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山与东江源的深情守望
杨立谦/文
山以脊梁托起星辰,水以血脉喂养人间。
水以舌尖丈量大地,山用年轮镌刻誓言。
——当三百山的第一滴晨露化作水滴,融进东江源的山涧,大地便在岩层与浪花间,写下了永恒的生态诗行。时光便在岩层与叶脉间,刻下了千万年的守望契约。
在赣粤交界的苍茫群山中,三百山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安远大地。它不仅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教育示范基地,更藏着一个牵动千万人命运的秘密——这里是东江之源。当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岫,山涧清泉便从花岗岩缝隙中苏醒,汇成溪流,一路向南。这水穿越安远的竹影松风,掠过定南的梯田古驿,在和平与龙川的河谷间舒展身姿,奔流进河源、惠州、深圳的怀抱,最终流进香港维多利亚港畔,润泽香港的万家灯火。这泓碧水便成了连接赣粤港三地血脉相连的脐带,将“同饮一江水”的深情刻进岁月的长卷。
一脉碧水自云岫深处涌出,穿岩越壑,奔涌千里,将赣南的草木呼吸化作粤港的万家灯火,将安远的山魂水魄凝成港岛的晨钟暮鼓。这水,是两岸血脉共融的脐带,是中华版图上蜿蜒的诗行,是历史长河中奔涌的赤诚。
——题记
讲述中国的山水故事
在赣南的版图上,三百山与东江源的相遇,是大地写给生命的一封情书。
山是凝固的浪涛,以花岗岩的骨骼撑起云天的重量;水是流动的岩浆,用透明的心跳冲刷出岁月的沟壑。当晨光刺破雾海,山巅的松针便抖落露珠,化作东江源的千万双眼睛,凝视着人间对自然的每一次呼吸;当暮色浸染溪涧,水中的鹅卵石便记住了波纹,成为三百山的千万枚指纹,镌刻着大地对生命的每一声承诺。
这里的每一片苔藓都是山写给水的密语,每一尾游鱼都是水回给山的诗行。
三百山的山窝里,藏着东江源最原始的胎动——那是冰川退却时,岩石与溪流碰撞出的第一声啼哭,是客家先民对着溪水梳洗时,遗落在浪花里的第一支山歌;东江源的脉搏中,奔涌着三百山最深沉的眷恋——那是红豆杉年轮里封存的雨季,是玻璃栈道下翻涌的云海中,依然能听见的伐木声消逝后的寂静。它们无需誓言,因为山与水的守望,本就是宇宙最初的秩序:山以巍峨为水筑巢,水以柔情为山梳妆。
我沿着登山步道拾级而上,触摸到的不仅是玄武岩的粗粝,更是时间被水滴穿透的温柔;当我俯身掬一捧山泉,饮下的不仅是H₂O的纯净,更是岩层与浪花千年对话的余温。那些被炸药惊醒的岩鸽,终在生态廊道里重筑爱巢;那些因采砂浑浊的溪流,又在禁渔令下重现石斑鱼的银鳞。山与水的叙事从未中断,人类,终于从征服者变成了倾听者。
我写山,不是为了征服它的高度,而是为了人们读懂它被水浸润过的皱纹里,藏着多少代人的生存智慧;我写水,不是为了追踪它的流向,而是为了听清它被山拥抱过的涟漪中,回荡着多少物种的生死恋歌。当城市的霓虹淹没星河,这里的萤火虫仍在用微光复刻山的轮廓;当塑料的浊流侵蚀河床,这里的瀑布依然以雪白的裙裾,诠释着水的尊严与山的包容。
三百山与东江源的守望,终将超越地理的边界,成为一种文明的基因——它告诉我们,所有对自然的掠夺,都是对祖先的背叛;所有对生命的敬畏,终将收获子孙的微笑。
愿这些文字,如山涧的一粒石英,在时光的打磨中,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解的璀璨光芒。
这篇散文,以“守望”为经线,以“深情”为纬线,精心织就山河的锦缎,亦是文明的绶带。它引领读者看见:每一棵新栽的树苗,都是大地写给未来的深情信笺;每一滴东流的江水,都是江河对初心的虔诚叩问。
