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张汝成(县委书记),53岁,高个子,寸头
白永玉(公社秘书),33岁,矮个子,瘦小
白兆信(磨坊工人),胖子,
王凤鸣(医疗队员),老中医
白玉泉(医疗队员),中年赤脚医生
吕进田(医疗队员),青年医生
白映学(保管员),中年,中等个子,
白四保(凿崖工人),38岁,中等个头,
陆生华(炊事员),40岁,高个子
白苟成(炊事员),30岁,瘦小
魏生贵(铁匠),40岁,瘦高个子
万工(工程师),38岁,中等个子,寸头
张福德,民兵连长,38岁,大个子,膀大腰圆,
王仲德,民兵副连长,30岁,瘦小,
王作福,民兵副连长,40岁,高个子,
李殿章,公社书记,39岁,高个子,
李登法,公社副书记,38岁,中等个子,
张志清,公社副书记,38岁,中等个子,
导游,女,30岁,
群众若干
时间:1958--1979
第一场:定策
(幕启:甘肃武都县人民政府,砖木结构三层办公楼,)
(张汝成坐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手中反复摩挲着秘书白永玉送来的锦屏公社修渠灌溉建议书。)
白永玉:(急切地)张书记,这修渠的建议书可是关乎咱们全县百姓的生计啊!
张汝成:(目光坚定)这建议书我看了,修渠是好事,但工程浩大,困难重重啊。你想,全县每年仅有20万斤供销粮,要给19个公社分配指标。咋能集中到一两个公社修建水渠?
白永玉:书记,咱们穷县,就要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先修建水渠,然后在角弓、东江、汉王修筑河堤造田。
(张汝成望向窗外,干涸的土地上苞谷苗蔫头耷脑。)
张汝成(唱):
霜染层山秋色冷,
旱田裂土禾苗蔫。
手捧文书心潮涌,
一渠能解万家难!
白永玉(拱手):
书记细看这方案,
仙人崖下引清泉。
八十里路凿山过,
万亩荒田变良田!
全县民工齐调动,以工代赈度荒年。
渠成人也饿不死,一举两得实周全。
张汝成:(内心独白)乡亲们为水奔波,我怎能坐视不理?
(猛地站起)
张汝成(拍案):
旱魃为虐三年整,
禾苗枯死百姓惊。
县委岂能袖手观?
调粮十万筑水渠!
好!拨粮十万斤,
明日全员动工程!
(众人齐应):好,县委拨粮了,全县民工一起上,集中力量修建水渠,这水渠就叫英雄渠。
第二场:开工
【场景:锦屏公社,村民聚集。】
(村民们聚集在一起,议论纷纷。)
村民甲:(兴奋地)听说了吗?县里要帮咱们修水渠!
村民乙:(担忧地)这么大的工程,能成吗?
村民丙:(坚定地)成不成,总得试试!不然咱这日子没法过。
村民丁:(鼓舞地)对!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把水渠修好!
(山崖工地,民工列队)
(众村民举镐齐唱)
祖辈背水腰压弯,今朝铁镐劈山峦。
千人同饮一瓢水,不引清泉誓不还!
李殿章(挥旗唱):
抗美援朝枪林闯,今日修渠再扛梁!
锤钎凿破千层石,血汗浇成百里长!
【群众合唱:】
嘿哟嘿哟抬石忙,悬崖峭壁当战场!
老人妇孺送茶水,铁锤钢钎震山冈!
【场景:修渠工地。】
(工地上,工人们忙碌着。)
白兆信:(对旁人)这面粉是修水渠用的,一斤半两都不能往家里拿!
(医疗人员王凤鸣等在工地上忙碌,救治受伤的工人。)
王凤鸣:(对伤者)别担心,伤口不深,休养几天就好。
(保管员白映学仔细记录着工具和物资的借出与归还。)
白映学:(严肃地)这些物资都是大家的心血,我必须把好关!尤其是炸药。
白四保:这水渠修通,我们村的坡地里可以种西瓜,地边可以栽石榴、无花果、葡萄、油橄榄。坝地里可以种水稻,再就不会挨饿了。
王凤鸣:四保,你也晓得油橄榄?
白四保:我听地理老师说过,油橄榄是地中海沿岸的一种树,果子榨油,比油菜籽榨的油贵。
王凤鸣:四保,你们在山崖上打炮眼的,要多加小心。人吊在空中,脚底下要瞪稳。
白四保:咱们的炸药威力大,轰轰轰!
王凤鸣:四保,加油干,水渠修通了,我给你说个媳妇。
张志清(背着石板上山):四保,好样儿的。每天听见你们放跑,我们就兴奋。锦屏山上炮声隆,水利建设干劲冲。干旱山地变良田,现代农业一定成。
白四保:张书记,你带头背修建水渠的石板?
