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廷贤的头像

李廷贤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10/06
分享

李廷贤小说:晚风

北峪晚风

海清把最后一本工作日志锁进铁皮柜时,龙凤镇纪委办公室窗外的老槐树正落着细碎的白花。离法定退休还有整整三年,她的辞职报告却已经在县委组织部的案头搁了三天——不是撂挑子,是主动要求“降级”,从正科实职的纪委书记,调到县城给县政府看大门。

“您这是图啥?”镇党委书记老周捏着她的辞职报告,眉头拧成了疙瘩,“再熬三年,正处级待遇稳稳到手,犯不着去守大门啊。”

海清指尖摩挲着报告上自己的签名,笔尖力道透过纸背,晕开浅浅的墨痕。“周书记,我闺女在县城中学当老师,孙子刚上一年级,早晚没人接。再说了,纪委书记这活儿,我干了八年,也想松松弦。”她说得坦然,眼底没有半分失落。

没人知道,她抽屉里锁着一张泛黄的体检报告。去年秋天查出来的轻度冠心病,医生反复叮嘱不能再熬夜盯案子。更没人知道,她看着镇上那些因为异地工作,连父母最后一面都没赶上的年轻干部,总想起自己年轻时把女儿寄养在娘家的愧疚。辞职不是退缩,是她给自己选的“软着陆”。

调令下来那天,县城飘着小雨。和海清一起进城的还有十二个人,都是各乡镇抽调上来的“老人”——最年轻的也过了四十五岁,要么是身体不好,要么是家里有拖累。组织部会议室里,王龙飞部长拿着名单逐一点名,最后放下笔说:“各位都是基层的老黄牛,这次调进城,主要是解决实际困难。丑话说在前头,编制要等空缺,职务暂时不考虑,大家有没有意见?”

“没意见!”十二个人异口同声。海清坐在最后一排,看着窗外县政府大院里的玉兰树,心里踏实得很。她被分到了机关事务管理局下属的门卫科,头衔是“科长”,手下管着两个保安,日常工作就是登记访客、检查进出车辆,每天下午五点半准时下班接孙子,比在乡镇时轻松了不止一星半点。

日子像县城里的洛河,平稳地淌过了半年。春末的时候,门卫科来了个新保安,是刚转业的军人,说话带着一股子直爽劲儿。闲聊时,那保安无意间提了句:“我们这批转业的,有三个直接给了副科待遇,分到局里当副主任了。”

这话像颗小石子,扔进了原本平静的水面。最先坐不住的是原青山镇的副镇长老郑,他找到海清时,手里攥着个皱巴巴的烟盒,“海书记,你听说了吗?转业军人都解决职务了,咱们凭啥还在这儿看大门?当初说好的‘不考虑升职’,那是没对比,现在这情况,得找组织部要说法!”

紧接着,原柳溪镇的人大主席老张、原河湾镇的宣传委员王丽也找了过来,几个人凑在门卫室的小桌子旁,越说越激动。“要去就一起去,找李书记!他是县委一把手,肯定能给咱们做主!”老郑拍着桌子,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语气。

海清靠在椅背上,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她想起半年前在组织部会议室,王龙飞部长那句“解决实际困难”,想起自己进城后,每天能给孙子做晚饭,周末能陪老伴去菜市场的安稳日子。“老郑,咱们当初调进城,确实是组织照顾。现在因为别人解决了职务,就去要说法,是不是不太合适?”

“合适不合适,得看公平不公平!”老张抢过话头,“咱们在乡镇干了二三十年,论资历论贡献,哪点比转业军人差?凭啥他们一来就有职务,咱们就得守大门?”

海清还想再说什么,王丽却拉了拉她的胳膊,“海姐,你以前是纪委书记,说话有分量。这次你要是带头,李书记肯定会重视。咱们不是要闹,是要个合理的安排。”

就在这时,门卫室的电话响了,是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张局长打来的,语气带着几分凝重:“海清,明天省委巡视组要到县里,你那边注意一下访客登记,千万别出岔子。”

挂了电话,老郑眼睛一亮,“太好了!巡视组来了,咱们正好去反映情况!这不是给李书记施压,是找上级评理!”

“不去。”海清抬起头,语气斩钉截铁。

空气瞬间安静下来。老郑愣了愣,像是没听清,“海书记,你说啥?”

“我说,我不去。”海清重复了一遍,指尖划过桌上的访客登记本,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都是她半年来的安稳日子,“当初组织部发文调咱们进城,是照顾咱们的实际困难。现在反过来因为职务的事去上访,这是反咬一口,缺德事不能做。”

她顿了顿,想起每次见到县委书记老李,他总是穿着件洗得发白的夹克,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前阵子听人说,老李马上要调去市里当副市长,正是关键时候。“李书记是实诚人,没亏待过咱们。这节骨眼上闹上访,不是给他添乱吗?”

老郑脸色沉了下来,“海书记,你这是怕事?还是觉得守大门挺好?”