愿这篇散文,如山风轻拂面庞,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绿意;如清泉潺潺流淌,涤荡人们灵魂深处的尘埃。这山这水,这守望这深情,早已是文明血脉里奔涌不息的诗行。让我们在字里行间,与三百山、东江源深情相拥,共同守护这份属于人类的永恒馈赠。
灵山圣水的千年盟约
走进三百山的秘境,你耳畔会传来山风与林涛的私语,那是大自然的和谐乐章;眼前会看见白鹇在林下觅食的逍遥身姿,宛如灵动的精灵在绿野间翩翩起舞;指尖能触摸到知音泉畔的千年传说,那潺潺流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三百山与东江源,并非地理坐标的孤立存在,而是中华文明“同源同脉”的精神图腾,是两岸儿女“共饮一江水”的永恒契约,更是《史记》中“江河行地,德泽天下”的当代生动注脚。
在赣南那连绵起伏的山脉间,三百山宛如一位蛰伏千年,刚刚从沉睡中苏醒的古老仙灵。于静谧中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九峰似九条盘踞的蛟龙,在悠悠岁月里吞吐着千年的云雾。那云雾如梦似幻,恰似仙灵披着的轻纱,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缥缈与空灵,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东江的乳汁,从这里潺潺涌出,似一条灵动飘逸的丝带,蜿蜒穿过岁月的沟壑,飘向香港的晨曦。每一滴水,都饱含着大地的深情厚意,宛如仙灵洒下的甘露,润泽着彼岸那繁华的烟火人间。1963年的那场干旱,如同大地遭受的一场沉重劫难。干裂的土地张开大口,渴望着甘霖的滋润,仿佛在无声地呐喊。那时,周总理的朱笔一挥,恰似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让三百山的清流,穿越重重山峦与悠悠岁月,如灵动的仙泉般奔涌而去。它润泽了那片干涸的土地,也润泽了人们干涸的心田,让希望如破土的春笋,重新在这片土地上绽放。
思源宝鼎沉默地矗立着,三足鼎立,似是三江立下的永恒誓言。11.69米的滴水观音,手持净瓶,那净瓶中倾泻而出的,是东江源头的祈愿与祝福——“源头之水,当永续长流”。这声音在山间回荡,穿越时空,仿佛是大地对未来的庄严承诺。三百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8%,那是大地的绿肺,每一片叶子都在呼吸着水的记忆。它们是时光的记录者,见证着东江源头水的生生不息,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271科植物,300余种珍稀生命,在这里繁衍生息。自然是最古老的智者,用它的方式低语着“饮水思源”的哲学,那是对生命起源的敬畏,也是对生命延续的承诺。
三百山与东江源,在岁月的长河中立下了千年的盟约。它们相互依存,如同灵魂与身体的紧密相连,从此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守望。而这守望,也将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延续、升华,成为永恒的传奇。
东江源的水,是生命之脉,是情谊之梁。它从晨露凝结成清泉,从细流汇成大河,一路积蓄力量,一路滋养两岸。六十多载风雨兼程,它润泽了港岛的繁华,也见证了安远人民的初心。如今,当我们捧起一泓清泉,是否会想起那些为护源而倾洒的汗水?是否会懂得,这山水之间,藏着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恩,对未来的期许?
