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廷贤的头像

李廷贤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7/14
分享

陇南秦腔发展现状与守正创新思考

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是演述中国故事的经典文艺范本,也在时代发展中展现出兼容并蓄的活力。其守正创新之路,既需扎根传统汲取养分,又要拓展边界拥抱时代,实现文化价值的传承与突破。作为秦文化崛起的根据地,陇南秦腔文化源远流长,且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

一、守正:传统经典中的文学魅力与艺术根基

陇南市武都区瑶池秦月秦腔艺术团是吸收礼县、成县、武都秦腔民间名家组合的一个代表性团队,每年承担武都城区的秦腔专场演出20多场,除了上演传统的秦腔剧目,还创编了一些新时代故事的秦腔,体现出秦腔艺术界新时代守正创新精神。

秦腔的“守正”首先体现在对传统经典的坚守与传承。《兴汉图》《铡美案》《火焰驹》《游龟山》《劈山救母》《白蛇传》等经典剧目,以其深刻的文学内涵与独特的艺术表达,成为秦腔的标志性作品。《兴汉图》通过历史兴衰的演绎,传递出家国情怀与忠义精神,其叙事结构严谨,唱词凝练典雅,将历史故事与人文思考融为一体;《铡美案》则以民间熟知的伦理冲突为核心,通过鲜明的人物塑造(如包拯的刚正、陈世美的负心)和激烈的戏剧冲突,折射出大众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秦腔在文学叙事上的成熟,更通过“唱、念、做、打”的舞台表现,形成了秦腔慷慨激昂、刚劲有力的艺术风格,为其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二、创新:对接时代主题,拓展现实表达

秦腔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将时代精神融入传统腔调。近年来,秦腔积极聚焦现代化强国建设、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现实主题,让古老艺术与当代生活同频共振。

如改编自陇南本土作家李廷小说的《刘四戒赌》《巧结良缘》《英雄渠》等作品,以乡村生活为背景,通过讲述村民在脱贫致富、移风易俗中的故事,展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风貌;用秦腔特有的接地气的表达,将政策理念转化为百姓易懂的情节,既保留了秦腔的乡土气息,又赋予其反映现实、服务社会的新功能。

这种创新让秦腔从“历史剧舞台”走向“现实生活剧场”,成为传递时代声音的重要载体。

三、跨界:突破地域与文化边界,展现国际视野

笔者认为,秦腔的创新不仅限于本土题材,更在跨界演绎中展现文化包容性。通过尝试演述外国故事或国际视角的题材(如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涉及中外互动的历史事件),秦腔突破了单一文化语境的限制。

例如,在抗美援朝题材的创作中,秦腔以战争中的人性光辉为核心,用传统唱腔表现中外战士的家国情怀与国际主义精神,既保留了秦腔的艺术辨识度,又通过跨文化叙事传递出人类共通的价值追求。这种探索不仅丰富了秦腔的题材库,更让这一地方剧种具备了走向更广阔舞台的潜力,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平衡:老腔调与新语境的融合,开放发展是当务之急

秦腔的守正创新,核心在于平衡“老腔调”与“新语境”的关系。“老腔调”是秦腔的灵魂,其独特的声腔、韵律承载着文化记忆,不可丢弃;“新语境”则要求秦腔在内容、形式、传播上适应现代审美与传播方式——例如,结合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增强表现力,或在唱腔上适度革新以贴近年轻观众

当前,推动秦腔的开放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既要坚守艺术本体,避免为求新而失根;又要主动拥抱变化,避免因保守而僵化,让秦腔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新活力。

五、反思:警惕复古误区,追求可持续发展

笔者以为,秦腔的传承不能停留于“一味复古”。单纯复刻旧有形式、固守陈旧题材,可能会让秦腔沦为“昙花一现”的怀旧符号,难以在当代文化生态中立足。真正的传承应是在理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让秦腔既“有古韵”又“接地气”,既“守得住根”又“走得出去”,实现文化生命力的可持续延续。

综上,秦腔的守正创新是一场“传统根基”与“时代活力”的对话。唯有扎根经典、拥抱现实、拓展边界,才能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