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漂亮的秦篆汉隶,毛主席的诗词,用这样的书体表现,很好。这两幅作品多少钱?要五六千元吧?”
“你看着给。随便,就图个高兴。文化惠民,传播红色文化。收个本钱就可以了。”
“三百元,咋样?”
“成,三百就三百。不好意思,收你的钱了。加个微信,腊月里来赠你春联。”
李通是个豪爽人,自称墨侠,平日里在地板上练习书法,有人要他的书法作品时就在宣纸上书写。有时候在租住的小屋书写十几幅作品,表好后就在就近的广场上找个树枝挂起来,随意销售;他经常将自己的书法作品赠人,七十多岁了,就活出了个墨汁样的浓厚、平淡、质朴,他的书法作品自己装裱,成本费50元之外,有个赚头就成。一天有两三百元收入,便很知足。“这比以前在家里种粮食强多了。一幅字的收入要换几百斤麦子哩。”
李童初中毕业那年秋天,父亲去世,母亲多病,家中的贫困如同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挡住了他继续求学的道路,高中与大学的梦想,只能在无奈中渐渐远去。家中仅有三间石板房,却要容纳弟兄四人,身为老大的李童,深知自己肩负着走出大山、开辟新的人生道路的重任。他毅然独自一人去武都寻找创业机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西秦岭白龙江峡谷的武都地区,贫穷如同厚重的阴霾,笼罩着每一个角落。
最初,李童在龙凤山村当上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师,虽收入微薄,但他满怀热忱,一心想在教育的天地里为孩子们点亮希望,为自己开辟未来。然而,现实的压力如影随形,三年后,他不得不辞去这份工作,转而学起了木匠手艺。在木屑纷飞的日子里,他的双手变得粗糙,却也逐渐掌握了一门生存的技能。但李童心中总有一团火在燃烧,驱使他不断探索新的可能,后来,他又迷上了制作琵琶、二胡等乐器,在悠扬的弦音中,他似乎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慰藉。
岁月在悲喜欣慰中艰涩地流淌,毛主席的诗词成为了李童的精神支柱。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那本诗词集,在劳作的间隙,在寂静的夜晚,反复吟诵。在地面上用树枝书写那些充满力量与豪情的诗句,或篆书,或隶属,那些诗句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他生活的黑暗角落。一次偶然的机会,春节前夕,李童为乡亲们写春联,他那一手漂亮的隶书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位乡干部看到后,赞叹不已,提议他写一个中堂,并断言这字拿到县城去,至少能卖一千元。李童虽半信半疑,但心中却悄然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不久后,李童进城时,看到街边有人售卖春联和中堂,那些字在他看来远不如自己的,可价格却不低。一对春联五元,一幅中堂三百元。半个腊月可以赚一万多元。这一发现,让他心中的种子瞬间破土而出,他意识到,自己的书法或许真的可以成为谋生的手段。
从那以后,李童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创作中。他白天辛勤劳作,夜晚则在昏暗的灯光下,沉浸在笔墨的世界里。寒来暑往,他的书法技艺日益精湛,能够熟练书写隶书、篆书、楷书等多种字体,尤其是书写毛主席的诗词,更是得心应手。平时写好的春联和中堂,一到腊月天春节前,被人一抢而空。多年来,他创作了四万多幅作品,每一幅都倾注了他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能够把汉字书写好,也算一个资本。也是很荣幸的。”他常常这样勉励、安慰自己。
随着作品的增多,李童开始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到周边大城市售卖。起初,他的摊位前鲜有人问津,但他并未气馁,依旧耐心地向过往的行人介绍自己的作品。
时间是冶炼价值的催化剂,随着斗转星移,渐渐地,他的书法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喜爱,许多人被他笔下灵动的文字和深厚的情感所打动,纷纷掏钱购买。就这样,李童靠着一手漂亮的书法,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还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后来,李童积攒了一笔钱,在城里的蓝天广场南侧购置了一套130平米的宽敞套房。这本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可李童却住不习惯。在那宽敞明亮的房间里,他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于是,他毅然将房子租给别人,自己又重新租住在一个不到20平米的小房子里。这个小房子虽小,却被分隔成了客厅、厨房、卫生间、卧室和阳台五个区域,布局紧凑而温馨。
阳台,是他最钟爱的地方。那里摆放着一盆兰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淡雅的清香。旁边是一个书案,上面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和一卷卷宣纸。每当阳光洒进阳台,李童便会坐在书案前,铺开宣纸,提笔蘸墨,尽情挥洒。在那一笔一划中,他忘却了生活的烦恼,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他的卧室,同时也是装裱室。墙壁上挂满了他精心装裱的书法作品,一幅幅作品如同无声的诗篇,诉说着他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感悟。他自己装裱作品,四尺的横幅成本不到50元,若有群众愿意收藏,他只需200元便心满意足。
有一年春节,市文化馆的李馆长去看望他,和他谈群众文化活动,建议他举办一个书法展,他说:“咱只是个群众书法爱好者,办展,恐怕有人笑话,咱只对群众写字。心不能太贪,能靠自己的爱好谋生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淡泊也是养生。”
李馆长被他的简单人生观感动,毅然给他办了一个书法展,在新媒体报道渲染之下,李童一时间出名。
李童的生活简单而充实。每天,他吃罢饭后便出门散步,在街头巷尾感受着人间烟火。散步归来,便一头扎进书法的世界,尽情书写。困了,就倒在床上安然入睡。一支艾香,在房间里散发着淡淡的馨香,陪伴他度过一个个宁静的夜晚。他经常半夜起床写字,夜深人静,书写的笔画更加流畅;他所写的字,大多被人收藏,除了必要的伙食费和医疗费,还略有盈余。供儿女上了大学后,现在也孙子发奖学金。
与李童一同当过民办教师的李敬,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坚持下来,最终成功转正,工资从最初的17元涨到了7000元,如今已经退休11年了。退休后还被县城里一家“小学生AI数学自习室”聘请,多得一份收入。当李敬看到李童现在的生活时,不禁感慨万分,他评价李童的生活“很别致,很奇特”。尽管两人的生活轨迹大相径庭,但他们之间的情谊却丝毫未减。李敬十分欣赏李童的书法,特意收藏了他的一幅篆书作品《沁园春·雪》,还笑称这首词可以镇宅。李童欣然赠送,他深知,这幅作品不仅是自己的心血结晶,更是两人深厚情谊的见证。李敬笑着对李童说:“毛主席的诗词,我就会背这首。”
“能背诵这首词也不错,如果能够多背诵一首就更好了。”李童微笑着说。
在闲暇时光里,李童还会弹奏自己制作的琵琶。那把敦煌的土琵琶,音色醇厚,每当他拨动琴弦,悠扬的乐声便在房间里回荡。在乐声与墨香的交织中,李童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与满足。他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在他心中,这间小小的陋室,便是他的雅居,是他心灵的归宿,是他追求艺术梦想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