张志清:公社干部就要带头背石板,我们一起修筑一条水利长城。
(大家齐唱):
锦屏山上炮声隆,水利建设干劲冲。
干旱山地变良田,现代农业一定成。
(白四保在悬崖上清理虚石,不幸坠入深渊。)
工友:(撕心裂肺地)白四保!
(工友们悲痛欲绝,但很快擦干眼泪,继续施工。)
张志清(含泪唱):
兄弟魂归青山里,英名永刻水渠碑!
擦干泪眼再挥钎,不引清泉誓不归!
第三场:攻坚
(厨房里,陆生华、白苟成正在用压面机压面条。)
陆生华:(对白苟成)咱们得让工人们吃饱吃好,有力气干活。
白苟成:虽然天天是豆花子酸菜面,营养要比长征路上的野菜强几百倍,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现在的生活比长征时强多了,长征的部队经过我们这里时,我见过。
(魏生贵在铁匠铺里忙碌,打造修渠用的钎子。)
魏生贵:(自言自语)工人们手中的钎子锋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
张志清:老魏,咱们已经打断一千六百多把钢钎理论吧?
魏生贵:张书记,你记性好。是一千六百八十四把钢钎。
张志清:就算是用上八万四千把钢钎,也要修成一条千年能用的水渠。让山崖上的清水不白流,让半山干旱的坡地年年保丰收。这就是一场农业革命,这场革命成功了,祖祖辈辈的饭碗都是满满的。要得吃饱饭,引水浇灌田。
(万工在工地上测量数据,指导施工。)
万 工:(对工人)这里要再挖深一点,确保水渠的质量。
张志清:万工,你大拇指一翘,水渠的线就放直了,这技术不简单。
万 工:张书记,这叫等高线。大拇指尖和眼前的水渠边沿成一条线,两点连为一线,确定远处的水渠高度。
张志清:奥,看似简单,大有学问,我也学了一招。这水渠全长八十里,多数在悬崖上修造,凿石崖,修水渠,在全县算是第一水渠。万工的功德大。
万 工:县上决策正确。每年没有三万斤回销粮,就不会有这大工程。
(民兵连长张福德等组织民工上工,协调矛盾。)
张福德:(对偷懒的工人)大家加把劲,咱们一起努力,早日修 好水渠。
张志清:我给大家读一下县委张书记的来信。文革开始,新的县委班子还是继续支持英雄渠的修筑,我离开县委了,有的公社干部可能也收到了一点影响,但是大家应当坚持,坚持就一定会胜利。
(柴油机磨坊内,白兆信正在磨玉米面)
旁人(劝):
白爸,给几斤面吧,给我家娃烧个火锨馍,我给你家的娃也给一个。抓把苞谷面回家去,孩儿饿得哭声凄!
白兆信(正色唱):
公家粮食半粒贵,修渠口粮岂能亏?
清廉二字心头刻,饿断肠子不违规!
(铁匠铺内,火星飞溅)
魏生贵(抡锤唱):
日夜炉火通红亮,千锤百炼造钢钎!
手心磨穿血泡裂,渠不成时铁不凉!
第四场:功成
(二十年后,水渠通水)
【场景:1979年,英雄渠竣工通水】。
(清澈的泉水顺着水渠奔涌而下,浇灌着干涸的土地。)
村民们:(欢呼雀跃)水来了!水来了!
(村民们激动地流下泪水,欢呼声响彻山谷。)
张汝成:(感慨地)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战,终于迎来了今天的胜利!
(李殿章等公社领导带头鼓掌,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李殿章:(激动地)二十年修一渠,引清泉浇灌粮田三万亩,德照子孙。一辈子成一事,干革命为民服务,退休了,我心满足。
(张志清看着水渠,心中充满了自豪。)
张志清:(内心独白)这水渠不仅是灌溉之渠,更是我们精神的象征。
万工(指渠水,激动):
英雄渠——!我爱你!
群众(欢呼,合唱):
一渠银龙下山岗,
万亩金稻翻浪黄!
二十春秋拼生死,
血汗化作五谷香!
张汝成(抚碑唱):
英雄名字碑上刻,
清流千年润故乡。
莫道丰碑无言语,
渠水滔滔唱忠良!
【场景:几十年后,英雄渠成为红色景区。】
(游客们站在水渠边,聆听导游讲解。)
导游:(深情地)英雄渠,不仅是一条灌溉之渠,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见证了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我父亲就是修建英雄渠牺牲的。那年我才3岁。
(游客们被深深打动,纷纷拍照留念。)
游客甲:(感慨地)先辈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游客乙:(坚定地)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为建设更美好的家园而努力。
(合唱)
英雄名字碑上刻,
清流千年润故乡。
莫道丰碑无言语,
渠水滔滔唱忠良!
【幕落,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