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学文的头像

葛学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07
分享

在兴隆洼的原野上

在兴隆洼的原野上,我细细地打量一枚陶片。剥去覆在上面的泥土,我仿佛看见了史前村落上空的炊烟,触摸到史前人类的体温和梦想,还原出史前部落的刀耕火种和木石较量。考古学家依据这些陶片的质料、纹饰、功能等来断定年代,破译其中的文化密码。陶器的出现,说明这里的人类开始定居,农业上升为主要产业,日常生活物品比较充足,尤为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手工技术,并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夹砂褐陶、赵宝沟文化时期的灰陶、红山文化时期的彩陶、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彩绘陶……每一件形态、功用各异,质地、工艺不同的陶器,无不生发着你对史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系列想象:它们为什么在那个时候出现,是怎样烧制出来的,是谁烧制出来的,归谁使用,都用来做什么,还隐藏着史前人类生活的哪些秘密……陶器主要作为炊器、饮食器、盛储器,也有少量用于祭器。兴隆洼先民使用的陶器,和后来的锅碗瓢盆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生产生活工具,体现当时的生产力水平。2012年,兴隆沟红山文化整身陶人的出土,轰动考古界。当散落在田间数千年的一块块碎陶片,拼装成一尊完整陶人像的时候,大家眼前为之一亮!他是不是一尊神像已经不重要,是王者还是巫者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身上携带着天人合一的神秘表征,让我们对史前人类与自然万物如何相处、部落之间以及部落成员之间如何相处,找到意想不到的答案。作为红山文化的源头,在距今约八千年的兴隆洼遗址中发现的打磨石器、玉器、骨器、人猪合葬、猪首龙雏形等,创造了多个史前人类的第一次,成为东北亚人类文明孕育的重要物证。这片原野,曾经是兴隆洼先民的伊甸园。在青山绿水之间,一圈清晰可见的围壕圈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村落,大小房址数百间,布局规整,每间50—80平米,最大的140平米,居中,可能为先民议事祭祀场所或王者的居所。其余的房屋,大概依居住者身份地位呈众星拱卫之势分布开来。兴隆洼先民的智慧和力量在这里得到充分印证:居住在高处,可防水患;半地穴式居所,以梯出入,冬暖夏凉;深挖围壕,可防野兽和外族侵袭;从采集渔猎到农耕,谷物和家猪的驯化,得以安居乐业;玉玦、蚌裙,尊贵与美的生活追求;骨笛,兴隆洼原野上的第一缕笛声该是多么清脆嘹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兴隆洼先民是这片原野上第一波诗意地栖居的人类。今天的兴隆洼人,始终以这片神奇的土地为家园,以厚重的历史文化作背景,深入挖掘史前文化元素与时代发展脉搏的契合度,让遗址和文物说话,以文化和创意赋能,守护这片厚土,永续人间美好。

在兴隆洼的原野上,我静静地凝视一片树叶。这里的每一片树叶,朝向阳光的一面,青翠耀眼,绵延成兴隆洼大地的绿色丰碑;背对阳光的一面,深情隽永,掩映着几代兴隆洼人的奋斗史诗。这里的每一片树叶,像古铜的臂膀、赤黑的脸颊、如注的汗滴,更像一颗颗矢志不渝、自强不息的心灵。1999年7月21日一大早,宝力格村支部书记于文才和往常一样,招呼村班子成员和各村民组长经营全村劳动力上山。大会战那些年,他年复年,日复日,带领乡亲们挥锨抡镐,挖山播绿。面对行路难、挖坑难、栽树难诸多困难,他们起大早贪大黑,出大力流大汗,恶战黑风岭,重建绿家园。不幸的是,于书记和另外七名农民,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点暴雨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一时草木含悲,山川垂泪。安葬完烈士们,于书记的儿子于鸿昌和全村老百姓立即出现在大会战工地上。在英雄精神激励下,每天五千多人、四百五十余辆机动车,分布在东西二十华里的战线上,向大小五十二座山峰发起总攻,两个月鏖战,一举铸就“马鞍山雄魂”!在横跨四个村、流域面积三万亩的大青山小流域,一百八十多万个鱼鳞坑、水平沟星罗棋布,一百万立方土石蜿若游龙,一百四十余座山头治满治严,景象瑰伟,气势恢宏,倾情抒写“大青山气魄”!兴隆洼以前叫宝国吐,蒙语意“有鹿的地方”,足见当时植被之盛。建国前,由于人口激增,垦牧过度,这里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建国后,这里的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向荒山进军,以林草立效,兴农牧富民,一场可歌可泣的跨世纪的绿色接力赛重塑这片秀美山川。发端于宝国吐生态建设的“机关学农村、干部学农民”活动,体现在农民身上的大局意识、奋斗精神、奉献情怀,一直是这里生态建设人民战争主旋律中的最强音。如今,当你走进卧虎岭的松林去拾拣新鲜的蘑菇,当你走进大青山的阳坡去采摘成熟的山杏,当你走进宝国吐的侧柏林聆听绿海的风涛,当你走进马鞍山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感受绿化英雄的故事……你会被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片树叶深深打动,因为她浸染着烈士的鲜血,镌刻着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也诠释着兴隆洼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为苍生造福的时代风采。

