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廷贤的头像

李廷贤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06
分享

李廷贤小说:新城记

李延社虽然生在农村,但从小就有穿越时空,编织城市的梦想,可能是小时候常听爷爷奶奶唱《逛新城》歌曲的原因。“我长大了也要建一座新城。”他对爷爷说。爷爷一笑:“娃,你把咱家的茅草房建成瓦房就不错了。”

初中是一边讨饭一边刻苦攻读中完成的,没有上高中,被公社聘为广播员,接着考上了省委党校,毕业后成为公社干部,一步步奇迹般走上行政领导岗位。

第一章:困局中的异数

2004年的建雄区,像颗被群山攥在掌心的玻璃珠,百泉江是串起珠子的银线,却被一座1984年的老拱桥扼住了呼吸。双车道的桥面窄得像根裤腰带,两侧不足一米的人行道上,行人、牲口、架子车、老式吉普车与自行车擦着肩膀而过,7个斑驳的桥墩在江水里投下细碎的影子,像这座小城解不开的愁绪。桥边是十几棵苦楝树。

李延社踩着河堤上的落叶散步时,乌鸦正从苦楝树枝桠间腾空而起。他刚从西羌县调来建新市任副市长,口袋里还揣着全县脱贫攻坚的总结报告,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7米宽的北山路是城区唯一的主动脉,巷道窄得能让两户人家的窗户伸手相触,财政账本上的赤字红得刺眼——每年有10个月,干部职工的工资要靠中央财政补贴,城市建设像是被冻住的河水,连泛起涟漪的力气都没有。

“爸,这地方的规划图,比我爷爷的记事本还旧。”女儿李薇把一叠泛黄的图纸摊在办公桌上,她是北大城市规划专业的硕士,刚被调进城乡建设局。图纸上的建雄区,像个蜷缩在江北的婴儿,江南的3000亩鱼塘和水稻田,还是洪水退后留下的补丁。

李延社没说话,只是把目光投向窗外的百泉江。

夜里,他总做一个奇怪的梦:梦里的江面上架着八座大桥,像八道银色的虹,沿江的大道宽得能跑四辆汽车,绿化带里的樱花飘落在步道上,远处的山顶有飞机缓缓降落。醒来时,他摸出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一串陌生的代码,像是谁在他的意识里埋下了时空的坐标。

一年后,常务副市长因病去世,李延社接任的那天,在办公室挂起了一张新的地图。他用红笔沿着百泉江画了两条线,又在江上点了八个圈:“组建城市建设规划局,李薇任副局长。先搞东新区,3000亩鱼塘,改成新城。”

消息传出去,老领导们在会议室里拍了桌子。“李延社是疯了?”原人大主任敲着茶杯,“财政连工资都发不起,还想修48米宽的大道?八座大桥?这不是狂魔是什么!”

李延社没辩解,只是把效果图挂在了城区的广场上。图纸里的东新区,有高楼,有公园,有纵横的街道,像从未来搬来的积木。市民们围着看,有人摇头:“这画的是天上的城吧?闪亮的街灯就像天上的明星。咱们这地方,土地连10万块一亩都卖不出去。”

第二章:时空的杠杆

招商引资会开了三天,没人愿意来。

建雄区被群山围着,没有铁路,没有高速,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投资人看着百泉江上的老拱桥,直摇头:“李市长,不是我们不支持,这地方就是个交通绝地,投进去的钱,怕是连水花都溅不起来。”

李延社把李薇叫到办公室,打开了一个加密文件夹。

里面是他这几年“梦到”的资料:未来十年全国铁路规划图、高速公路网的走向,还有建雄区周边矿产资源的探测数据。“爸,这些……”李薇愣住了,她学规划多年,从没见过这么精准的预判。

“别问来源,照做。”李延社把资料复印了几份,再次找到投资人。这次,他把资料摊在桌上:“先垫资修沿江大道和两座桥,市政府以每亩10万元征收东新区的土地。等路修好了,我们就联合周边市申请铁路和高速项目,这些资料,就是你们的保障。”

开发公司老总李月华盯着资料看了半天,突然笑了:“李市长,你这资料,比我们公司的调研还详细。行,我赌一把!”

沿江大道开工那天,百泉江边挤满了人。挖掘机铲起第一方土时,有人在人群里喊:“李狂魔,要是修到一半没钱了,你可别跑!”李延社没回头,只是把铁锹插进土里,用力往下按了按。

施工期间,李延社每天都泡在工地上。他总能提前“知道”哪里会出问题:比如某个路段的地下有暗河,需要提前加固;比如雨季会提前到来,要赶在汛期前完成河堤的浇筑。李薇看着父亲精准的指令,心里的疑惑越来越深——父亲像是能看到未来的施工日志。

一年后,沿江大道通车了。48米宽的路面铺着崭新的沥青,两侧的人行道上种着樱花树,绿化带里的自动喷灌系统喷出细密的水雾。市民们骑着自行车在大道上逛,看着江面上新建的两座大桥,眼睛都亮了:“这路,比省城的还宽!”