“我是觉得,做人得讲良心。”海清站起身,拿起墙角的扫帚,“你们要是想去,我不拦着,但我肯定不去。”

那几个人没再劝她,摔门走了。门卫室里只剩下海清一个人,窗外的玉兰树开得正盛,花瓣落在窗台上,像一层薄薄的雪。她拿起扫帚,慢慢扫着地上的灰尘,心里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明。

三天后,海清正在登记访客信息,突然看见王龙飞部长陪着一个陌生男人走进来,脸色都不太好看。下午的时候,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张局长把她叫到办公室,关上门,压低声音说:“海清,老郑他们写了上访信,送给巡视组了,李书记现在正头疼呢。”

海清手里的水杯晃了晃,温水溅在桌面上,“他们真去了?”

“何止是去了,还联合了另外几个人,一共八个人签名,说组织‘厚此薄彼’,不解决他们的职务问题。”张局长叹了口气,“昨晚李书记连夜开了会,让组织部查名单,结果查出来,这批照顾调进城的十二个人里,只有一个人没签名。”

海清心里咯噔一下,没等她开口,张局长又说:“李书记问是谁没签名,王部长说是你。李书记当时就说了句话:‘哪个乡镇来的,原回哪里。’”

海清愣住了,她以为自己会被批评,或者至少会被问话,却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张局长看着她,眼神里带着几分赞许,“海清,你这次做得对。李书记心里有数,没让你回乡镇,还让你继续在门卫科当科长。对了,局里刚接到通知,你的四级调研员待遇,下个月就能落实。”

走出张局长办公室,海清抬头看着县政府大院里的天空,蓝得像一块透明的玻璃。她想起老郑他们,不知道此刻在哪里,心里有没有后悔。

四级调研员待遇落实后,海清的工资涨了不少。不久后,门卫科又招了个新门卫,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机关事务管理局考虑到海清年纪大了,让她和小伙子轮流值班,一人一周。

多出的时间,海清回了老家——龙凤镇北峪口村。村里种花椒有几十年的历史,她老伴以前就是村里的花椒技术员,后来跟着她进城,一直惦记着村里的花椒地。海清回去后,第一件事就是找村支书,商量着搞花椒种植技术推广。

“海书记,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地里的花椒没人管,产量一年不如一年。”村支书老杨叹着气,“你要是能帮忙,真是帮了村里的大忙了。”

海清没推辞。她从县农业农村局请了技术员,在村里办起了培训班;自己掏钱买了几本花椒种植的专业书,挨家挨户地送;周末的时候,还带着孙子回村里,让小家伙在花椒园里跟着学修剪、采摘、烘干。

“奶奶,为什么花椒要剪枝呀?”孙子拿着小剪刀,小心翼翼地对着树枝,生怕剪错了。

海清握着孙子的手,慢慢剪掉多余的侧枝,“就像你写作业,要把没用的草稿纸扔掉,才能把字写得更整齐。花椒树也一样,剪掉没用的枝条,养分才能集中供给结果的枝丫,结出来的花椒才会更红、更麻。”

孙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认真地剪着枝。阳光透过花椒树的叶子,洒在祖孙俩身上,暖融融的。海清看着孙子的侧脸,想起自己年轻时在乡镇工作,很少有时间陪女儿,现在能陪着孙子长大,心里满是欣慰。

后来,海清又给村里申请了“花椒园单轨运输车”项目。以前村民们采摘花椒,要背着竹筐在山坡上爬,又累又危险。单轨运输车装好后,一筐筐花椒顺着轨道滑下来,省了不少力。村里的老人们都说,海清这是退休了还在为村里办实事,比有些在职的干部还上心。

日子一晃,又是两年。海清的四级调研员待遇早就落实了,门卫科的工作也越来越轻松。她每天除了值班,就是回村里打理花椒园,周末带着孙子去爬山、钓鱼,日子过得充实又安稳。

初秋的一天,海清带着孙子在北峪口大桥上放风筝,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已经退休的县委书记老李。老李穿着件蓝色的运动服,手里拿着个收音机,正慢悠悠地散步。

“李书记!”海清笑着打招呼。

老李回过头,看见她,也笑了,“海清啊,好久不见。这是你孙子?都长这么高了。”

两人在桥边的石凳上坐下,孙子拿着风筝跑远了。老李看着远处的花椒园,叹了口气,“想起几年前那事儿,现在还觉得后怕。当时巡视组抓住上访信的线索,查了好一阵子,幸好没查出啥问题。职场风险大啊,一步走不好,就栽了。”

海清看着桥下的洛河,河水清澈,缓缓流淌。她想起自己当初拒绝上访时的坚定,想起这些年安稳的日子,轻轻笑了笑,“李书记,我这辈子没别的本事,就记住一句话:不占别人家的便宜,啥时候都是安全的。”

老李愣了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说得好!说得好啊!不占便宜,心里踏实,睡觉也香。”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大桥上,洒在花椒园里,也洒在海清和老李的身上。远处,孙子的笑声传来,清脆又响亮。海清看着孙子奔跑的身影,心里满是平和——她没追求过什么高官厚禄,只想要一份安稳的生活,一份问心无愧的踏实。而现在,她全都有了。

晚风拂过,带着花椒的清香,温柔地吹过北峪口,吹过这片她深爱着的土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