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有一种民间曲艺,叫“洒尺”,已被列为市级“非遗”名录的,分别为:路桥洒尺和温岭洒尺调。洒尺(或洒尺调)与道情、莲花、排街、花鼓等一样,原先都由行乞者演唱,故亦同称为“讨饭调”,曾在解放前盛行。
据“温岭政府网”上的《地级非遗项目——温岭洒尺调》介绍:温岭洒尺调以穿有铜钱串的竹鞭为主要打击乐器,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多数唱词有“莲花莲花落”或“沙拉啦格玉兰花”等的程式衬腔的曲艺形式,表演人数通常为8——12人。温岭洒尺调可在行进中演唱,也可站场演唱,形式灵活、不受场地限制。
我也读过介绍“路桥洒尺”的几篇新闻媒体文章,称洒尺源于民间的一种响器。用一尺多长的小圆竹,竹节之间挖空,分段叠串铜钱,击之则发出哧哧嚓嚓之声,故称洒尺。当然,也有文章称该响器长约尺余,故名洒尺。文章还介绍了洒尺乐队人数可多达10余人,但须是单数,道具有道情(管)、洒尺、算盘、小碟和酒盅等。唱词有“莲花莲花落”或“沙拉啦格玉兰花”等的程式衬腔。
媒体介绍的“路桥洒尺”,虽与“温岭洒尺调”略有差异,但无论曲艺的表演形式、道具,以及唱词的程式衬腔,均基本相同。那么,这种响器“竹鞭”是不是就叫“洒尺”?是因“击之则发出哧哧嚓嚓之声”而称“洒尺”?还是“长约尺余”而名“洒尺”呢?“洒尺”这种曲艺的命名,真的是因为其主要打击乐器叫“洒尺”吗?笔者读民国《黄岩县新志》,读到了“躧缉”,其所介绍的曲艺形式,就与当今所谓的“洒尺”相符。因此,“洒尺”或许就是“躧缉”之误,特撰短文,权作抛砖引玉,以供方家参考。
《黄岩县新志》在“方言”篇的“方言概述”章节记载:“新春时唱莲花者曰‘躧缉’。相传昔时跟踪捕盗改扮为此,今沿用其名。”这一段的文字记载显然尚不够准确,虽介绍了“躧缉”一名之沿用来历,但似乎把唱莲花混作了“躧缉”。相比之下,“方言注释”章节的介绍详细明了:“躧,《广韵》:所蟹切,音洒,步也。”“《辞源》:追捕匪盗曰跴缉。跴系躧之俗字。按:今俗新春时,尝有成群之人,手执莲花板、道情管等沿街歌唱,谓之跴缉。相传昔时跟踪捕盗,改扮为此,今犹仍其名云。”
道情管也叫道情筒,是道情乐器渔鼓的方言俗称。《黄岩县新志》载:“俗谓竹筒有底者曰竹管,读若滚。”俗语“好稳弗稳,弹涂钻竹管”之竹管,就是有底竹筒。旧时烧灶吹火之无底竹筒就叫“火管”,故家乡亦把性格特别直爽,或说话直接,没有任何转弯抹角的叫作“拔直火管”。
从上述记载可见,民国时期黄岩地区的新春时节,仍常见有躧缉表演。而路桥本就属黄岩,温岭亦古从黄岩析出,故方言习俗、民间曲艺均颇为相近。既有莲花板,又有道情管,成群沿街歌唱,可见,旧志所称的“躧缉”,既非莲花,亦非道情,是糅合莲花、道情等多种民间曲艺的新形式。而当今所谓的“洒尺”,亦用道情管为道具,也有“莲花莲花落”或“沙拉啦格玉兰花”等程式衬腔。由此推断,今人所谓的“洒尺”形式,应该与旧志所载的“躧缉”相符。
其实,旧时不仅官府捕头为跟踪捕盗,改扮成唱莲花、唱道情等一众乞讨艺人,就是匪盗,亦常乔装打扮,以对抗官府。广为流传的“台州道情”——《金满闹台州》,就有金满率众兄弟假扮道士、算命先生等江湖术士劫狱救妻,以及假扮送葬队伍运送弹药的情节。
“洒尺”与“躧缉”的方言发音虽然相同,但普通话发音却完全不同。而“躧缉”的本义是“追捕匪盗”,后将跟踪捕盗时经常改扮——糅合莲花、道情等多种民间曲艺的这种表演形式,沿用作“躧缉”。相比之下,击道具而“哧哧嚓嚓”作响曰“洒尺”,或道具“长约尺余”而名“洒尺”的解释都有些牵强。因此,民间曲艺的“洒尺”或是“躧缉”之误,或也可作“跴缉”。