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说到夷陵区太平溪镇的落佛村,在我的脑海里就出现几个相关的词语:长江三峡、砂质土壤、漫山的茶叶、漂浮在山恋的薄雾,还有纯朴的民风和可口的美食。
三十多年前的八十年代末,我在读中专时,恰好同班有一位同学中就是落佛村的人。从她的口中,我知道了村名的来历,知道了马上就要兴建的三峡大坝、三峡移民、三峡云雾茶等等。
在三峡地区,每一个村庄都有代代相传的传说,比如落佛村。相传此地天降符纸,说此地要出天子。消息传到皇宫后,皇帝十分担心,便秘密派遣钦差实地查看,希望能破解此事以保皇位。钦差大人通过慢慢查找,便查到了狮门口上一公里处的横丘岭,此山走势、座向疑似卧龙,日后可能出真命天子。钦差大人为保帝业,遂组织大量人力挖断横丘岭山脉,但是不管白天多少人挖,一夜之间横丘岭就又恢复了原貌。钦差大人非常吃惊,晚上便睡在白天被挖的地方想一探究竟。当他晚上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听到此山脉的土地公与他人交谈说:“不怕千人挖万人挑,只怕桐树钉我的腰。”钦差大人听到后,便命人用桐树插在横丘岭山腰上,此后就顺利地挖断了狮门口上的横丘岭,保住了当时的皇位。后来为了纪念落“符”祥瑞,便将该地命名为“落佛村”。
美丽的传说吸引着我,落佛村到底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乡村?
一九九0年秋冬之交的国庆节,一行同学相约一起去落佛村同学她家过国庆。从晓溪塔客运站坐上到邓村的客运班车,沿江北沿江公路上行,不时见江边的柏木船出没风波里,举世瞩目的中宝岛上车水马龙,同学说那就是三峡大坝开工兴建之前的忙碌。车行至太平溪后离开沿江公路,从溪右边折向而进一公里,开始沿山的泥巴公路盘旋而上一个时晨后至落佛村地界下车,然后土路步行到落佛村同学家中。一路上不时有干打磊的土房子坐落在山凹间,也偶见一些茅草房。
在与长江水相邻的山坡上,柑桔树舒展翠绿枝叶,早熟的蜜桔零星点缀枝头,果皮泛着蜜色光泽,浮动着清甜的芬芳。此时的长江三峡两岸,远处望去,柑橘林随山势起伏,宛如为苍翠山峦披上一袭金缕衣。山坳间插花地的玉米已褪去青涩,挺拔的秸秆擎起沉甸甸的穗苞,外衣由青转褐,裂开的缝隙中露出灿若阳光的籽粒。秋风掠过,叶片沙沙作响,宛如大地在低吟丰收的秘语。田间小路上,农人背着装满玉米的背篓往家走去。也有一些临溪平坦的水田里,稻谷在阳光开始闪着金黄的色彩。农家的晒场上,玉米粒铺成一片金色汪洋,随着竹耙缓缓翻动,扬起细碎的光尘。初秋的茶园褪去了春日的喧闹,却更显沉静深邃。墨绿的茶树如波涛般沿着梯田蔓延至山腰。茶农们穿梭其间,修剪枝杈或补种新苗,偶尔惊起几只山雀,啁啾声荡开在湿润的空气里。若凑近细嗅,还能捕捉到秋茶特有的清冽气息,那是夏日酷暑沉淀后的一缕甘醇。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落佛村的初秋是一幅斑斓的田园画卷,融合了山野的灵动与农耕的诗意。这里的景色以层叠的茶山、摇曳的玉米地与渐染金黄的柑桔园为主角,交织出一曲自然的丰收序曲。这里的光景不似春的娇嫩、夏的炽烈,却以大地将熟未熟的温柔,诉说着四季轮回里最动人的期待。
而同学说落佛村最美不过春夏的人间四月天。
二
高山云雾出好茶、低山平湖出早茶。我每年我喝过的茶中,最多的落佛村的同学寄来明前茶和“宜红早”茶。