山水人文的时空交响
从源头的古老盟约出发,三百山与东江源的深情守望,融入了人文的血脉,奏响了一曲山水人文的绮梦乐章。护源石,5.23米的高度,像一只巨掌,稳稳地托起东江的命运。那巨掌,承载着人们对东江源头的守护与责任,仿佛在向天地宣告:守护这片净土,是我们永恒的使命,是刻在骨子里的担当。
465千米的距离,是三百山与香港的默契,那距离虽远,但心却紧紧相连。4.65吨的宝鼎,是赣粤港三地的盟约,它见证着三地人民的团结与合作,共同守护着这珍贵的自然遗产。生态教育示范基地、少先队实践课堂,孩子们在这里,读懂“饮水思源”的重量。那重量,不仅仅是对水源的珍惜,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九百三十户山寮的传说,让“三百山”的名字,带着人间烟火的温度,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着三百山的历史天空。
与此同时,三百山与东江源的山水绮梦也在不断编织。福鳌塘,宛如古火山遗落在人间的眼眸,那清澈的湖水是眼眸中闪烁的灵光。积水成湖,倒映着剑尖峰的孤傲与冷峻。剑尖峰似一把出鞘的利剑,直插云霄,在湖水中留下清晰的倒影,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战火与辉煌,让人不禁遐想历史的波澜壮阔。
东江第一瀑,120米的轰鸣,如同一场天地间的盛大交响乐,那是大地在宣读自己的诗篇,每一滴飞溅的水珠都是跳动的音符,奏响着生命的激昂与活力。叶选平题写的“东江源”,在飞瀑的石壁上,被水流洗得发亮,那字迹如镌刻在时光中的印记,见证着东江源头的神圣与庄严,让人肃然起敬。
漫云栈道,3166米的柔性脊梁,蜿蜒于山间,似是一条通往梦幻之境的通道。玻璃桥横空,198米的落差,让天空与深渊在脚下交融,行走其上,仿佛置身于云端与深渊之间,那种惊险与刺激,如同在现实与梦幻的边缘徘徊。九曲溪十八滩,山环水绕,巨蚌出水,似是从海底升起的神秘精灵;双乳峰含情,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爱情传说,每一处转弯,都是山水精心设计的伏笔,引领着人们走进一个充满奇幻与浪漫的世界。
知音泉的两叠瀑布,一曲高亢,似是伯牙在弹奏着激昂的乐章;一曲低回,似是子期在轻声应和,那美妙的旋律,如天籁之音,在山谷间回荡。“此曲只应天上有,而今流在三百山”,让人陶醉其中,忘却了尘世的烦恼,仿佛与山水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这山水与人文交融的绮梦中,三百山与东江源的深情守望愈发浓烈。它们用自然的画笔勾勒山水画卷,以人文的音符谱写心灵乐章。而这份守望,也将在未来的时光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永恒的经典。
山水长卷的壮丽诗篇
三百山的美,在于山与水的交融。峰峦叠嶂,层林尽染,春时繁花似锦,似一幅绚丽的画卷在大地铺展;夏则绿意盎然,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天地间涌动;秋至层林尽染,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在山间呈现;冬来山水静谧,如一首悠扬的诗篇在岁月中吟唱。玻璃天桥、思源宝鼎、漫云栈道,将自然奇观与人文匠心交织成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知音泉隔屏唱和,龙潭水蓝如碧玉,飞瀑千姿如银练,东风湖泛舟时,犁起的雪浪亲吻两岸,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的深情守望。护源者植木造林,让山峦重披翠锦,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绿色的希望;治污减排,使碧水长流不息,他们用智慧的头脑规划着生态的蓝图。他们只为守护这生命之源,让绿水青山成为永恒的馈赠,让子孙后代能够继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护源石,5.23米的高度,像一只巨掌,稳稳地托起东江的命运。那巨掌,承载着人们对东江源头的守护与责任,仿佛在向天地宣告:守护这片净土,是我们永恒的使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定要保护好东江源头水”,总理的题词,被风雨和时光铭刻。那字迹如一座丰碑,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守护着这生命的源泉,成为人们心中不灭的信念。
2022年的5A级景区,是现代对自然的致敬,那是对三百山美丽与价值的认可,也是对生态保护的承诺,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与呵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山水的绮梦与人文的乐章交织共鸣,三百山与东江源的深情守望,已然升华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在未来的岁月中熠熠生辉。它不仅是一座地质的奇观,更是文化的长河,是时光与自然共同谱写的交响。孔雀园里,百鸟之王展开绚丽的羽翼,那羽翼如五彩的云霞,在阳光下舒展,幸福在空气中弥漫。龙潭的深邃,让人想起未名的传说,飞瀑入潭,如龙归隐,只留下涟漪,诉说着曾经的磅礴与壮丽,那涟漪似是岁月的皱纹,记录着时光的流转。