在兴隆洼的原野上,我轻轻地抚摸一株谷穗。我以一副农人的姿势来打理它,它正在灌浆,一副毛茸茸的样子,下了秋,它便是我的囤中米、盘中餐,来年春,它便是我的掌中宝、垄中禾;我以一副诗人的心肠来描述它,谷粒们一簇一簇紧紧抱在一起,像少女身后垂下来的辫子,像母亲掌心捧出来的礼物,像祖先留在春风秋雨里的叮嘱。放眼望去,一片又一片谷子地,与一处处文化遗址交相辉映,强烈的时空感和生命感一齐涌上心头。我在想,自古以来,粟的使命平凡而高贵,这绿油油、黄灿灿、香喷喷的粮食,王侯将相,黎民百姓,谁都离不开它!兴隆沟出土的炭化黍粟颗粒,与眼前浩渺无垠的谷子波涛,如此奇妙地汇聚在一起。这一颗颗养育人类童年的小米粒,如今也在慷慨无私地养育着我们。不论土地肥沃、贫瘠,不论季风湿润、干旱,一粒米在兴隆洼的原野上兜兜转转八千年!兴隆洼先民第一个发现谷子的人,和第一个用火的人、第一个制陶的人,都是神一样的存在!被列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在这片世界最早的庄稼地上薪火相传,深藏其中的五谷精华和拓荒精神,从古到今始终没有改变过。尽管现代农业、智慧农业时代已经来临,但传统农业的使命和价值并未完全泯灭。时至今日,兴隆洼一带的祈雨节、丰收节,还有乡亲们喜闻乐见的皮影戏等,仍然保留着不可言说的神秘,宗教仪式般的神圣,以及世代流淌在农民骨子里的虔诚与祈愿。听蒋家班的老蒋来一段皮影戏,地道的土坷垃味,浓郁的小米饭香,诙谐的莲花落调,和旱烟缕缕纠缠在一处,你看的是影人的闪转腾挪,听的是曲调的低回高亢,品的是人世的命运与悲欢。就像兴隆洼人的饮食,那挤挤挨挨、热气腾腾的一锅锅豆包,那圆似穹庐、固若金汤的一屉屉年糕,那质若黄金、松软如玉的一碗碗小米饭,那外焦里嫩、入口即化的一颗颗烀地瓜……一道道美食,就是一道道文化,一缕缕乡愁。优质栗钙土,独特小气候,传统加创新的耕作技术,共同缔造了兴隆洼优秀地域物产,给人带来好口福。这片土地的所有奉献,对得起人们的所有付出。现在,以小米、地瓜为品牌的五谷丰登,随电商之网走进城市走向远方;以牛、羊为主导的六畜兴旺,走上生产线走进大市场;以页岩油加工为代表的现代工业以及发达的商贸物流、新兴的文旅产业,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兴隆洼正在举全镇之力,坚持生态优先,农牧结合,工商带动,文旅融汇,必将给兴隆洼的原野带来绵绵福祉,勃勃生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