中专毕业后各奔东西。三十多年的光景,我一直在所谓的新闻里忙得错天地暗,而同学后靠移民后一直在村里辛勤耕耘,现在和老公种了几亩茶园,开着一家民宿,兼带茶舍和农家饭庄,年收入30多万元,日子过得悠闲处自。我从同学群和她的微信里了解到了落佛村的三十年的变化过程,现在已是一个茶香四溢的美丽村落。同学在微信热情邀请说,如果你来,我一定亲自为你做一顿农家饭菜。
去过三峡大坝的人相信都被其恢弘的工程气势与高峡平湖的壮观所震撼,而距它不过二公里之外的长江北岸却有一处静怡茶村,是人们见识过世界工程奇迹后,平复身心,领略三峡人文风情与原味茶文化的理想去处——落佛村。
北纬30度,是地球上一个神奇又微妙的存在,也有人称之为“茶叶生产的黄金纬度带”。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盛赞“峡州山南出好茶”。可能他也没有想到,千百年后,一杯春茶,仍是宜昌人唤醒春天最强烈的仪式感。直至今日,中国十大传统名茶中有九大就产生在这一纬度上下。而同样地处北纬30度黄金产茶地带的宜昌,拥有五峰、夷陵、宜都、兴山、长阳、远安、秭归等优质产茶区。多山的地形、温和多雨的气候及优良的自然资源禀赋,为茶树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了绿、红、黄、白、黑五色茶,滋味各有不同。
追溯到景祐年间,北宋欧阳修在峡州夷陵任县令时,曾作有“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的诗句,这说明早在唐宋时代,宜昌就是盛产上等茶叶的地方。比如落佛村生产“宜红早茶”,比如落佛村四月的谷雨茶,不似明前茶那样争分夺秒,却因多了些时日的天地滋养而积淀出更浑厚的滋味。
落佛村位于“三峡茶谷”百里茶叶走廊农业观光示范带上,这里的茶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生态环境著称。宜红早茶以其开园早、茶汁甘甜、过喉生津的优点受到省内外茶客的青睐。
今年四月,随宜昌文艺家走进长江三峡工程坝头库首新村主题创作采风又来到太平溪镇,实地参观国家级重点工程“引江补汉”施工现场、参观美丽乡村富城坪村、参观新农村落佛村、移民新村许家冲村。半天时间几乎是一路走马观花,下午紧接着又是半天培训,对几个地方只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感受一个地方的人文风情,走马观花般的到此一游定然是不行。培训结束后我立马与同学联系,想体验落佛村最美不过春夏的人间四月天。同学热情开车接我到他家开的民宿住下。
晚饭是同学亲自下厨做一个土鸡子火锅和自家园子里的时令蔬菜,饭后喝的自然是本地名茶宜红早茶。我们一边饮着茶,一边交流这些年各自的生活景况。夜幕降临,山月爬上茶垄时,整个村落都浸在月光酿的茶汤中。江轮鸣笛溯流而上,带着茶香奔向远方,而这里的茶山始终静立如佛,守着三峡云水,守着千百年未曾断绝的绿意。
茶过数巡,碗盏中茶水汤色依然呈现出橘红色,果香和蜜糖般的甜香依然持久,味道醇厚且鲜爽,回味无穷。同学说明天正好是周日,带我去体验茶茶旅新村体验一番。
三
第二天一大早,同学开着车带着我,行驶在落佛村一条双车道的水泥公路上,一会儿沿着弯弯的公路盘旋而上,一会儿走在山腰上平坦公路上。山腰上的公路也在树林之间穿行,平坦上的公路也在农家院落田埂周围闪亮出现。一条条公路在落佛村山上山下,沟里沟外,农家院落不断缠绕着。
公路边停车处不时停有挂着外地车牌的车辆,下车后的游客纷纷用手机在拍照。顿时我觉得这条公路不是一条普通的路,而是通向茶村的一条幸福之路,发展之路。
