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31日,驻守在上党古城长治的日军纠集周边县的伪政府人员,对长治城南60多华里的西火镇发动了一次大“扫荡”,却遭到我军迎头痛击,狼狈溃逃。
西火镇地处长治县南界,与高平、陵川两县相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3年3月30日,也就是日军“扫荡”前一天的傍晚,正在西火镇开展抗日工作的长治县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队长徐彬、政委牛立峰突然得到内线急报:长治日军连同城内皇协军以及便衣队共一百多人,纠集上党地区号称“四大天王”的伪长治县长聂士庆、伪壶关县长马成骥、伪陵川县长杨子玉、伪高平县长姬振奎,前来西火镇进行“扫荡”,意图消灭长治县武工队和西火抗日民兵,并扬言要把这些有生力量消灭干净。
徐彬、牛立峰立即会同西火民兵队长张王保、队员袁长保、贾财则,以及农会干部焦福水、牛魁胜等人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会议决定:由徐彬带队,与张王保一起集合民兵队伍,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牛立峰等人带领另一队民兵火速通知村民藏好粮物,随后组织村民跟随民兵转移到镇子西南的金鸡岭(也叫“九江顶”)上。考虑到转移村民需熟悉地形,张王保暂随牛立峰协助完成群众转移,随后归队与徐彬会合。其他人员根据情况机动策应。
次日凌晨,日伪军由“四大天王”带队,偷偷摸进西火镇。进入镇子后发现各家各户院门紧闭,房门紧锁,更找不到“八路”的影子。敌人甚感疑惑:难道“八路”提前得到了消息?在虚张声势放了几枪之后,他们便开始砸门捣锁,找人觅粮,但却一无所获。日军头目大发雷霆,命令日伪军重新搜查,终于在镇上找到几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在镇子西北的西庵内抓了几个尼姑,在玉虚观抓了一个道士和一个道姑,把他们指认为“土八路”,等带回长治后再作审讯。
本想到西火“扫荡”一番的日伪军徒劳无功,十分恼怒,于是就开始纵火焚烧民房。武工队队长徐彬和政委牛立峰在金鸡岭上看到镇子上空冒起了火光和浓烟,知道日伪军在烧百姓的房屋。为避免更多百姓财产遭受损失,他们决定兵分两路打击敌人。
徐彬迅速带领袁长保等二十多名西火民兵冲下南山,向敌人开了火。日伪军听到密集的枪声后不再放火,开始反扑。徐彬带领民兵用火力封锁了西火镇的大西门,日伪军冲不出来,便调来机枪手在城门的制高点朝民兵扫射。密集的子弹使民兵无法抬头还击,日伪军便趁机冲出城门,向我军包抄过来。徐彬见状立即组织大家撤退。往南山撤虽有退路,但镇上的百姓都躲在山上,绝对不能撤往那里。
徐彬决定诱敌至镇子西北的“油圪炉河谷”。这是一条纵深较长的河道,大部分时间干涸,仅在丰水期有小溪流过;北头就是树木茂盛的老雄山,便于我军打游击。徐彬他们边打边撤,迅速在一处天然掩体内隐蔽下来。徐彬低声命令:“大家要做好自我保护,不要轻举妄动,等敌人靠近后以我的枪响为令开始射击。”
二十多个日伪军进入河沟里吆喝了一阵,见没啥动静,便壮着胆子走了进来。当敌军靠近我方,距离只有二三十步远的时候,徐彬的驳壳枪一响,领头的敌军小头目便应声倒地,紧接着我军枪声大作,放倒了十几个敌人。后面的敌军见势不妙,掉头就跑。另一路敌军虽然占据沟崖上方的有利地形,却不敢贸然走下崖头,只是拼命地朝河沟里开枪。
已经做好牺牲准备的徐彬对民兵们说:“为了咱们的父老乡亲,自己牺牲了也光荣。咱们要坚决战斗到最后一刻,留一颗子弹给自己,死也不能当俘虏。”由于崖上的敌人用机枪不停扫射,我军无法有效还击,情况十分危急。
就在这紧要关头,由武工队政委牛立峰和民兵队长张王保带领的民兵及时赶到,对沟崖上方的敌军开了火。敌人猝不及防,当场被打死打伤七八个,机枪手也当即毙命。企图与河谷里的敌人上下夹击我军的这路敌军,此刻反而腹背受敌,他们惊慌失措,仓皇撤退。
徐彬见敌人要逃,便带领民兵攀上崖顶跑步追击。徐彬在追赶敌人中被一颗子弹打中右手,两截手指被打断,驳壳枪也掉在地上。他撕下衣襟草草裹住伤口,用左手拾起枪支继续指挥战斗。另一边,牛立峰和张王保带领的民兵队伍继续追击敌人。在追杀中,我方民兵袁祥则、申海维被敌人打中光荣牺牲,陈小贵、邵发发、张丑孩、姬海富四人也不幸负伤。经过激烈战斗,敌人仓皇逃跑,踪迹全无,我军到达镇子后找不到一个日伪军人影。
战斗结束后,徐彬、牛立峰代表县武工队逐一走到烈士家中,抚恤烈士家属,妥善安葬英烈。
这次战斗是长治县武工队开展的又一次反“扫荡”行动。西火民兵在县武工队的直接带领和指挥下,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取得了又一次胜利,受到了上级的嘉奖,为其配发了轻机枪一挺、弹药若干,使这支队伍如虎添翼,队伍规模也迅速扩大。至1945年9月上党战役前,西火民兵已增至130多人,被编入长治县独立营。他们参加了包围长治日军、解放上党古城的军事行动,许多同志还参加了临汾战役、淮海战役、大别山战役以及上甘岭战役等,一些同志立下了卓著战功,一些同志却壮烈牺牲。
如今,“油圪炉河谷”的枪声已随硝烟散尽而归于平静。然而,那些镌刻在“西火英烈苑”石碑上的烈士名字和口耳相传的杀敌故事,仍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薪火不息,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