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国喜欢唱歌。虽然对升降半度的音把握不太准,但参加“黄河大合唱”合唱队,可以从头到尾激情表达,每次唱完浑身感觉十分通透畅快。
他上班的民政局在城市新区中心广场东区的D楼,南边是白龙江公园,北边是雷公山森林公园,东边是千亩橄榄园,环境优美,早起六点半到达办公区,调一下嗓子,整天的精神头旺盛,心情愉悦,办事的效率也很高,出错率极低。
城市西郊有一个朋友办了一个小溪河养护院,是方志国十年前建议创办的。朋友是退役军人,参军前学过中医,退役后在武都卫校进修考取了中医师和针灸师资格证,从一个中医门诊发展到社区医院,进一步发展了附属养护院,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方志国经常到他的养护院去,朋友喜欢文艺,常常举办文艺活动,邀请群众文化社团演出,工作很有特色。
方志国想,退休后就到养护院,搞一下文艺工作,做一些宣传,干不动了,就在养护院养老。“你来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支持。现在有一些老干部观念还转不过来,认为呆在养老体面,不愿意到养护院来。”
“呆在家里和软禁差不多,枯燥无味,闷得发慌,生病多,死得早。”
朋友说:“话虽然不能那样说,退休了以身示范推进社会养老,功德无量。”
方志国琢磨,退休时,孩子三十多岁,正在上班,闷在家里确实不是事情。于是对朋友表示一定在养护院养老。为了提前适应养护院的集体生活习惯,方志国周末时参加养护院的文化活动,唱秦腔,跳锅庄舞,心里感觉到很踏实,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城市东郊的北山,距离城区30里就是方志国的老家,有上一辈人留下的房子和菜园,方志国觉得上山养老也方便,夏天还是避暑的好去处,这样方志国就有了两手准备: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他可以在夏秋季上山,冬春季节在养护院。他这样规划着,一个现实问题出现了,方志国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在弟弟家居住一段时间,弟弟在一所小学上班,弟媳妇自己开办米皮店,母亲起初帮忙,这一年明显体力不行,加上甲流,引起哮喘,出院后是上山还是继续留在弟弟家,一时间意见不统一。
弟弟说:“只要每月缴纳2000元的生活费,桂花就可以少做一点,专心伺候老母亲。”
方志国预付了半年的生活费。但是两个月后,老母亲又渐渐厌倦城市生活,执意要一个人上山独居。
“我退休了就陪你上山。”
“我能活到你退休就好了,你退休还要八年呀。八年,我是活一天算一天,叶落归根,我要提前上山,你们有空来看望就成。我能动,在庄稼地里劳作习惯了,花椒、胡桃、桑椹、萝卜、玉米、洋芋、麦子,都是自己种,一上山,心情舒畅。”母亲的心里装着温暖的大山,大山是她的心灵归处。
方志国就同意母亲上山,陪着住了一周后,留下她一人居住在老屋,托付邻居照看,并安装了监控器,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即上山。
养护院的朋友知道后,责备方志国:“何必嘛。交给我不就得了。这十几个护工你不放心,连我也不放心?一个老娘,放在山上,荒山野岭,与野猪野兔为伴,安心自在?”
方志国一时无语。总觉得让母亲去养护院还有点早。她现在71岁,和她一样年龄的农村老人都还在田间活动,习惯于劳作,闲不下来。“等到八十岁就进养护院。一定进。”母亲在方志国的劝说下,总算答应了。
到冬季,母亲感冒,哮喘复发。
住院后,方志国一家和弟弟一家轮流照看,医生做雾化,打吊针,消炎,止咳,化痰,中药、西药齐上,病情好转,母亲还是急着上山。
“到了老屋,心里就踏实了。你们也不要太操心。生老病死,很正常,你们的祖母,五十三岁就去世了,你爷,走时八十三岁,你爸爸走时七十二岁,不管年龄多大,都得去,这本来没有啥奇怪的。村里和我年一年二的人,已经走了多半了。人的一生就是个修行。走的时候,坦然放下一切就成。”
一次,母亲不小心扭伤了腰,方志国和弟弟商量准备给做手术,母亲坚决反对:“这辈子腰扭伤几十次了,都是喝点活血化瘀的三七粉,这把年纪了更不能轻易在腰上做手术,瘫痪了咋办?你们谁愿意伺候一个瘫子?还不如......”
尽管方志国和医生使劲劝说,母亲执意不做手术。宁死不做。母亲是学佛的人,认为死亡就是涅槃重生,就是一生圆满。她经常谈论死亡,总是微笑着,毫不畏惧。母亲的一个兄弟是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的,二十三岁生日那天,托着炸药包炸掉了敌人的一个碉堡,为国捐躯。
母亲有时候说方志国比较超脱,方志国觉得母亲比他超脱,豁达,看得开好多世事和人情世故。
在母亲的坚持下,喝了一周的活血化瘀中药汤,贴了十几张跌打扭伤膏药,扎了几次干针,果然痊愈了。
立秋后的一个周末,天气凉爽,方志国领着母亲去了一次小溪河养护院,母亲说:“这和宾馆一样,还有大灶,几十个人一起吃饭很热闹的。小时候吃大锅饭就是这样,只是没这样阔气。黄豆面的稀粥,甜浆,是小时候最好吃的饮食,现在每天有肉吃,有大米吃,十几个菜,挑挑拣拣,鸡蛋、包子、煎饼、油条、面茶、豆浆、小米粥、牛奶、花卷、蛋糕、面包,天天就像过年。一个月得几千元伙食费吧?”
“不贵,就两千元。”
“两千元还不贵?我一年的花椒也就卖三千元。还是回去好,山里清闲自在,空气好,水好。花好,鸟儿好。”
母亲有自己的人生观,生老病死,道法自然。
对于一个人的去世,母亲最羡慕方志国的三太爷。“你爷是坐在椅子上,喝了一口开水就去了,没有惊动谁,就像睡着了一样,很轻松。你婆冬天纳鞋底晒太阳,大家一起说笑话,她一笑就去世了。”
母亲对去养护院表示不感兴趣。“还是在老家好一些。”这是她思谋再三的结语。“住在养护院,会让你舍不得离开。”
方志国没有动摇自己将来要住养护院的决心,母亲说:“选择是不一样的,结果是一样的。人各有志,各有各的喜好,有的喜欢敲锣打鼓,有的喜欢听一首熟悉的山歌。没有长生不老,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养护院关键是养心,不远处就是一个寺院,每天参观的人很多。方志国忽然意识到:那就是古人发明和建造的最有吸引力的养护院,现在已经变成了旅游景点,大部分人在那里祈求长生和福报,善意的祝愿鼓舞人们努力生存。生生不息,健康乐观,新陈代谢。母亲望着远处,意味深长地说:“不要冒冒失失地许愿,不要冒冒失失的祈求长生,人人都要回归。老了,不要打搅别人。”
方志国陪着母亲在养护院住了一周时间,她和养护院的医护人员、养老的人,总共22人,很快熟悉,整天笑谈人生,方志国以为她喜欢上养护院了,结果在一周后,坚决要回去,又到了老家的栖凤山。显然,她要图个自由和爽快。在养护院、老家的田间地头、寺院之间,标记着不一样的人生记忆,留步于何处,母亲显然有自己的规划。
尊敬不如遵命。方志国安顿母亲上山居住时,山里的杜鹃花正在盛开。母亲说:“花开花落,不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就算走了,也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