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云谷溪流的头像

云谷溪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1
分享

巍巍青山:三个科长一个师

在福建漳州云雾缭绕的苍翠群山深处,静卧着一个名叫程溪的千年古镇。它是全国著名的“双拥模范镇”,更是一片被军号声日夜浸润、被热血忠诚浇灌的热土。

闻名遐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1师就驻守于此,它如同一棵根系深扎岩缝的古榕,在岁月风雨中舒展着遒劲枝干。

这支英雄部队1947年2月诞生于山东掖县郭家店。几十年间铁血征程:攻克济南,激战淮海,横渡长江,解放上海、厦门……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这支从战火中走来的精锐之师,一边枕戈待旦镇守东南,一边磨砺现代化建设锋刃,培育新的荣光。

三个科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支八十年代的钢铁部队里。

1983年春的一天下午,晚风习习,新兵的我正在连队菜地劳动。忽然飘来一阵诱人的香味——隔壁连队一个老兵竟在菜地旁搞起了“野炊”。班长叫他,他头都没抬;排长叫他,他只瞥了一眼;连长叫他,他说“我饿了”,依然故我。

突然,不知谁叫了一声:“唐科长来了!”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个老兵宛如触电一般,右脚一抬,掀起一大堆新土覆盖了灶坑,左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踩灭了几处星火,随即一个箭步,以极为标准的战术跃进,倏忽间消失在距菜地八米开外的水沟荒草丛中。整个过程环环紧扣,不到一分钟。

我怔怔地问副班长郑兴华:“唐科长是何方神圣,把这个老兵吓成这样?”郑班长一边劳作一边正色道:“师司令部军务科长唐炳元。你以后小心些,千万别落在他手上。”

一年后,我从团后勤处抽调到师政治部报道组。

一天早餐后,正与食堂炊事班长张子琪闲聊,突闻一声洪亮、极具穿透力的问候:“子琪,忙完了?”抬头望去,一位中等身材、身形精干如钢的军官端着几个馒头,从司令部食堂脚下生风、大步流星走来,自带一股无形的气场。张班长急忙起身:“科长打饭啊。”

得知这就是军务科唐科长,我一脸错愕。张班长则轻描淡写道:“你又不犯错误怕什么。他其实是个热心人。”

随着深入了解,不仅证实了张班长所言不虚,我更见识了唐科长抓军容风纪、抓部队管理的“三大秘诀”:

一抓小散远直单位促战斗连队。唐科长认为:“小散远直单位军容风纪、管理教育是重点也是难点。但如果小散远直单位比战斗连队还好,结果会咋样?”一段时间后,结果出来了:战斗连队既坐不住,更没面子,不用扬鞭自奋蹄。很快,全部队的管理教育全上了台阶。

二抓节假日和野外驻训。唐科长深知,弦绷得太紧易断,但松一寸便会散一尺。“这种时候部队军容风纪、管理教育都会比平时放松,也是我们抓工作的重点。”于是官兵放假他上岗,经常不是带着小马扎坐在营区大门口的小树下,就是巡逻在驻训场的周边村庄民舍。结果节假日、野外驻训与平时再没两样,甚至还更加正规。

三抓晚上搞突袭。常常是刚就寝不久,或半夜三更,或凌晨三四点,反正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唐科长带着纠察冷不丁就如神兵天降,出现在了某个连队、某个村庄、或某个小店,令那些一到晚上就有歪心思或想动点歪心思的彻底失去了幻想。随之而来的是,违规违纪的事也没有了。

传闻某个时期,某团接连出现两起违反群众纪律的事。群众纪律大于天。集会上,团长问新分管管理的副团长:“你行不行?不行我请师唐科长来给我们开小灶。”

副团长军令状掷地有声:“一星期没结果没好转,我辞职。”结果不到一个星期,问题就查清并处理结束,不到半年,团队跻身管理先进行列。

唐科长自1979年至1987年任91师军务装备科长9年,全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声誉响彻军内外。“不怕某师长,就怕唐科长”也成为私下里官兵口口相传的公开秘密。

如果说司令部唐科长的严厉如寒锋淬骨,那么政治部吹来的却是一缕春风——宣传科长雷德明正用他特有的温暖,浸润着官兵的心田。

身材魁梧,皮肤黝黑,为人和蔼开朗,工作雷厉风行是大家对雷科长的印象和共识。

雷科长曾是原福州军区政治部的副团职干部。1985年百万大裁军,福州军区和南京军区合并,那时他年富力强,加之业务精、肯吃苦,正是干事业的好时机。

然而,别人大都往大城市跑、往高级机关跑,他却毅然选择平调至深山中的第91师任宣传科长,随即像一棵深扎岩缝的青松,把根须牢牢扎进这闽南山沟。

宣传科事务多任务重,他把大军区的工作标准、作风带了过来,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甚至破晓,如同暗夜中指引航路的灯塔,无声地见证着跋涉者的艰辛。

