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良笔的头像

葛良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4
分享

从太行到江南:我的镇江旅行印记

2022年秋末冬初,我因事踏上了前往镇江的旅程。这座江南城市,以其独特的风姿,在我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虽然时隔三年有余,这份怀念依旧萦绕在我心头。

我来自北方的太行之脊,对江南水乡的绮丽风光历来憧憬向往,就连QQ网名都叫“梦里水乡”。而镇江,恰似一颗被山水温柔环抱的明珠,尽显灵秀之韵。刚下高铁,我便迫不及待打车直奔长江之畔。彼时,在阳光的轻抚下,江面波光粼粼,潋滟水色与清朗天空相互映衬,远处大小船只缓缓驶过江面,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水墨长卷。面对这浩渺江景,让久居北方内陆城市的我视野开阔,心旷神怡。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请人帮我拍照留念。

镇江的自然景观与我熟悉的、此时已树叶凋零的北方截然不同,这里依旧草木茂盛,绿意葱茏。其绿化水准之高令人惊叹。后来得知,这里的林木覆盖率高达四分之一,建成区更是有近半土地被绿意覆盖。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各类公园星罗棋布,为城市增添了勃勃生机。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座巨大的绿色花园。我所在的城市正在建设海绵城市,因此对镇江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实践格外关注。梦溪路与滨水路交界处的海绵主题公园,不仅是周边汇水区雨洪管理的关键模块,还通过植物缓冲带、透水铺装、高渗透率土壤等净化并储存雨水,同时也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绿色空间,让“海绵城市”从抽象概念化为可观可感的日常实践,成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

说到梦溪路,自然就想起《梦溪笔谈》。据说这部著作的作者为北宋学者沈括,晚年辞官后定居润州(今镇江)梦溪园,在此度过人生最后八年,将毕生见闻与研究心得汇编成书,书名即源自居所“梦溪”。这本著作堪称“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也为镇江的文化底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镇江的城市建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公共交通方面,该市公交系统颇为便捷,线路不仅通达各区县,更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各乡镇,极大方便了城乡交流。市区公交车独具特色,车厢内不时响起的“当当当”提示音,瞬间将人拉回老电影里上海、南京街头电车穿梭的场景。无论去繁华商街,还是静谧景区,公交车都能精准送达,让乘客出行十分顺畅。

与我熟悉的北方城市不同,这里的市政府广场毫无阻隔地向市民敞开怀抱,宛如城市的“大客厅”,少了几分庄严肃穆,多了许多生活气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场便被欢快的音乐声音唤醒。市民们随着节奏翩翩起舞,脸上洋溢着松弛的笑容。这种差异让我感到新奇,也让我体会到了镇江市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

镇江地处南京与上海之间,虽为三线城市,却凭借产业特色与创新动能展现出强劲发展韧性。据了解,这里正大力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培育起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集群;江苏大学与镇江本地产业深度融合,通过产学研合作赋能产业创新;正加快建设“长三角产才城教融合发展福地”与“科技创新节点城市”,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镇江的魅力并非只存在于宏观的产业规划中,更流淌在寻常街巷的烟火气里。镇江市的商业街热闹繁华,大市口、京畿路等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从潮流服饰、特色小吃到精致手工艺品,无不散发着独特魅力,吸引路人驻足购物,处处涌动着蓬勃的商业活力与浓厚的烟火气息。

镇江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固山之名,我早有耳闻。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词句,人们耳熟能详,毛泽东主席也曾亲笔书写过这首词。加之刘备招亲的著名典故,对于爱好历史文化研究的我来说更具吸引力,北固山当然是必去之地。

这座山紧邻长江,对于久居太行山的我而言,颇显玲珑雅致,乍看仿佛只是一处精致的山丘。但它声名远播,正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有传说中的刘备试刀石,有刘备招亲的甘露寺,有著名书法家米芾的手迹……甘露寺高踞峰巅,形成寺冠山的特色,与北方粗犷豪放的寺庙风格颇为不同,极具江南精致细腻特色。这座寺庙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后屡废屡建,寺内建有大殿、老君殿、观音殿、江声阁等,规模虽不大,名气却不小。我在年少时曾看到过《刘备招亲》的年画和《甘露寺》的戏曲,那时竟然不知这两者表现的原是同一个故事。此刻能亲眼看到故事原发地,心里颇为欣慰。沿山道继续上行,往北固楼方向走去时,又遇到了新的文化惊喜。

