遇到你,我真的好高兴。叫我孙子给你磕几个头算什么啊,完全应该。你回去请一定代我全家对你母亲说,我一家人都一直记着她的。”

她又说:“你母亲是我们这里有名的大好人、活菩萨。你可能不晓得,她做了好多好多善事,帮了好多好多人。

隔壁湾里姓曹的,他爹爹那年去榨房打油,挑油回家时,路上泥泞,他一不小心,人滑倒在路上,两桶油都泼到岩下,这是当时他一家人准备拿去换钱买米的救命油,一气之下,他第二天就一命归西。他家里很穷,买棺材的钱都没有,是你母亲拿钱帮他家安葬的。

后来你母亲特地自己掏钱叫铜匠打了两个小油鼓,送给榨房,叫榨房专门借给来打油的人挑油回家用。从此,再没人泼油了。”

她又说:“一个老婆婆想吃云片糕,她儿子长期不管她,不买给她吃。她就整天想这云片糕,后来想得没有办法,自己慢慢摸着去街上的糕点房,想去讨点吃。没想在半路上把腿摔断了,她儿子还是不管,是你母亲听说后连忙把云片糕买去喂给她吃,又每天去看她,照料她。”

“那年遭遇洪水,我们这里都淹成一片汪洋,街上和所有村子的人全都出外逃命,是你母亲把100多人领到你外婆湾里躲避洪水,又安排到各家住下,招待吃喝,一住10多天,救了这100多人的命啊。”

“还有好多好多事情。你母亲在我们这里,可以说,欠她的情、感念她的人太多。而且你母亲帮过的所有人,大都和她非亲非故,甚至一点关系都没有,你母亲都愿意去帮。我当时找她,就是想到她来我们湾出乡工,是我一家的救星到了,只有她会救我一家。”

“你母亲应该快80岁了,她身体好吗?”

我一直沉浸在她的讲述中,见她突然问起母亲,连忙说:“是,到农历5月16满78岁,她身体还比较好。”

“好啊,善人有善报,老天绝对会回报她。”

回到家里,看着母亲依然里里外外忙碌的身影,一种感动之情油然而生。原来母亲虽然一辈子没有念过书,一直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但她不凡,她有一颗博大情怀,有特别善良的崇高境界,她完全够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女人。

相形之下,自己有过多少善举,有多少人在历经几十年岁月的荡涤后依然牢牢记住自己?自己是不是太渺小?!

有这样的母亲,是自己和自己全家的幸运、福音!

祝她老人家好人好报,健康长寿!"

5、

母亲对于新集街的牵挂,不是一般言语所能描述的。她虽然在我这里一住20多年,可新集街的许多事她随时都在关注,时隔不久,都会找各种理由回到新集街去住上一天两天。

有时她会说,某某家的老人要她回去做乡工;某某家的孩子出生了,要请她做毛头的衣服;某某家办喜事,她得回去送份子钱;张婆婆、李婆婆、陶婆婆生病了,她得回去看看;家里许久没住人,她要回家把东西翻晒翻晒......

我知道,她是放不下新集街那一方热土和那里的众多乡亲街邻,对那里的一切都有着浓郁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

为了转移她的心情,我曾利用自己的假期,经常带她外出走走。她一生没有坐过火车,没有出过省,我就带她去湖南岳阳,给她买了来回的卧铺,让她坐了火车卧铺,出了省;又曾带她去武汉,去黄石,去鄂州、去黄州,去看阳逻长江大桥通车典礼......

2015年夏天,一场连绵十多天铺天盖地的雷暴雨,强袭全新洲,新集街也在所难免,成为这场雷暴雨的重灾区之一。新集街的街坊打来电话,我家的房子,没有经受住灾难的摧毁,屋顶连同下面的墙,塌倒了,整个家一片狼藉。

母亲得知消息,如雷轰顶。等我们晚上回到家里,她依然呆坐在自己房间。听邻居们说,她一天都没进食,没有说一句话。

我和老婆连忙安慰她,不就是个土砖房子吗,40多年了,也到了垮的时候,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给你再盖不就得了,不要太难过,折磨自己。

我们的话,对于母亲来说,是轻飘飘的,这是她在父亲去世后没日没夜辛勤干缝纫多年才好不容易盖起来的,是她在新集街几十年安身立命的所在之地,也是她自己的家,是她想象中以后谁都不管她的最后退守的窝,虽然仅仅是个土砖房子,那可是她的命根子啊。她对新集街难分难舍,也与这所房子不无极大关系。在她心里,儿女这里,只是临时住所,这所房子才是她自己唯一的家。她的内心深处是孤独的,这房子是她真正的依靠和归属。所以我们无论怎样说,她依然痛心疾首,郁郁寡欢。她可能还想到,她是再无力盖房子了,我们都有自己的房子,日子也都过的紧巴,很可能不会再去管新集街她的房子了。

我们其实知道她对于这所房子的感情,尽管此时她已83岁,以后我们也不会让她回到新集街独住,新集街有没有房子对于她来说,并无实际意义。但老人的心深沉似海,遇到切肤的事,必然会联想到许许多多,为了给她一份真实的安慰,我们兄弟三人出资,由妹妹负责现场施工管理,在暴雨过后的一个月,就为她在原址建起了新房。

9月份,我们兄妹一起送她回新集街看新房,她的脸上终于由阴转晴。这所新房,不锈钢大门、铝合金窗户、红砖红瓦、水泥地面、高大的墙体、材料全新、瓷砖灶台、水电已通、宽敞向阳的门前也都铺了厚厚的水泥,与以前的旧房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

母亲回到新集街,依然是引来一群街坊邻居,大家围坐在她的身边,一个劲地夸她有福气,老了还建了这么好的房子。那天她算是一天都是话不绝口,喜笑颜开。

返回阳逻我家后,她依然时不时在念叨着,等有空了,要回新集街住上一阵,好好享受一下新房子。

可是老天无情,从当年11月起,她就一病不起,到2016年2月28日,正月二十一凌晨,她撒手人寰,驾鹤归去了,享年84岁。临终之前,她仍然一再牵挂着新集街,希望了解新集街这样那样的事和许多人。

送她骨灰回我老家管家寨安葬的途中,我们兄妹知道她对于新集街的心愿未了,便从新洲火葬场绕道新集街,由新集街西头进去,到她的新房,再到新集街正街,东头,在新集街转了一整圈,算是让她对新集街做一次最后的告别,也让她安心归去。

没有想到的是,当新集街的人们得知她的魂灵归来,从西头到正街到街的东头,一批批的人们都自发的一一走出家门,默默来到她的遗像前上香、烧纸钱、叩头,有的还嚎啕大哭,长跪不起......

这无比感人的一幕,让新集街的许多人都沉浸在一片泪眼中,我们兄妹更是在连声不断的谢谢里涕泪纵横。我们深知,这是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新集街的最后辞行,更是新集街人们对于母亲发自内心的深情纪念。

母亲,虽然您离开我们多年,可您的音容笑貌,您为我们的付出,您对新集街和新集街周边人们的深情,我们会永远记住,也会在为您骄傲和感动中,以您为榜样,做好自己,把未来的路走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