一路上同学介绍,落佛村利用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以“茶旅融合”为核心,发展了以茶为主题的旅游业,包括观光茶园、茶文化主题公园等。村内还设有宜红早茶苗科研基地和品比园,以及木质步游廊道、环园双车道刷黑公路网、观景亭、打卡平台、休憩亭等配套旅游设施。
对于长年蜗居小城的我,觉得城春天是从这里开始的。尽管在山城感觉还有凉意时,这时节已是谷雨之后春深似海的时光。在落佛村,不时见到民居旁边两三棵樱桃枝上的果实泛着深红或淡黄,间或一两株枇杷树上的果实已褪去青涩,呈现出金黄的颜色。它们与落佛村田园农舍上的墙绘不但相互交织,而且还彰显了茶村美丽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落佛村拥有近千亩茶园,年产茶叶鲜叶1500余吨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形成了“墙内竹树墙外花,田园遍地是早茶”的美丽景象。高品质的“宜红早”茶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宜红早”茶,因其“早”而身价倍增,曾在夷陵早茶开园节上新茶被拍卖到5000多块钱一斤。
位于小山山顶观景平台,是落佛村的至高点。从这里可以远眺三峡水库和秭归县城,欣赏到宽阔的湛蓝水面和周边的美丽景色。周边几家特色民宿让游客可以近距离体验当地的自然美和乡村生活。
今天有小雨纷飞。站在玻璃观景平台上远眺,数百亩现代化的观光茶园尽收眼底,搭配着别致的亭阁、小桥流水,目光所及皆是美景。在稀疏的雨点中,顺田间石阶而下,一条红色小径通向茶园深处。路边写有“落佛茶旅新村”六个字的牌子映入眼帘。抬眼望去,一垄垄茶树簇拥着生长,一片片茶叶在雨中更显鲜嫩。落佛茶旅新村主题公园落成后,游客增多,双休及节假日一天最多时接待游客近500人,观光收入一天2000多元。
占地约500亩的“茶佛谷”是落佛村全力打造的“三峡茶谷”重要节点。结合当地文化和茶叶种植的生态旅游项目,提供茶叶体验和茶文化旅游谷内配套设施完善,公路两旁还种上紫薇、樱花树,使茶园变公园、采茶变体闲。
生活在这里的茶农们,不断地创造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在不断地建设美好的家园,勤奋地耕耘着奋斗着前进着。
从村里一路转下来,见茶不见稻,见山不见村。错落有致高低分布的茶田在湿润的晨雾中若隐若现,适宜的气候条件成为该村的茶叶品质第一保障。这也是很多爱茶人士在领略过产地风貌和加工过程后每次品茗之时便多一些自然浸沁过的味道与联想,身心享受更上一层。
这里更是平复身心,领略三峡人文风情与原味茶文化的理想去处。不论你是爱美、爱茶还是爱静,这处茶香四溢的隐秘山村,可以满足你对田园的一切幻想。
黎明时分,新铺的柏油路尚存夜露的凉意。三峡水库上来的风在晨光里泛着细碎的浪,在近千亩茶园沿着山势翻涌,像一匹被风揉皱的碧绡。山峦正接住第一缕朝阳,折射出细长的金线。而山脚下茶旅公园的人流已连成流动的绿浪。暮色四合时,江轮驶过长江,茶山轮廓渐渐隐入暮霭。杯中沉浮的芽叶,既是陆羽笔下山南茶区的遗韵,也是茶马古道上马蹄的回响,更是长江经济带跳动的绿色脉搏。
在这里小住几日亲身经历一下当地的清晨日暮和风细雨,这样的体会才更深刻,才算不虚此行。因为这里不仅有茶,还有风景与美食,风俗静逸,是个暂避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佳地。
落佛村,时刻保持淳朴的微笑,欢迎远方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