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写作业时,余光瞥见饲养箱里有动静。呆呆(蜥蜴)正趴在加热垫上,前爪搭在食盆边缘,尾巴像根胖乎乎的荧光棒,随着呼吸轻轻晃动。我悄悄凑近,它没有躲,反而张开嘴打了个哈欠,粉色舌头一闪而过。突然想起它刚到我家时,只要看见人影就会立刻缩进躲避穴,现在却愿意在我面前放松,我的心忽然软下来。
睡前最后看了一眼,呆呆已经蜷在躲避穴里,只露出了半截尾巴。月光透过窗户照在饲养箱上,它的斑纹泛着淡淡的光泽。原来照顾一个小生命,不是简单地喂食换水,而是慢慢见证它从警惕到信任的过程。”
我一边欣喜地看着小敏同学的日记,一边圈画出日记里细腻的描写。
真没想到小敏的日记会写得这么好。
平时,小敏的日记也只有百十字,甚至几十个字,一看就知道是应付差事的。
自从那次谈话后,她的日记开始变长,内容也丰富起来。
那是上周五下午放学后,我把小敏请进了办公室。小敏开心地挎着一个漂亮的塑料包,她说是同学刚刚送给她的生日礼物。
“听说你养了宠物——蜥蜴,你为什么要养这东西?”我直截了当地问。
前两天,我接到小敏爸爸打来的电话,说小敏在网上买了两个蜥蜴,要24小时插电保持恒温,还得喂虫子,这东西软软的,很吓人。家长不知如何是好。
我理解家长,一是这东西的确吓人,从家长发来的照片上可以看出,蜥蜴浑身黄几几的,疙疙瘩瘩的。蛇一样的脑袋,厚厚的眼皮,深洞一样的眼穴,看不见眼珠。先粗后细的长尾巴上,居然也长上了疙瘩。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见趴在土墙屋檐下的拖着长长尾巴的黑不溜秋的壁虎;二是担心养这东西影响孩子学习,这是很多家长的想法,尤其对于九年级的学生。
我没有及时找小敏说这事儿。我想起了《阿长与
我不知道隐鼠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哪些快乐。但我能够看出来,他非常喜欢那个小动物。“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蜈蚣”是令人害怕的,“斑蝥”喷出的“烟雾”非常难闻。
不但鲁迅喜欢宠物,班上的一位成绩优异的孩子,也很喜欢宠物。她在日记里写道:学习累的时候,会逗一会儿鸟儿玩。
的确,那次家访的时候,在她家明亮的客厅里,有一个精致的鸟笼,笼中有两只蹦来蹦去的鸟欢快地唱着歌。
怎么办呢,怎么处理小敏养蜥蜴这事呢?
“你喜欢蜥蜴吗?”我问。
“喜欢!”小敏坚定地说。
“你喜欢观察它们吗?你认真地照顾它们吗!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我一连串问了这几个问题。
“小敏,你能把这些都写下来吗?这样,你的收获更大一些。”我引导说,“我希望你在照顾蜥蜴的时候,也想一想自己的父母。他们把你照顾这么大是多么得不容易啊!”
小敏认真地听着,用力地点了点头。
看着小敏的日记,我为自己“因势利导”而高兴。很多事情,我们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觉得好或者不好。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造成了“我这是为你好!”,孩子却不领情。我们要让孩子真真切切地觉得:“你的确是为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