在科技的浪潮中,我们可以用更先进的技术保护这片净土,让三百山的生态更加平衡,让东江源的水更加清澈。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在文化的传承里,我们可以将三百山与东江源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这份深情守望的精神跨越地域,跨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教育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三百山与东江源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三百山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天地之间,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传递着生命的希望,成为我们永恒的精神归处。每一滴水,都记得来处,那是生命的起源,是我们应该敬畏和保护的根本;每一座山,都朝向归途,那是情感的归宿,是我们心灵的寄托。
三百山与东江源,它们是自然的瑰宝,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这份深情守望,将跨越时空,代代相传,永续长流。它将润泽着这片土地,让三百山的青山绿水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成为大自然永恒的杰作;它将润泽着每一个心灵,让“饮水思源”的哲学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行为处世的准则,引导人们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它将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在自然的怀抱中,守护好这份珍贵的遗产,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山水永恒的精神守望
当暮色漫过三百山的山脊时,云雾正沿着东江源的脉络缓缓流淌。这方土地上的草木、山石与清泉,始终以某种亘古不变的韵律呼吸着,将千百年的岁月沉淀成一曲静默的长歌。从第一缕晨光吻醒山间的露珠,到最后一抹晚霞为江面镀上金边,三百山与东江源的故事从未停歇,它们的守望,早已化作大地永恒的血脉。
三百山用宽厚的臂膀拥抱着东江源,以四季更迭的画笔,勾勒出山水相依的画卷。春日的杜鹃染红山峦,夏日的飞瀑激荡人心,秋日的层林尽染如霞,冬日的雾凇晶莹剔透。每一处景致,都是自然精心雕琢的印记,诉说着它们之间绵长的情愫。风雨中,它们彼此守护;岁月里,它们共同成长。
这份深情的守望,早已超越了山水本身。它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当都市的喧嚣渐远,当钢筋水泥的丛林让心灵疲惫,三百山与东江源的故事,便成了抚慰心灵的良药。它们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生命的本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守护好这片孕育万物的土地。
东江源的水,从三百山的怀抱中奔涌而出,带着山野的纯粹与坚韧,奔赴千里之外的繁华。它滋养的不仅是沿岸的土地,更是无数人心中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
当晨雾漫过三百山的山脊时,东江源头的第一滴水正跃下青石。这滴水将穿过客家围屋的檐角,浸润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浪花,最终在太平洋的怀抱里完成万里奔袭。山与水在此刻达成某种永恒的默契:岩石用裂痕记住每一场暴雨,树根以年轮收藏所有干涸,而人类用祠堂里的族谱、渡口边的渔歌、微信朋友圈里转发“寻根问祖”的链接,编织着跨越时空的守望。
夜幕降临,星辰倒映在东江源的水面上,与三百山的灯火遥相辉映。这份跨越时空的深情守望,将永远镌刻在天地之间,化作永恒的诗篇,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生生不息。
初次踏入三百山时,便被它的静谧与壮美所震撼。那层层叠叠的绿意,那奔腾不息的溪流,仿佛都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循着东江源的足迹,走遍山间的每一处角落,与当地的老人交谈,听他们讲述祖辈与这片土地的渊源;在清晨与黄昏,感受光影在山水间的流转,捕捉自然最动人的瞬间。每一个发现,每一次感动,都化作笔下的文字,凝聚成这组散文的血肉。
写作的过程并非一气呵成。如何将山水的神韵与人文的情怀融合,如何用文字传递那份深沉的守望之情,是我始终思考的问题。我曾反复修改每一个段落,只为找到最贴切的表达;也曾在深夜伏案,试图用文字还原那些震撼心灵的瞬间。三百山与东江源,始终以包容的姿态,给予我灵感与力量。
当最后一个标点落下,我仿佛还能听见三百山的风声与东江源的水声在耳畔回响。创作这篇散文的过程,于我而言,是一场跨越山水的心灵之旅,更是一次对生命本源的深情回望。
这篇6000多字的散文的完成,离不开许多人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当地向导的陪伴,让我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故事;感谢每一位接受采访的村民,他们的讲述让文字有了温度;更要感谢三百山与东江源,以无私的馈赠,让我得以触摸到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瑰丽画卷。
当我合上笔记本,心中满是不舍与感恩。我深知,文字所能呈现的,不过是这片土地魅力的冰山一角。但我仍希望,通过这篇散文,能让更多人了解三百山与东江源的深情守望,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唤醒心底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愿这份守望,如同东江之水,生生不息;愿这篇文字,能成为连接读者与这片土地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