行至北固楼附近的碑亭处,我看到了著名书法家米芾题写的“天下第一江山”匾刻,驻足良久,细细品味了这位名家遒劲灵动的书法韵味,笔锋里既有山水的开阔气度,又藏着江南的细腻风骨,与北固山的气质恰好呼应。

赏完碑刻,便登上了北固楼。极目远眺,长江滚滚东流,船只往来穿梭,壮阔画卷尽收眼底。此刻,历史与现实交织,令人顿生沧桑之感。站在北固山上,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金戈铁马与诗词吟唱在这同一片山水间回荡,课本上的文字和画作里的人物瞬间全都活了起来。此外,我在北固山观碑时,才知道镇江曾为江苏省会。这一发现,让我对其历史底蕴有了更深体悟。曾经的辉煌虽已过去,却深深烙印在城市的肌理之中,待人深入探幽寻胜。

登楼之后,沿东边的石阶下山。行至山麓时,我看到了柳永墓地,蓦然想起“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句话,不禁为他跨越千年的文学影响力深深感怀。从山顶的金戈铁马,到山麓的词韵悠长,北固山的一上一下,竟像是走过了半部宋朝与三国的文化史。

镇江的文化魅力还体现在其独特的美食上。我来自山西,是地道的“老醯儿”(山西人对嗜醋者的戏称),几乎餐餐不离陈醋。得知镇江获得“中国醋都”之名时,心头不免泛起一丝“酸味”。但品尝其香醋后,不得不承认其风味独特,口感颇佳。镇江香醋在营销推广上颇为高明,从传统工艺展示到醋文化活动,再到特色包装设计,打造成了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镇江还有许多特色美食,如镇江醋排、水晶肴蹄、红烧鲥鱼、蟹黄汤包、锅盖面等,每一道都让人回味无穷。其中“锅盖面”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相传乾隆下江南时,到镇江张嫂子面店吃面,张嫂子忙中出错,误将汤罐上的小锅盖当大锅盖用,却不慎掉进面锅里,没想到煮出的面条爽滑劲道,乾隆品尝后赞不绝口,从此锅盖面名声远扬,成为当地名吃。在近日公布的“中国城市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力指数(2025年7月号)”中国城市TikTok传播力指数靠前的城市中,镇江位列北京、南京、西安等市之后第五位,将饮食文化转化为“可品尝的文明符号”,成功打造了充满活力的城市IP。

人是城市的灵魂。在镇江,我深切感受到这里市民的素养。无论问路或咨询,他们总是热情洋溢,礼貌周全,那真诚笑容与耐心解答,让人在异地他乡感到温暖。我在白天去市政府广场时,想让一位市民帮我拍张照片,他微笑着说:“可以啊!”然后多角度拍了好几张,末了还让我看看是否满意,不满意还可以重拍。我对他的细心周到深表谢意。那天早上从旅店出来后,我以北方人的习惯,到街上寻找售卖方便面配鸡蛋、馅饼配肉丸汤之类的早餐店,转了一圈都没找到。好不容易看到了一个卖馄饨的早点摊位。摊主是位中年女士,她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山西人,她热情地说:“你那么远来镇江不容易啊!”我还和她聊起了南方和北方的生活差异,聊起当地冬季的取暖方式,她都一一作答。最后她说:“这个摊子其实是儿子开的,我是上班前过来看顾一下。”我问她饭钱是多少,她说一共五块五毛钱,我给了她十元现金,她找给了我五元,说你出远门不容易,少挣你五毛钱也无所谓。在我接触的几个人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印象。镇江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至名归。

走马观花一天半,镇江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时间所限,未能游览西津古渡、金山、焦山等名胜古迹。西津古渡是早有耳闻的千年古街,金山藏着《白蛇传》“水漫金山”的传说故事,焦山则以“江中浮玉”之名与碑林石刻远近闻名……这些未及探访的景点,成为此行的遗憾,同时也让我对镇江多了份牵挂与期待。他日再访,我定要放慢脚步,深度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让心中的镇江印象更加完整、更加深刻。而这次初遇,已让我读懂了这座交织着历史厚重感与人间烟火气的江畔之城,让我的“梦里水乡”从梦中走向现实,成为一段值得回味的美好印记。

   写于2025年8月23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