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省上一个培训班在玉门举办,我有幸就在这里生活了五六天时间。在这些日子里,我仔细地体会着作为国家第一个油矿基地的一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春风已度玉门关,这里也正呈现着与历史上所有时期不同的风光。
所在的这个学院是在原来玉门石油基地上建起来的。玉门老城是玉门油田的发源地,因石油资源兴起,曾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有“中国石油工业摇篮”之称。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环境变化及城市发展需求,其功能逐渐弱化,人口大量外迁。2003年,在原玉门老城以西70公里处建成玉门新城,成为玉门市政府迁址后的行政中心,承担原玉门的行政、经济等核心功能,重点发展新能源、化工等产业,以实现城市转型。为充分利用资源,便在旧玉门核心区建起铁人干部学院,教室就是原来文化馆,公寓就是原来的职工家属楼,院子就是油田管理基地。进校便住进这样的一个大院落,我的公寓就在7号楼的305房间。
这所学院是一所以“铁人”精神为核心资源和立院之魂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入选中组部党性教育干部学院名录。学院占地15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具备同时开设10个班800人的培训能力。学院立足“锤炼党性的政治学院、铁人精神的弘扬学院、丝路文化的传承学院、新发展理念的知行学院”,其特点是面向全国、丝路特色、甘肃品牌、红色学府。全省这样的学院还有3所,分别是高台、会宁和南梁。学校的前排就是教室和铁人纪念馆,后面有一片很大的花园、池塘,接着就是阔大的广场和体育场。整个布局依次由低向高处摆布,学院就像一个孩子,静静地卧在山峦的臂弯里。这里的气候特点是早晚温差比较大,当省城热浪滚滚的时候,在这里可以静享一份清凉,躲开世间烦难的日子,心头便有一份真实的舒坦。无论是走在哪一片,都能感觉到阔大和宁静。另外,每天早上八点钟,所有的学员都要参加学院组织的八段锦,权当是做早操。这样的体操节奏舒缓,让人心神宁静,可以让心灵回归到自然安宁的地步。
课间我们去了趟老一井。1907年,陕西延长石油官厂的技师严爽等人在玉门老君庙附件首次打出工业油流。1938年,著名地质学家孙健初带队深入这里勘探,确认了丰富的石油含量。1939年,玉门第一口高产油田喷油,国民政府成立甘肃油矿局,组织力量开采,逐渐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石油供应基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开发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大幅提升,被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许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被输送到大庆、胜利等新油田,推动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整体发展。对面老一井的山坡上,还座落着一眼眼窖洞,那是旧社会石油工人们生活的地方。在施工设施差、设备简陋、物资匮乏的特殊时期,老一辈建设者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智慧,建成的油田基地,向人们展现了石油事业发展的历史阶段。站在老君庙旁边,望着石油河水自西向东流去,感叹在这些艰苦的条件下,国人从这里出发,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走上了工业化之路。石油是工业的血脉,这里为全国的工业化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国人心中是清楚的。作为后辈站在这里,我们感叹一个人,无论他说什么,关键要看他做什么。为人类、为国家、为他人做出了贡献,这样的人生才不能算白活。
王进喜(1923-1970)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位,是甘肃玉门人,新中国石油工业模范,“铁人精神” 缔造者。37岁之前,他就生活在这里,战斗在这里。1960 年,他带领 1205 钻井队参加大庆石油会战,面对极端艰苦条件,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铸就 “铁人” 称号。他提出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创造多项钻井纪录,为大庆油田开发奠定基础。1970 年因胃癌病逝,享年 47 岁。他是新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其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精神被代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培训期间,我们连续观看了关于他的纪录片,听了关于他的讲解,还参观了他的纪念馆,听取了关于他的讲座。每天都听着王进喜的名字,理解着他的精神,我深深地懂得,做人做事,一定要踏实,一定要有毅力,也一定要忍耐,还一定要坚强。
现场调研,我们去了玉门新城。这里的城市绿化特别好,纵横交错的 “十纵十横” 路网规整有序,城市楼房也很整齐。玉门新城,褪去了石油枯竭带来的阴霾,正以全新的姿态蓬勃发展,焕发着无限生机,处处都展现着这座城市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郊外,大片风力发电场延绵数十公里,白色的风电机组错落有致,叶片在风中悠然转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电能,这是玉门对新能源利用的生动实践。远远望见一片蓝色的“海洋”——那是玉门的光伏产业园。数万块太阳能板顺着平川铺展开,在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光,电缆像脉络一样将电流输送到远处的变电站。玉门的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加起来,让曾经的“石油城”如今成了西北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看到这一切,心中真的很感慨,从石油到风电、光电,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能源,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能源人,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自己的贡献,向国强民富提供了另一种“血液”,真有种地覆天翻的感觉。
离开前的那天早晨,我又去了学院的花园。阳光穿过云层,洒在“铁人精神永放光芒”的石碑上。池塘里的睡莲开得正好,露珠在荷叶上滚动,远处的体育场传来学员们晨跑的脚步声。我忽然明白,玉门的风光从来不止于戈壁与油田。从石油喷涌的沸腾年代,到新能源崛起的转型之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始终在用坚韧续写着新的故事——就像那穿过玉门关的春风,从未停歇,只是换了种方式,吹绿了更广阔的天地。当高铁穿过祁边腹地的时候,牧草碧绿,油菜金黄,雪峰纯白,羊群和耗牛点缀其中,构成一幅精彩的山水画。我深深地懂得,人类就是大自然的孩子,石油就是大地的奶酪,孩子吸取着奶酪长大。而此时的大自然,就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看着她们的孩子一个个长大,终于站成可以经历风雪雨霜的大写的人。2025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