此时,市政府申请的铁路和高速项目有了消息——国家规划的西南铁路网,正好经过建雄区;高速公路也把这里设为重要节点。消息传来,李延社站在沿江大道上,看着远处的群山,突然想起了梦里的场景:铁路像一条银色的龙,从群山间穿过来,高速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

第三章:土地的魔法

沿江大道花了1个亿,财政账上空空如也。李延社把李月华请到办公室,桌上摆着东新区的土地规划图。“李总,路修好了,钱的事,我们得谈谈。”

李月华早有准备:“李市长,我知道市政府没钱。这样,我要东新区的两百亩商业用地,抵消修路的费用。”

李延社笑了,他指着图纸上的一块地:“这块地,位置最好,一亩给你30万,怎么样?”

“50万。”李月华突然说,“李市长,你是干实事的人,这20万,算我支持政府的。你知道我之前在南方一线城市开发,南方的土地价位不是这个数。”

成交的那天,李薇算了一笔账:两百亩地,每亩50万,正好1个亿。可她不明白,建雄区的土地以前连10万块一亩都没人要,怎么突然就值钱了?“爸,这土地的价值,怎么涨得这么快?”

“因为时空是联动的。”李延社看着窗外,“路通了,铁路和高速要来了,这里的土地,就不再是群山里的补丁,而是连接未来的节点。现在的50万,将来会值500万。”

李月华很快在土地上动工,商品房以每平米2000元的价格预售。消息一出来,周边市县的人都来买——他们听说建雄区要通铁路和高速,这里的房子,将来肯定会升值。短短半年,房子就卖光了,李月华不仅收回了投资,还赚了1个亿。

西新区的建设紧随其后。这次,没人再怀疑李延社了。涉及拆迁的居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新房比原来的老房子大了一倍,还通了天然气和暖气。有个老住户握着李延社的手,红了眼睛:“李市长,以前我总说你是狂魔,现在才知道,你是为我们好啊。”

李延社的头发渐渐白了。他看着东新区的高楼一栋栋立起来,西新区的道路一条条铺开来,百泉江上的大桥一座接一座架起来,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知道,自己“梦到”的未来,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

2034年,李延社退休了。退休那天,他站在百泉江边,看着江上的八座大桥,看着沿江大道上的公交车,看着远处山顶正在建设的飞机场,突然收到了一条短信。短信里只有一串代码,和他多年前梦里看到的一模一样。他笑了,删掉短信,转身走了。

第四章:未来的回响

新任市领导接过了接力棒。他们按照李延社留下的规划,继续推进城市建设。几年后,铁路通了,高速通了,山顶飞机场也通航了。建雄区改名为建新市,城市面积扩大了10倍,成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曾经批评李延社的老领导们都退休了。他们结伴来建新市参观,看着纵横交错的大道,看着江边上的公园,看着高楼林立的新区,都愣住了。“这还是当年那个夜郎式的小城吗?”原人大主任摸着江边的樱花树,“李延社这小子,难道是穿越时空的人?”

他们找到了李延社的家。李延社正坐在院子里喝茶,院子里种着从百泉江边移来的柳树。“老李,你老实说,你是不是有什么秘诀?”老领导们围着他,追问着当年的往事。

李延社给他们倒了杯茶,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只是我知道,这个世界是联动的——路通了,经济就活了;经济活了,城市就发展了;城市发展了,老百姓的日子就好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组织,本来就是互通有无的。只要是对人民群众有意义的事,正义的事,就一定能做成。”

老领导们若有所思。他们看着窗外的建新市,看着远处的铁路和高速,看着百泉江上的八座大桥,突然明白了:李延社不是穿越时空的人,他只是比别人更早看到了“联动”的力量——群山挡不住路,贫困困不住城,只要敢想、敢干、敢为人民谋福利,再小的城市,也能织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那天晚上,李延社又做了一个梦。梦里的建新市,有磁悬浮列车在城市里穿梭,有空中花园在高楼间延伸,有孩子们在江边的公园里放风筝。醒来时,他摸出手机,屏幕上没有陌生的代码,只有一条新闻推送:建新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成为西南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城市。

他笑了,推开窗户,看着远处山顶飞机场的灯光,像星星一样,照亮了群山之间的新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