一次,我因一个稿件去他家里,撞见他夫妻二人在争执。见我来了,他闷头吸烟,妻子则默默流泪。

原来,雷科长从大军区调到山沟后,命运的车轮也随之转向,妻子也只能从省直机关门诊部随调到乡村卫生院当护士。人生的舞台瞬间从城市的繁华切换至山野寂寥。

最让她焦虑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山村学校不仅条件差,还用方言教学,导致原本在省城重点学校优秀的孩子,成绩一落千丈。而雷科长整天忙于工作,家庭的重担便如一座沉重的山,毫无保留地全压在了妻子柔弱的肩上。

雷科长常挂嘴边的是:“政治干部,既要说,更靠做。”防化连战士李克俭,父母双亡,家里穷得连探家都要带被子。雷科长下连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从此就和这名战士结了亲戚,逢年过节,都要把这名战士接到家里和自己一起欢度。

看这个战士在连队表现突出,且有一技之长,符合转志愿兵条件,他又到处奔波游说,为这名战士转了志愿兵。

后来,还到处托人为这名战士找对象。战士结婚时,他还随礼80元钱并赠送了崭新的床上用品——那时可是他大半个月的工资。

有个连长因几次晋升无望闹情绪,多少人做工作,都给怼了回来。雷科长去了,这位连长二话没说,扎上腰带就上了训练场。

别人笑他,他反呛道:“雷科长从大军区平调下来,在副团位置一干7年。当初比他级别低的,不少都跑他前面去了,他仍工作劲头不减……”说到这,这位连长哽住了,而被他怼的人也红了眼睛。

雷科长知道后,却付之一笑:“想想自己一个山里娃能有今天,已经足够了,要是不来当兵,还不知是什么样子呢。”其豁达与坦然,宛若山间清风。

当雷科长办公室的灯光终于在黎明前熄灭时,另一盏灯却在师医院彻夜长明。那里坐着被官兵戏称为“弥勒佛”的后勤部卫生科长胡国庆,他用手术刀般的精准,守护着全师官兵的健康防线。

官兵称胡科长“弥勒佛”倒不是因为他胖,恰恰相反,胡科长身姿高挑,只是他一笑起来两只明亮的眼睛就眯成了两道月牙。加上他爱喝酒,每天晚上有人无人哪怕就是一个人在家,也要小酌一两杯(那时没有工作日禁酒令),常常一到晚上就是脸红红的、眼眯眯的。

但就是这样一尊“弥勒佛”,专业上却是一位十足的“大拿”。

他任师卫生科长期间,同时兼任师医院院长。那时,我去师医院看病、采访,经常看到胡科长或坐诊或手术。有时上午还在内科给官兵看病,下午却进了手术室给人手术。而他给官兵看一般的病从不做七七八八一大堆检查,他望眼、望舌、听胸、把脉,准能药到病除。

我至今想不明白:在医学高度分科的今天,回望当年,胡科长究竟师从何科?他这般内外科“通吃”的“全活”本领,仿若是那个特殊年代锻造出的一个医学传奇,他是怎么做到的?那是一个医疗资源像山间清泉珍贵稀少的年代,却也是战士生命价值被不断珍惜放大的年代。

某团有个战士急性阑尾炎,伴有穿孔、化脓,经他手术后很快康复出院;某机关干部岳父60多岁患胃癌,慕名找到他,他亲自手术,割了三分之一的胃,不仅手术成功,此后又活了十几年。从此,“胡一刀”的外号,又不胫而走。

可胡科长主要精力,还是抓全师防护,谋战场救护。一年有一半时间泡在基层卫生队、训练场,指导卫生、疾病防治,研究海战场伤员救治特点、护送途径等,并在军区以上专业期刊发表了多篇有关未来海上作战伤员救援的论文。

他任科长的5年,全师卫生工作连年被上级表彰或评为先进。当战争的阴云始终在徘徊,战场救护能力就是官兵生命的最后防线。

“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最令人称奇的是,三位科长皆是1968年入伍,且都来自湖南永州,又同为科长转业。

他们任科长时间最长的9年,最短的也有5年。任科长期间,师首长和部门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始终铆在岗位上,从不为提升跑门路,不嗔原地踏步有怨言,不因转业给组织添麻烦。

他们就像三棵来自同一沃土的大树,在这深山军营里、在这支英雄的部队,开枝散叶,以专业与仁心,与官兵一起,共同铸就了91师之魂。然后一声令下,从容转身,铸剑为犁,卸甲归田,义无反顾回乡反哺父老乡亲。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随着史上最大军改的深入推进,光荣的91师已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三位科长也先后转业。如今,雷科长已驾鹤西去,唐科长、胡科长也年至耄耋。

但岁月的长河奔腾不息,裹挟着无数青春的呐喊和忠诚的誓言向东流去。这支雄师劲旅虽已功成身退,融入历史宏阔篇章,可那嘹亮的军号,却仍在岁月的群山间回响,余音不绝。那些关于家国情怀、铁血荣光的故事,依然在这片热土上流传,温暖且激励着后人的心房。

谨以此文,纪念那段光辉岁月。

愿雷科长安息!

祝唐科长、胡科长高寿安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