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兄妹六人中,大姐排行最大,我最小。在我记忆里,大姐为了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家能过上好日子,从小知事懂事,善解人意,勤劳聪慧,默默奉献,为整个家庭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大姐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晚期,现已鬓发染霜,年近七旬。
我很小的时候就亲眼看到,大姐不仅承担了看护我们五个弟弟妹妹的责任,还帮助父母做了许多家务。尤其是还是人民公社生产队还存在、全民生活困难时期,作为家里老大,为了同父母一起上坡下地挣工分养活一大家人,正值读书求学年华的她,毅然放弃读书上学机会,成天忙忙碌碌、起早贪黑参加生产队各种劳动。
众所周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还是集体经济时代,农村家家户户只有天天参加生产队统一组织的劳动,才能挣到工分。换句话说就是家家户户只有不停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到比较多的工分,才能从生产队分配到较多的粮食,家里娃娃女女、大人小孩、老老少少才不会因缺少粮食而挨饿。反之,就会吃了上顿没下顿,经常闹饥荒。
那时,我们一大家人尽管有十口之众,即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以及我们兄妹六个,但爷爷奶奶因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不能参加生产队劳动。家里能够出工的壮劳力只有父亲母亲,可仅靠父亲母亲一年四季累死累活挣的那点工分从生产队分得的粮食,远不能养家糊口,年年缺粮,日子过得非常紧张。特别是到了每年三四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经常因缺粮而断顿,所幸在众亲友不停伸出援手帮助下才勉强度过难关。面对此情此景,父母着急,年纪尚小的大姐也非常着急,于是进入学堂没几天的大姐就回到家里,在帮助父母做家务活时,参加生产队劳动。起初,因人小力怯,大姐参加生产队劳动时只干些力所能及的手脚活儿。但随着年岁增长、个儿变高力气变大,她很快就干起和大人们一样的活儿,诸如锹田挖地、挑粪施肥、收割打场、撒种插秧等等。
大姐因此一辈子成了文盲。父母为此后悔不已,常常责怪说自己一辈子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没让大姐读书,耽误了她的一生。大姐对此倒是显得十分宽宏大度,对父母微微一笑说:“没什么、没什么,我上不上学不重要,只要弟弟妹妹们把书读好过得好,我就心满意足很高兴。再说我日子不是过得好好的吗?”
大姐年轻时很漂亮,高挑的身材,近一米七的个子,不胖不瘦,方形脸,柳叶眉,眼睛清澈有神,皮肤白嫩细皙,乌黑的头发,喜欢梳两个长长的大辫子,说话和声细语,笑起来两个脸蛋上各有一个酒窝。到了待嫁的年龄,十里八乡常有上门来提亲的媒人。最后,大姐相中了离我家仅有五六里地的熊家山一个熊姓青年为夫。
大姐和他成亲后,俩人恩恩爱爱,相敬如宾,不仅把屋里屋外打理得条分缕析、井井有条,还把婆婆孝敬的很好。
大姐的公公在大姐还未嫁到熊家之前很早就去世了,大姐的婆婆孤身一人含辛茹苦把两男三女五个孩子养大,并分别给他(她)们成了家。婆婆于是就跟大姐和大姐夫一起生活。大姐和婆婆关系一直处得像母女一样融洽,春夏秋冬四季,田地农活再忙再累,也不忘按时给婆婆做好早、中、晚三顿饭,婆婆想吃什么她都尽量满足。婆婆生病住院她在医院陪护时,因为不识字,她怕婆婆吃药、打针出现差错,每次都不厌其烦地向医生问清楚每种药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与此同时,她还常抽空回家做些营养丰富的鸡汤、鱼汤等拿到医院为婆婆滋补身体,调剂伙食,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病友及家属看了,还以为大姐是婆婆的亲姑娘,赞不绝口,很是羡慕。就这样,大姐和婆婆如亲母女般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直到婆婆80多岁寿终正寝。
为此,我曾问大姐说:“常言道‘婆媳关系难处’,可你跟婆婆关系处得这样好,你是怎么做到的?”大姐和蔼地说:“婆婆年纪轻轻时就没了丈夫,一个人把几个孩子拉扯大,一辈子很不容易。再说了,婆婆跟亲娘一样,做为晚辈,我们只有好好孝敬她,她才能幸福地度过一个晚年。”
大姐简单朴实的话语让我很感动。后来大姐也当了婆婆,家里娶进的一个儿媳妇,人长的美丽大方,聪明善良,对大姐和大姐夫也尊敬和关爱有加,并主动承担家务,逢事商量,做事有度,相夫教子,我们都很满意。这也许就是孝敬父母的优良家风在大姐家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缘故吧?
由于长期屋里屋外、田间地头的操劳,再加上年事渐高,大姐在60多岁的时候因积劳成疾患了一场大病,经过医院精心治疗,她的身体渐渐恢复健康。我们兄妹几个一再叮咛大姐及大姐夫,家里的田地少种一些,农活少干一些,两人都不要太劳累,要注意休息。
让我们欣慰的是,大姐的一对儿女和儿媳女婿,也都十分关心、体贴、孝敬大姐和大姐夫。我们衷心祝愿大姐和大姐夫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万事顺心遂意……
(此作品原创首发《汉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